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官庄战役:蒋军饿得自相残杀,邱清泉嘴硬拒降,粟裕:再围20天

作者&投稿:机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有一句名言,他说: “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指引着你的队伍前进。”

然而,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杜聿明集团在华野的重重包围之下已经是插翅难逃了,作为一军之统帅,杜聿明不仅没有选择走一条光明大道,投降我人民军队,以此挽救30万人的生命,反而不惜用30万人的性命做赌注,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与人民为敌,给蒋家王朝陪葬,结果让很多鲜活的生命白白葬送在了他的手中。

可以说,杜聿明集团的覆灭,其本人作为统帅有着无可推卸的首要战争责任,因此,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杜聿明被列为国民党方面的头号战犯予以重点改造。

但鲜为人知的是,相较于杜聿明本人的冥顽不化,其实,在杜聿明集团内部有这么一位反共立场极其坚定的人物,此人便是第2兵团的将领------邱清泉。

也恰恰是因为邱清泉的强烈拒降,加持杜聿明本就骑墙式的态度,使得杜聿明不仅没有带领部队向着投降人民军队的正确方向迈进,反而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酿致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为了人们唾弃的战犯。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当年,12月4日,杜聿明集团30万大军被华野围困于陈官庄一带。尽管此时,杜聿明集团受困于陈官庄,但并不意味着杜聿明没有突出重围的可能性。

首先,由于粟裕为了实现对杜聿明集团的合围,从南线抽调了3个纵队的兵力,这样就造成了南线集团防御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兵力太过薄弱,南集团只剩下王必成纵队、江淮军区2个旅以及渤海纵队1个师。

其次,盘踞于蚌埠一线的刘、李两大兵团,在蒋纬国亲率的两个战车营的督战下,奋勇北冲,敌我双方杀红了眼,南线压力陡然倍增,南线的蒋纬国曾一度率军将华野南集团设置的防线几乎摧毁殆尽,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在王必成的死守下勉强没被敌军突破。

就在华野南集团承担着巨大的阻援压力的同时,中野包围的双堆集情况也不容乐观,此时的中野只有12万人,而被困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也是12万人。要知道,黄维兵团是以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的第十八军为骨干整合起来的一个兵团,其战斗力非常强悍,中野能以等同的兵力将黄维兵团围困住已是实属不简单了。

可偏偏就在此时, “狡如狐,猛如虎”的胡琏又空降到了双堆集,胡琏本就是第十八军的军事主官,他的到来无疑给黄维兵团燃起了新的希望,不仅如此,胡琏空降双堆集后,他通过调整防御策略后,竟让中野原本发起的总攻步步受挫。

可以说,在敌我双方的这种战略态势之下,杜聿明集团倘若集中全部力量,选择一个突破口,孤注一掷向外突围,华野在陈官庄能否完全牢牢困死杜聿明集团,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可即便如此,杜聿明也没能及时把握住战场上转瞬即逝的战机。当他与麾下的李弥、孙元良、邱清泉三位军事主官议定向南突围的计划后,就在全军准备当晚大举突围之际,杜聿明突然取消了突围行动计划,结果导致单独突围的孙元良兵团全军覆没。

而杜聿明突然取消突围行动计划,主要是由于邱清泉临时变卦。邱清泉变卦的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按照以往他与共军作战的经验,大凡被解放军包围,其包围周期也只会在10~20天左右,一般来说时间不会太长,在这个时间单位内,如果解放军无法歼灭对手,就会自动撤围。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邱清泉终于清醒了过来,他开始明白,华野这次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就在杜聿明集团白白葬送掉孙元良兵团后,邱清泉终于认清了形势,于是他下定决心打算集中所有力量,沿着孙元良先前突破的口子继续向南突围。

而不幸的是,向南突围的方向恰恰是宋时轮的防区。宋时轮此人作战勇猛,有勇有谋,且兼具军事理论才华,是我军当中难得的一员“儒将”,再加上他极善防守,因此,当邱清泉率军向南猛冲猛杀过去,都无一另外地被宋时轮打了回去。

华野包围陈官庄,杜聿明集团突围计划失败,眼瞅着部队的士气陷入极度低迷,国民党军上下急得乱成了一锅粥。

此时的蒋介石内心宛如一锅煮沸的热水,这下,他不再执着命令杜聿明救援黄维兵团了,而是火速下达了择机突围的指令。

蒋介石突然改变主意,倒不是他的军事素养猛然得到了提升,而是因为此时的黄维兵团已经中野歼灭。就在邱清泉率军向南妄图突围而出之际,华野总指挥粟裕思索再三,便从麾下拨出了3个纵队交给了中野指挥。

粟裕在本身兵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抽出3个纵队来支援中野,可以说,既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又是很高明的一招。

彼时的战场态势是,华野南集团打阻击的部队兵力严重不足,蒋纬国统率的部队几乎快冲破王必成的防线了;而中野由于与被包围的黄维兵团兵员数量相当,再加上黄维麾下基本都是机械化部队,胡琏的突然空降又使得黄维兵团的战斗力重新得以整合,因此,中野在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时屡屡受挫。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不得不以有限的兵力对杜聿明集团采取整体守势、部分攻势的打法。而为了让中野尽早实现全歼黄维兵团,待黄维兵团被歼灭后,中野则增援华野南集团的防线,以顶住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北上威胁。出于这个战略意图,粟裕因此作出了抽3个纵队归属中野的举措。

事实证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粟裕大将的战略眼光非常之精准,黄维兵团被中野全歼后,南线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见形势不妙,便转头就跑,而此时,摆在淮海战场上的,只剩下杜聿明集团这个孤军了。

就在杜聿明集团死守陈官庄之际,全国解放战争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辽沈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优势变为劣势。

其次,伴随着东北解放,横亘在北京、天津一线的国民党傅作义兵团就成为我军首要排除的障碍了。当时,塘沽的侯镜如兵团、天津的陈长捷兵团以及北京的傅作义兵团,其总兵力高达50万余人,并且在平津一线互为犄角之势。

尽管身为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坐拥50万余大军,但蒋军的兵力分布于绥远、北平、天津等地,且真正隶属于傅作义的部队也只有20万人左右,其余的皆为中央军嫡系。国民党军内部的罅隙恰好给了我军一眼识破。

当然,作为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彼时摆在他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条路是走天津,经海路逃窜;第二条路是西逃绥远;第三条走陆路南撤与杜聿明汇合。这三条路,都不是傅作义想要的。

作为晋绥军出身的傅作义,他很清楚蒋介石在对待中央军嫡系与地方杂牌军之间的区别,因此,能从一支杂牌军将领混成雄踞一方的“华北王”已是实属不易了,这个坐拥一方的“诸侯”身份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傅作义怎么可能轻言放弃好不容易到手的“华北王”宝座呢?

但是,险峻的局势摆在他的面前,不由得他做出选择。西逃绥远,他担心势孤力单难以生存;南撤与杜聿明汇合,虽然可以解杜聿明集团之围,集中力量抱成一团,日后亦可与解放军划江而治,但长久以来,自己的根基在绥远一带,南撤的话,其主力部队很有可能被蒋介石吞并;而走天津出海远遁,尽管不失为一条后路,但陈长捷毕竟是蒋介石的嫡系。

傅作义思来想去,始终拿不定主意。因此,此时我军的任何一个军事行动都将会刺激到傅作义的敏感神经,怎样既拿下傅作义,又能保证杜聿明兵团被全歼,就成为考验我军的一道难题。

当时,就在杜聿明集团被华野围困在了陈官庄之际,东北野战军在结束完辽沈战役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入关,杨成武兵团火速包围了张家口,截断了傅作义西逃的道路,傅作义兵团要再想逃跑只能走天津的海路或南下与杜聿明汇合了。

显然,一旦傅作义走海路逃跑,以当时解放军的海军实力恐怕只有望洋兴叹,眼睁睁地看着傅作义远遁了的份儿了,而此时中野已完成了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粟裕将华野绝对优势的兵力全部用在了陈官庄战役上,陈官庄顿时设置的双重包围圈,光纵深阵地就有六七层,最浅的地方也有五层,也就是说,此时华野要全歼杜聿明集团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是,如果华野这个时候全歼了杜聿明集团,那么同时就意味着解放军切断了傅作义的南撤路线,惊弓之鸟的傅作义极有可能会走天津从海路远遁南下,与国民党军其它残部据守长江,以图与解放军划江而治,这就会给后期的渡江战役造成巨大的困难。

有鉴于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就明确指示暂缓对杜聿明集团的进攻。

其实,从杜聿明集团于1948年12月4日被围,到中央下达暂缓决定进攻命令之前,杜聿明集团已经被围困了前后整整13天,在这13天的时间里,敌人的处境可谓是每况愈下,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粟裕大将回忆道: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陈官庄在华野的重重围困之下,蒋军控制的阵地不断缩小,就连原本可以救命的空投,最后竟然因为蒋军的地盘被压缩得太小,居然无法获取到空投的物资,甚至很多物资都落到了华野的阵地上来了。

在这种外无援兵,内部粮饷的情况下,国民党军开始了崩溃,蒋军士兵由于没有食物,不得不靠啃树皮度日,蒋军开始陷入了集体崩溃。

与此同时,毛泽东主席发布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明确传达出了投降优待,顽抗全歼的精神指示,可杜聿明阅罢此信后当即销毁。不久,陈毅又来书信劝降,杜聿明见此书信后,对于投向与否摇摆不定,于是,他将书信传阅给了李弥,李弥没表态,随即书信又传到了邱清泉的手中。

杜聿明这样做,其目的是希望试探清楚麾下将领有无投降的意愿,毕竟,仗打到这个份儿上了,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了。

然而,令杜聿明没有想到的是,当邱清泉读完书信后,当即撕得粉碎,并大喝道:“向共产党投降,还有什么骨气?”,显然,邱清泉此举就是要与解放军血拼到底。

至此,杜聿明明白,投降已经是绝无可能了,因为在杜聿明麾下,孙元良兵团已经被歼灭,李弥兵团残缺不齐,唯独实力强悍的邱清泉兵团建制相对完整,如果邱清泉都不肯投降,杜聿明不可能成功领导整个集团投降的。

“实力派”邱清泉的死不投降,既有对蒋介石的愚忠,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陈官庄被华野围得密不透风后,眼瞅着整个蒋军大部队的活动阵地在不断向后紧缩,邱清泉却每日饮酒跳舞,时常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我今年已经48岁了,看也看够了,玩也玩够了,什么都享受过,就是死也值得”

粟裕在与杜聿明的长期对峙中,逐渐也明白了,要杜聿明投降是不可能的了,且此时中央也有暂缓进攻的意图,蒋军都饿得快集体崩溃了,邱清泉却视数十万人的性命如草芥,言辞举动之中,满是要跟人民军队血拼到底的态度。

至此,面对如此顽固不化的反动派分子,粟裕终于不再做任何争取的希望了,截至此时,唯有怒其不争白白错失反正良机。

于是,粟裕下令再围20天!这样,既给平津战役创造条件,也可以在不断围困中消磨杜聿明集团的士气,同时,还能断绝敌人的粮道,让蒋军无力恋战。

果然,在粟裕的英明指挥之下,蒋军被饿得已经无法动弹了,就连枪支弹药都挪不动,敌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军战士将战壕向着他们的纵深推进。1949年1月6日,华野发起了全线总攻,仅仅4天时间,实力最为强悍的杜聿明集团,从淮海战场上尽数全歼,我军终于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

陈官庄战役:蒋军饿得自相残杀,邱清泉嘴硬拒降,粟裕:再围20天
答:陈官庄被华野围得密不透风后,眼瞅着整个蒋军大部队的活动阵地在不断向后紧缩,邱清泉却每日饮酒跳舞,时常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我今年已经48岁了,看也看够了,玩也玩够了,什么都享受过,就是死也值得” 粟裕在与杜聿明的长期对峙中,逐渐也明白了,要杜聿明投降是不可能的了,且此时中央也有暂缓进攻的意图,...

淮海战役解放军最有杀伤力的标语是什么?
答:陈官庄包围圈越缩越紧,国军的阵地越来越小。村里老百姓家中的门窗烧光,地下的棺材被挖出来烧掉。没粮食,官兵把骡马杀了,抢老百姓家的牲口杀了,最后连地上的青苗、树皮都吃光,甚至有的不得不吃起了陈年的麦秆子。粮食是包围圈中最宝贵的东西。为了抢夺空投粮食,国军自相残杀。72军少尉李丰年...

有关三大战役的简介
答: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

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答:第五,统帅频繁干涉前线指挥,这我觉得是国民党军事上失败的最关键原因,作为统帅,就应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给予前线指挥官充分的自主权,可是我们的委员长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还是不放心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关键时刻对于前线的某个军甚至是某个师的指挥都横加干涉,且不论蒋的军事才能如何,他所作的应该是战略性的...

淮海战役共军胜利的因素?
答: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张克侠、何基沣两人出人意料的投降改变了徐蚌战场国共两军的命运,导致国民党军淮海一开战就处于一个极端不利的局面,以后虽竭尽全力无法扭转乾坤,最终败走陈官庄。 四、如果蒋介石和刘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几天里边能够有多一点的自信心,也许淮海战役和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当时国民党军从各方面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