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作者&投稿:敖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某一位教育家曾说:要想学生学好你的科目,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几何时,我一脸严肃的在课堂中对待我的学生,得到的也是学生满脸的漠然。难道是我的学生对我的提问真的不懂吗?终于,有一天,我的学生在课外告诉我,老师,你太严肃了,本来想好的答案都不敢说了,我们怕。我反思,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们对待学生的根本态度是什么?而我们课堂中的沉闷或欢笑正能反映出我们对待学生和学习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怎样对待学生,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平等则是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的前提。当走进教室的刹那,老师就面带微笑,把自己定位于“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没有了隔阂和身份的悬殊;突然发觉,当我微笑的走进课堂的时候,学生给予我的微笑更好,也更灿烂。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其人格,承认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当我微笑的解答时,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同伴;也不再是知识的强加和灌输,而是亲切的询问,共同探讨;更不再是冷漠与古板,而是温情和尊重。在我微笑的亲切话语中,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和肯定,是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课堂亦不再是学生痛苦煎熬的炼狱。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感情的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对历史知识往往限于表面认识上,再加上他在小学养成的踊跃发言的习惯,极可能在回答问题时闹出笑话。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温和地指出他的错误,同时适度表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这会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不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还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自己树立信心吧,一天几缕微笑,课堂乏味就会远离。当教师用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育技能,把平等的师生关系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往对话,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时候,那教学就成功了。
二、师生平等,教学互动,共同参与,创建和谐课堂。
“寓教于乐”的平台,是师生成为一个共同体。“历史教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深奥和晦涩,并没有太多的教条与死板,从本质上讲,它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碰撞、知识与能力交融,体验感悟的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对话交往中不断生成,实现知识与信息在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教学互动,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师的主动性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在于积极思考和质疑,主动的学习。如果我们以一种简单机械的模式讲课,以冷漠庸俗的理念与学生交流或者根本不与学生交流,就会消解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他们的内心感受说不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顾虑重重、心情紧张以至出现抵触与厌烦情绪,个性得不到重视,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学生能不能产生疑问,能不能在课堂上“动”起来,关键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
1、要想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较高的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2、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呢?第一、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惟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载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第二、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启发、引导。第三、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第四、要让学生善“动”。在学生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如果学生在一个部骤不能继续回答下去的时候,要适当地铺设台阶,使其顺利完成作答;要适时地点评,给以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使学生充满信心,会逐步地乐于发言,善于发言。
3、教师要有深厚的民主意识,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质疑;学生的质疑特别是超出教材的问题,对老师来说是一种促动和挑战。课堂上师生互动没有规定性和确定性,这不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预设,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一步钻研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讲师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在“教”的同时“被教”,学生“被教”的同时也在“教”。这样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学不再是教与学的简单叠加,“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了,不同的心声就出来了。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同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并不意味着消除这种差异,求得共同的一致意见,而是要理解和珍视这种差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提升教育技能和教育水平,达到“善教”;同时,要求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全身心地参与课堂,达到“善学”。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善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学习效率更快的提高。发现学习,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种学习方法。教师要贴近生活,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历史教学的关键不仅仅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中特别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是以前大纲中所没有的,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1、 结合现实进行研究性的历史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提供一篇现成的教材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历史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史料,但材料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现行历史课堂教学应在保持快速高效地掌握历史系统知识的同时,突出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按照问题探究模式的运行程序,即“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历史材料---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历史结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发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时,我以“青少年如何预防毒品”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有的学生从毒品对社会的危害对毒品展开论述,有的从毒品对青少年的学生危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评论,有的对毒品传入我国的历史作了回顾;再如:郑和下西洋、戊戍变法这些问题虽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但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无疑会对其探究历史的精神和历史创造意识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2、加强课内活动,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各社会现实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处在一种现实的氛围当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往事新课程目标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使学生逐渐会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要做到四个转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没有完全转位,我认为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转位,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只备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而使课堂教学失去了丰富性、灵活性。所以教师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
第二,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在同学生交流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更能辨别出那些学生具有更好的悟性和理解能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偏差,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要讲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学会学习。
第三,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
第四,面向个体转位面向全体。教师的指导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知识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和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习。
总之,“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善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改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改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课改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可见,课改的精髓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从而把新课程改革推进更深处,历史课改也必定能探索出成功之路。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低效”是经常出现的一大顽疾。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精心备课,打实高效课堂基础
1.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列出三项内容标准:①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②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③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 ①项用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属于最基本的“识记层次”。“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而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表现统一与割据矛盾最为典型的时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统一”与“割据”这一矛盾核心,这样我们都能把握住中国历史上的这个重要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第 ③ 项用了“概述”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实行,在语言和血缘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阂,对于民族融合起到了直接的促进意义。
2.认真分析学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需要
初中历史学科寓知识于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兴趣当中完成知识的预习。使课堂教学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由此根据“学情”作出判断,设置教学环节。课堂通过质疑、小组评价、当堂纠错、矫正反馈等环节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获得方法、体验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学生“进步”和“发展”。
二、认真组织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1.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在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为解释变法失败的原因,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⑴有皇帝撑腰,并得到部分读书人支持的变法是否成功?⑵为什么作为最高统治者光绪帝支持的变法会失败?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好像没有思维价值,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为第二个问题服务,对第二个问题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获得“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这一信息。课堂提问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形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2.重视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历史教材《大变革的时代》,由标题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时代是具体指哪个历史时期?推动变革人物是谁?变革的措施、作用、意义是什么?变革的方向是什么?变革的对象是谁?变革的动力是什么?变革具备了哪些条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3.加强对课堂活动的管理,控制好课堂节奏
曾经听过一堂年轻教师上的《张骞通西域》公开课,里面有个情节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前往西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几个表演的学生又是忙换装,又是忙看词,上讲台后由于地小人多,“汉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拢嘴。这样的课组织的不紧凑,看似热闹,实际是混乱,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益。这种“表演”,对于课堂目标的完成帮助不大,学生从中也学不到什么,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耽误了教学进度,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课堂上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做到课堂充实有效,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也要有的放矢。
4.教师要敢于“放手”,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我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处理难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成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除了得到“成”和“败”的结论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孙中山不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最终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个革命目的上,真正到达了问题讨论的作用,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假设,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突破,突破了历史遗存,突破了书本的禁锢,是“开放”课堂的结果。
但是,课不管怎么上,我们总得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这一节课应该让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有哪些收获,让课堂变得开放一些,采取多种方式授课,讨论、辩论或者是通过角色演绎来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以更好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历史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对史料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要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要发生改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历史的教与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情感、意志、能力、心理、思维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高效课堂体现了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应该成为我们历史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学素养感染学生,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吸引学生,以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快乐轻松学习, 让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我根据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视频让学生感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思想;通过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观看《南京大屠杀》电影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这种导入方式,把教学内容情景化了,学生的动机也被激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二、增强趣味性,激发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首先,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可以增强趣味性。在讲《鸦片战争》时,分析中英贸易状况时,我讲到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所接受,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贾府这个情节,学生兴趣盎然。
三、测试巩固,反馈提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设计习题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1.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当堂巩固,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成功以树立其自信;2.布置作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3.设计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好试题讲评分析,并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写答卷分析和改进目标、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
四、授人以渔,丰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走向自学和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教法以实现教学有效性。下面是我常采用的教法:1.小组合作法: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实施中应注意: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科学结组;精心设计适宜于小组合作的问题;坚持先自主学习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在合作中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友善互助,创设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规范同学的合作行为;做到科学评价激励合作更成功。2.史政结合法:例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我让学生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明,有关科技的负面影响,学生就提出了地球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日本海啸、核泄漏等事例,关于怎样解决,还很自然地说出应该趋利避害,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突出了学以致用。3.竞赛法:例布置预习问题课堂上小组竞赛;单元复习时,令各组准备题目,进行对抗比拼;学到《西安事变》时组织学生针对“杀、放蒋”的辩论赛等。实践表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说文史不分家,我也尝试把一些语文教法运用于历史教学。例:单元大意、学习主题归纳,使学生迅速把握单元特征、教材重点;撰写论文,指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明确论点,找出论据、指导论证,一片小论文水到渠成。5.参观调查法: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的遗迹、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满城汉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总督署等可将课堂教育的范围扩大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历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生成浓浓的历史情感。6.巧记法:如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秦统两汉,三分魏蜀吴,贰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了学生记忆效率。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学素养感染学生,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吸引学生,以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快乐轻松学习, 让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史料教学
答: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史料的重视,并在课程中合理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一)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师都知道该将史料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然而,在“用多少”“怎么用”上却没有进行合理设计。一些教师为了给...

历史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有何变化
答:学生参与教学,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答: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2、4、6)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三个班分别是实验班、精英版和普通班,经过两年的初中教学,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习惯、组织纪律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精英版和实验班在组织纪律方面会省心些,但在如何组织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下功夫,做到使学生愿学、乐学;普通班学生大部分...

如何推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答: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一、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

如何实施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
答: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历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知识也在不断扩充和更新。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理性地看待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我认为不外乎两点:一是课堂质量要高,二是课堂效率要好,任何学科只要做到这两点,在某种程度上就算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呢?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答:的历史与社会课在落实《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改过程中,取得不少的成绩。现在一些教研专家与一些一线任教的教师感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十分重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在中学历史课中如何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答: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
答: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但毕竟时间有限,实际上我们教师可利用平时的空余时间读些书来,充实自身。那到底要看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要研读我们今年《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这个修订稿是我们的教学工作的指南。修订稿和实验稿到底区别怎样,又有了哪些新动态和特点...

新课改下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作业和检测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学生自编自测,分组竞赛,撰写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基本知识竞赛,这样,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