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的谁和谁合称二王?

作者&投稿:居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合称二王。

1、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王献之

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

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

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 ),他是( )代人,他和他的儿子( )合称( ).
答: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 书圣 ),他是( 东晋 )代人,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

...被后人尊称为( ),他是( )人他和他的儿子( )合称( )。
答: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书法艺术家。其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的《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 ),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他是( 东晋 )人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合称(二王 )。

东晋时期谁和谁合称二王?
答:东晋时期谁王羲之和王献之合称二王。1、王羲之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2、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东晋时期的什么和什么合称二王?
答: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子王献得其真传又自成一家,故后世书法界合称二王。后世评论:后世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一体,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独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二王书法影响深远,...

东晋"二王"指的是谁
答:有“破体”之称。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来影响很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东晋时期的什么和什么合称二王
答: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

父子合称二王的是谁,父是谁,子是谁?
答:父子合称二王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父是(王羲之),子是(王献之)。

王羲之与其子合称二王
答:(王羲之、王献之的合称)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

王羲之被后代成为 他是 代人 他和他的儿子 合称
答:王羲之被后代成为书圣,他是东晋人,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回答者: 飞鹤流年80后 - 七级 2010-7-25 20:20 书圣、东晋、王献之、二王 回答者: 94481335 - 八级 2010-7-25 20:23 “书圣”;“二王”。回答者: 仲珊雨亭 - 九级 2010-7-25 20:43 东晋人、合称“二王”。

东晋时期的谁和谁合称二王?
答: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合称二王。1、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