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天梯——火箭的介绍什么? 火箭为什么要分级

作者&投稿:圭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火箭应具备这样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有强劲的推动力,可以达到宇宙速度,挣脱地球、太阳的引力;第二,在没有空气的太空,它的发动机可以照常工作。

为了寻找这一登天的“天梯”,现代火箭的先驱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到20世纪40年代火箭终于诞生了。现代火箭技术是直接受我国古代火箭启发制成的。

举世公认,火箭的发源地是中国。一千多年以前的中国人就发明了一种武器,将装有火药的竹筒绑在箭杆中部,当点燃导火索以后,火药急剧地燃烧,猛烈地向后喷出烟雾,箭体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冒着烟向敌方阵地飞去。人们称这种武器为“火箭”。火箭比其他箭飞得更快、更远,杀伤力更大。我国明朝时期是古代火箭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火箭已经发展到十几种,而且还研制成多级火箭,这是火箭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突破。

在火箭发展史上,我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火箭技术没有得到发展,那些闪光的思想便被埋没了。西方国家在掌握了原始的火箭技术后,却走在了现代火箭发展的前列。

现代火箭理论的奠基人是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小镇,10岁的时候不幸得了严重的猩红热,病愈后失去了听觉。他不得不呆在家里自学,后来当上了中学教师。在39岁时他开始系统地研究火箭。1903年,他发表了名为《乘火箭飞船探索宇宙》的著名论文,文中提出了液体火箭的理论。

他认为以往的火箭都是使用固体燃料的,这种燃料一旦点燃就无法控制。在星际航行中火箭的推力应该像油门一样可以调节,于是他大胆地设想用液氧做氧化剂,和燃料煤油一起作为推进剂,由一个泵调节进入燃烧室推进剂的分量。

这篇论文指出了人类的宇航之路,因此俄国人称他为“火箭之父”。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制约,这些理论成果并没有在试验方面得到支持,在他的有生之年也未能造出一枚具有现代特征的火箭。

20年后,才有一个名叫哥达的美国人开始试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液体火箭。1919年哥达发表了论文《到达真空的方法》,论述火箭可以在没有空气的宇宙间飞行。1920年开始试制液体火箭,这件工作难度极大,他费尽了心血。1926年3月16日他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这支火箭在25秒内升高了12米,飞行了56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对武器的需要,促进了火箭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首先研制了液体火箭,命名为V-2,火箭全长14米,直径1.65米,总重量为5.4吨。火箭的最前端是重达1吨的装着炸药的弹头,射程是330千米,飞行速度是6倍音速。

1944年9月的一个夜晚,德军从被占领的荷兰向英国伦敦发射了这种V-2火箭,不久伦敦市区警报声四起,火光冲天,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伦敦的防空部队打开了所有的探照灯,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一样。奇怪的是空中没有一架敌机。后来才查明,这次袭击伦敦的不是德国的飞机,而是一种叫做V-2导弹的新式武器。它在荷兰海岸发射,几分钟就可以飞越英吉利海峡击中伦敦。

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德国被盟军和苏军占领。美军捷足先登,将德国的150名高级研究人员,以及整批V-2零件,迅速运回美国。前苏联也不甘示弱,但他们毕竟晚了一步,只带走了一些一般工作人员,不过他们带走了所有的设备。相当于搬走了一个完整的V-2工厂。后来美国和前苏联的巨型火箭,与V-2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得自V-2的真传。人们开玩笑说,“美国和前苏联的火箭在空中相遇时都用德语打招呼”,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历史。

自此之后,苏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太空争夺战,这场战争的核心部分就是火箭的竞争。1955年前苏联制造了一种可以携带核武器的导弹,具有很大威力。这时前苏联的火箭技术已领先于美国。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科努尔发射场上,用一枚代号“T3A”的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

这些消息使美国震惊,也使美国最终批准了卫星计划。从那时起美国科学家迅速地研制出了一系列火箭。1969年7月登月计划成功实现。这无疑显示了美国火箭在飞行准确和安全方面的领先水平,也说明了美国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优势。1971年,美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绕火星飞行的人造卫星,此时人类已达到并能够准确地把握第二宇宙速度。1987年,“先锋者10号”成为第一颗飞离太阳系的人造天体,火箭对速度的超越才告一段落。

火箭要能在空中飞行,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燃烧时所需要的氧气何来?前进的推力由何而来?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必须有燃料和助燃剂。由于人们所熟悉的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无需提供特别助燃的氧气,于是便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有燃料就可以燃烧了,忽视了助燃剂的作用。飞机的喷气发动机只需携带汽油,发动机工作时从空气中获取助燃剂——氧气。那么要使这种发动机在真空中工作,必须自己携带氧气。

火箭的发动机既携带有燃料,又携带有助燃剂。两剂合在一起称作推进剂。火箭只有携带自己全部的“口粮”才能在太空中飞行。当然它也可以在大气层中飞行。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获得“推力”。牛顿第三定律告诉人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一个作用力时,乙物体也必然同时对甲物体施加一个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自然界中最形象的例子是章鱼,当它遇到危险逃跑时,就急剧收缩自己身体内一个盛满液体的内套,液体受到挤压后,由身体后面的一个喷口射出,与此同时喷出的液体也给章鱼一个向前的推力,章鱼便像箭一样向前逃跑了。

火箭发动机的原理与此类似。推进剂在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气体由喷口高速向后喷出,与此同时,火箭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燃烧持续进行,连续向后喷气,火箭便受到连续不断的推力,在此推力的作用下,火箭速度不断增大,竖直升空,冲出大气层。



这是天梯吗?这不是介绍美国的火箭及首次登月吗?~

介绍美国的火箭是首次登月

神奇的天梯——火箭的介绍什么?
答:论述火箭可以在没有空气的宇宙间飞行。1920年开始试制液体火箭,这件工作难度极大,他费尽了心血。1926年3月16日他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这支火箭在25秒内升高了12米,飞行了56米。

神奇的天梯——火箭的介绍什么?
答:举世公认,火箭的起源地是中国。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名为“火箭”的武器,它将火药装入竹筒,绑在箭杆上,点燃导火索后,火药燃烧产生的烟雾会向后喷出,给箭体一个向前的推力,使其飞向敌方。这种武器速度快、射程远,杀伤力巨大。我国明朝时期,火箭技术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火箭已有十几种类型...

登月天梯是什么?
答: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月球的“天梯”是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专门研制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为研制这种火箭,美国人共花去60亿4600万美元,仅一枚“土星5”火箭就要花费l亿8千万美元,真是昂贵得惊人。这种运载火箭是一个庞然大物。它由三级组成,有110.6米高,相当于50层的摩天大楼高度。最底...

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具体尺寸
答:长征二号F型火箭全长58.34米,最大直径3.35米,质量493吨,级数2.5,LEO运载能力8.8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简称长二F,别称“神箭”,缩写CZ-2F或LM-2F)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在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

word电子小报——导弹发展下载
答:现代人都知道,火箭是人类冲出地球进入太空的工具,可谓是人类登空的“天梯”,而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火箭这个名称出现在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三国时期的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公元682年,我国药学家和炼丹师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第一个提出了配置火药的方法。自火药问世...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个里程碑分别是什么?
答:用中国的火箭发射了这些卫星;还有55个都是中国自己的卫星。第二大里程碑:人上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这是以运载火箭为基础,即所谓的“太空天梯中国造”。第三大里程碑:以月球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这个我们开始实施了,用的运载火箭就是我长期担任总设计师所设计的运载火箭。

《皇室战争》天梯经典卡组镜像火箭飞桶流介绍介绍_《皇室战争》天梯经典...
答:防守方面,这套卡组依赖于密集的人海战术,能有效抵挡单体攻击,利用哥布林飞桶和亡灵大军的群体优势,让对手难以集中火力。巨石投手的击退效果为地面防守提供了坚实的屏障,而烈焰熔炉作为建筑,不仅有攻击作用,还能作为牵制对手的有力手段。总的来说,镜像火箭飞桶流以其独特的策略和操作空间,让你在天梯...

神州六号主要的设计者是谁?
答:66岁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校友是唯一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而年仅42岁的“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校友,是掌控此次载人航天的统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哈工大校友“老将少帅”共同担纲“神六”飞天。 本文原题: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一架天梯 代代人梯--老将少帅共担纲的“神六”指挥员们 在目睹神舟六号飞船安全...

中国航天成就
答: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

关于神舟十三号的文案句子大全 (通用30句)
答:4.航天日承载航天梦、弹道人塑造火箭魂,以梦为舟,为实现航天梦搭建桥梁!不同轨道、相同梦想、弹道有痕、进取无疆,无数航天人用激情和创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5.大的祖国 伟大的航天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威武]一切顺利 ! 平安归来 ! 6.千年梦想始成真,华夏巨龙震寰宇。 7.太空不是宇航员的太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