保护自然文言文

作者&投稿:释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关于保护环境的文言文有哪些

1,天地本为一体,气息融通,物物相谐,故有凌云飞练,千里长河,百里山林,旖旎风光,百兽灵动,光华四射,雨雪合时,众之美者,咸聚也!

2,人者,天地之所化。若反于道,坏己之境,必自灭亡也。唯有念长远之道,方可保万世之福祉也。

3,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7,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

8,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9,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释义: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长得无比茂盛,而豆苗却伶仃得可怜。

1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释义: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遇到故人。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释义: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1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释义: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14,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陶渊明

释义: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1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

释义: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 喜的是雨意之浓,

2. 保护环境的神话文言文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错於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荀子》《王制》篇第九 很环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还是环保^^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起土功发大众皆妨蚕农之事伐树则伤条达之气

3.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4. 急求:环保或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文句子

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当现代人大梦初醒而着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走出、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重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从古人立法中就可见一斑。

据《周记》记载,周代就设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职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别掌管灭害虫、除杂草等事宜。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代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法令虽然有点严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对蓄意破坏生产资料和生存环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孟轲巧地把环境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动。多年后的现代人却不惜竭泽而渔,大面积砍伐山林。《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之。”正是基于以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对自然环境和人口聚居的局部环境予以立法,禁止污染。《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曾制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这条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你我都不会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秦朝《田律》明确规定:“每年从春季二月起,不准进山伐林木;不准进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诱捕幼兽、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其中,不准进山烧草木灰,对防止森林火灾,仍行之有效。

唐朝《唐律.杂律》载:“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以十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户主犯者,亦计所在荒、芜,五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其穿垣出秽者杖六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在后来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对环境作了明确的立法。所有这些,对走向依法治国的当代人来说,仍不失借鉴意义。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12.C 13.C 14. (1)(4分)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大意2分,落实“益”“济”各1分) (2)(4分)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大意2分,落实 “道”“谀”各1分) 15. (5分)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提出观点;接着对比分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然后举例阐述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的观点;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作的意图。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厌,通“餍”,满足。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项两个“以”为介词,表因果,可译为“因”。

A项第一个“其”代词,可译为“这”,第二个“其”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可译为“大概”。B项第一个“则”连词,可译为“却”,第二个“则”,副词,可译为“就是”。

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

6.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7. 关于环保的古文500字

种树郭橐驼传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

有关爱护环境的文言文
答:7.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

有关保护环境的文言文
答: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5. 关于人与环境的古文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

保护自然文言文
答: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

保护生态环境的文言文语句
答: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2. 求人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文言文语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②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环保文言文作文大全
答:1. 关于环保的古文500字 种树郭橐驼传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

满分作文环保文言文
答:1. 求一篇,用文言文写出的爱护环境的文章 然,愚顽之徒,以私心毒念,毁我河山,坏我林泉,猎我百兽,浊我百物,水土不保,人灵不复,灾难频仍,天神共怒,地狱人间。今北方久熰,瀵氿甃眢,坌土坲坲,焘天幠日。土石皴崩,罅可容人。南疆霶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舍皆溃。斵楩焚樟,化岵为屺,睇眄之下,千山...

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诗句
答: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

关于保护生态的古诗
答:10. 关于自然环境的诗句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

有关保护自然的诗句
答:爱祖国,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 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数自身。 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点。 和大自然心与心的交汇,共创地球美好家园。 留住草的美,体现你的美。 鸟语花香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还“地球妈妈”一张洁白、干净的“脸”吧! 让白色染污永远消失! 爱绿护绿,保护环...

高中语文文言文关于环保的名言
答:1. 关于环保的古文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孟子说:“大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