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这个名称最早的来历 平潭县历史

作者&投稿:漫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福建省福州市辖县,素有“千礁岛县”之称,著名渔业基地。位于省境东部海上,由以海坛岛(平潭岛)为主的128个岛屿组成。面积369.75平方公里,人口32.46万。县府驻潭城镇。唐为牧马地,清置平潭厅,1912年置平潭县。海坛岛面积32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因其远望如坛,故名“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此,这里自古为文人义士、江湖游侠退隐之地,唐朝为牧马地,宋朝末代皇帝曾逃亡至此,明清抗倭、抗日解放战争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古今战争遗址,因地扼台湾海峡要冲,距台湾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成为我国东南海疆前沿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其形成属于陆连岛性质。地形以花岗岩丘陵为主,分布在北部、南部和西部,介乎其间的是一片面积较大的海积平原。海岸曲折。东海岸悬崖峭壁,多海湾、暗礁;西海岸多泥沙堆积,有利围垦。中南部三十六蛟湖,古时系潟湖,今有灌溉之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福建省年降水最少地区之一。全年≥8级大风达107天,为全省强风区之一。附近海区风浪特大,夏秋之际常受台风侵袭。50年代前,全岛风沙灾害严重,自防风林带营造后,风沙灾害已被制止。耕地以旱地为主,种植甘薯、花生等旱作。盛产大黄鱼、带鱼、乌贼、鳀、鳁鱼、毛虾、梭子蟹等,产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渔场在牛山岛附近。水产养殖以贻贝和紫菜为著名。工业以水产品加工最为发达。工艺美术品贝雕远销30多国家和地区。平潭盛产优质玻璃砂,主要供福州玻璃工业需要。竹屿口是全国标检用砂唯一产地。县境利用海潮水资源,建立了福建省第1座潮汐电站。 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海,东濒台湾海峡,西临海坛海峡,南近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由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为全国第五大岛。地理坐标为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陆地面积371.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164平方千米。 2003年末,户籍人口38.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2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县人民政府驻潭城镇,全县辖7个镇、8个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屿头乡、大练乡、芦洋乡、中楼乡、东庠乡、岚城乡、南海乡。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 平潭县简称岚。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唐代为牧马场,宋初设牧马监,属福清县。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雍正八年(1730)设县丞,嘉庆三年(1798)置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置平潭县,后属东路道、闽海道。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民国25年(1936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屿头乡、大练乡、白青乡、平原乡、芦洋乡、中楼乡、岚城乡、敖东乡、南海乡、东庠乡。

福建省福州市辖县,素有“千礁岛县”之称,著名渔业基地。位于省境东部海上,由以海坛岛(平潭岛)为主的128个岛屿组成。面积369.75平方公里,人口32.46万。县府驻潭城镇。唐为牧马地,清置平潭厅,1912年置平潭县。海坛岛面积32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因其远望如坛,故名“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此,这里自古为文人义士、江湖游侠退隐之地,唐朝为牧马地,宋朝末代皇帝曾逃亡至此,明清抗倭、抗日解放战争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古今战争遗址,因地扼台湾海峡要冲,距台湾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成为我国东南海疆前沿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其形成属于陆连岛性质。地形以花岗岩丘陵为主,分布在北部、南部和西部,介乎其间的是一片面积较大的海积平原。海岸曲折。东海岸悬崖峭壁,多海湾、暗礁;西海岸多泥沙堆积,有利围垦。中南部三十六蛟湖,古时系潟湖,今有灌溉之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福建省年降水最少地区之一。全年≥8级大风达107天,为全省强风区之一。附近海区风浪特大,夏秋之际常受台风侵袭。50年代前,全岛风沙灾害严重,自防风林带营造后,风沙灾害已被制止。耕地以旱地为主,种植甘薯、花生等旱作。盛产大黄鱼、带鱼、乌贼、鳀、鳁鱼、毛虾、梭子蟹等,产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渔场在牛山岛附近。水产养殖以贻贝和紫菜为著名。工业以水产品加工最为发达。工艺美术品贝雕远销30多国家和地区。平潭盛产优质玻璃砂,主要供福州玻璃工业需要。竹屿口是全国标检用砂唯一产地。县境利用海潮水资源,建立了福建省第1座潮汐电站。 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海,东濒台湾海峡,西临海坛海峡,南近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由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为全国第五大岛。地理坐标为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陆地面积371.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164平方千米。 2003年末,户籍人口38.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2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县人民政府驻潭城镇,全县辖7个镇、8个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屿头乡、大练乡、芦洋乡、中楼乡、东庠乡、岚城乡、南海乡。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 平潭县简称岚。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唐代为牧马场,宋初设牧马监,属福清县。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雍正八年(1730)设县丞,嘉庆三年(1798)置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置平潭县,后属东路道、闽海道。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民国25年(1936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屿头乡、大练乡、白青乡、平原乡、芦洋乡、中楼乡、岚城乡、敖东乡、南海乡、东庠乡。

平潭这个名称的最早来历有以下两种说法:
1. “海坛”岛名源于平潭地标物“君山”,而地名“平潭”的出现则晚得多,是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初,明朝朝廷在海坛岛潭头设“海坛游营”,下设“平潭汛”,平潭始有守土亲政之官。“平潭”因此作为海坛岛内的区域地名,此时的“平潭”指的是老城关南、北街一带(俗称“古街”,隶属“候均区”)。平潭“古街”的“五福庙”庙门门楣内横镌书“平潭古迹”,被认为是后来“平潭”地名之由来。
2. 清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经署福建总督 史贻直 申请,“移福清县丞驻平潭,为海坛岛设治之始,“平潭”地名取代“海坛”为行政区域名称当始于此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解决您的问题。

平潭的历史文化~

在福建平潭岛上,有一条叫南街的老街,保留着古老的特色建筑群落。这里是海坛水师的发源地,又是旧时文化的聚集地,见证了平潭的过往光景。如今,狭长的街道两旁,红色灯笼高挂,老人们三三两两在街边闲聊。南街见证了平潭岛的变迁,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街上的五福庙,以其独特的“一庙两城隍”而闻名海峡两岸。据史料记载,自清代以来,平潭就是海防重地,平潭和台湾之间实行戍防换班制度,每三年换班一次,历时达200余年。当时,在两地轮流驻防的将士,为能够处处化险为夷,遂筹资将台湾城隍像移奉海坛岛,供奉于五福庙,祈求神灵保佑。

扩展资料
民国38年(1949年)5月6日,平潭人民游击支队攻克平潭县城,13日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属中国共产党闽中工作委员会领导。民国38年(1949年)7月3日至9月15日,国民党73军和74军军部及其51师以及天九部队占据平潭。民国38年(1949年)9月23日,再次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专员公署管辖,驻地林森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仍属第四专署。1950年4月第四专署改称闽侯专员公署。1956年6月,闽侯专区撤销,平潭属晋江专区。同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大扁岛(面积4.8平方公里)划归福清县辖。1959年8月,恢复闽侯专区,平潭属闽侯专区。
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机关由闽侯螺洲迁莆田,1970年2月,闽侯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制为莆田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同年5月,改莆田专区为莆田地区,平潭属莆田地区革委会。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长乐、闽侯、永泰、闽清、福清、平潭、连江县。 1971年4月,平潭县改隶莆田专区, 1983年7月,平潭实际划到福州管辖。1995年,仍属福州。
2009年7月底,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作出决定,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09年9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平潭县与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政区合一”(行政区+实验区)混合型管理模式。2012年2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升格为正厅级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探访平潭岛上的南街历史文化街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潭县

历史

唐为牧马地,宋初设牧监,庆历八年(1048年)编为海坛里,属福清县太平乡。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平潭厅,1912年改县。

平潭古称海坛,唐代为牧马场,宋初设牧马监。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雍正八年(1730)设县丞,嘉庆三年(1790)置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建平潭县,后属东路道、闽海道。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目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历属闽侯专区、晋江专区、闽侯专区、莆田专区、福州市。

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简述
答:日月潭是因为有一个小岛把湖水分成了两半,北边向天阳,叫做日潭,右边像月亮,叫做月潭,所以它就叫做日月潭。日月潭四周环境非常优美,四周环树,湖水又蓝又清,像一面镜子,清澈透明,湖水中都是山的倒影,映射出一副美丽的画卷,一年四季,湖水中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景色。

净月潭的来历传说
答:神话传说 相传有一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到人间游玩。她的第七个女儿,也就是七仙女看见一个年轻人挟着一把破伞,边走边抹眼泪,便变成一个村姑,两人一见钟情生活在一起。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决定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这一天,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阵狂风将七仙女刮上了天。七仙女望...

这个瀑布潭为什么叫梅雨潭?
答: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就是梅雨潭的由来。清代潘耒在《游仙岩记》中云:“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常年都像梅雨时节的细雨,所以称为梅雨潭)瀑布潭比较著名的有三个:梅雨潭、雷响潭和龙须潭。其中以梅雨潭最有特色。梅雨潭位于浙江...

梅岭神龙潭的名称由来
答:一日,一条神龙下凡,一时神龙潭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阵龙卷风将神龙潭水连同脚鱼一起卷走,脚鱼们终于上天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此,鄱阳湖等江河湖泊的脚鱼们纷纷涌入神龙潭,企望得道成仙,一时间神龙潭尽是脚鱼,成了脚鱼潭。据当地村民说,神龙潭原来很深很深,四两丝线打不到底,脚鱼非常...

(柳州)龙潭公园名字的来历
答:柳州大龙潭公园,唐朝时称之为雷塘。大龙潭一名最早应该源自明代柳州进士罗之鼎,他在晚年曾在潭畔结庐隐居,在雷山脚下建有“大龙潭山庄”。柳州光复后,曾有人在大龙潭建了个农场“广西企业公司龙潭农场”,1949年柳州解放后,该农场解散。1958年搞人民公社化,大龙潭一带属“东风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

七星潭的来历与浮丘公炼丹传说有关吗?
答:在黄山的神秘角落,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了七星潭的非凡来历。据说,这是浮丘公,一位传说中的仙人,倾尽智慧与心血所创造的杰作。他巧妙地设计了一处名为七星状丹井群的神秘之地,灵感来源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汲取了地下的九龙灵气。据传,凡是在此地修炼,沐浴七星之光,吸取九龙吐纳之气,...

龙潭山公园的名称由来
答:在龙潭山上有龙潭山公园和高句丽时期的古城龙潭山城,龙潭山城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吉林省著名风景区。山上有泉积水成潭,名曰“龙潭”,龙潭山因而得名,龙潭山就是因龙潭山城和城中龙潭的传说而得名的。龙潭山公园位于吉林市东部,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城市森林公园。全...

"谭”姓氏的来源,郡望,还有同姓名人。
答: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

谭姓的由来
答:谭姓氏族的由来 谭姓氏族的由来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

姓谭的来历与家史
答:4、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5、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