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的版本流变 初学者看《说文解字》与《尔雅》选择的版本?

作者&投稿:臧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
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
晋朝郭璞《尔雅注》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
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称为“群雅”。
如:
明朝方以智《通雅》
清朝洪亮吉《比雅》

尔雅的注释版本~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 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晋朝郭璞《尔雅注》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 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称为“群雅”。如:明朝方以智《通雅》,清朝洪亮吉《比雅》。值得关注的是:元和汪荣宝和仁和叶澜编纂,由上海明权社于光绪二十九年发行的《新尔雅》。这部尔雅,是由留日的中国学生编纂、出版的第一本向中国的读者解释说明西洋的人文、自然科学新概念、术语的术语集。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留学生们试图通过开展启蒙运动和译介西方新知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然而当时出版界“癸卯、甲辰之际,海上译籍初行,社会口语骤变,报纸鼓吹文明、法学、哲理名词稠叠盈付。然行之内地,即积极消极、内籀外籀,皆不知为何语。”为消除语言上的混乱想想,当时的社会急需能够通俗易懂地解释这些新词、译语的术语集合新词辞典。因运而生的《新尔雅》正是此类工具书的嚆矢。

《说文解字》
·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9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101002609
·条形码:978710100260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尔雅》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原价:32

出版日期:2004年9月

字数:

印次:

版次:

纸张:

ISBN:7532537447

《尔雅》的版本流变
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

窦秀艳科研论文
答:在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窦秀艳撰写了《曹寅的文献学成就》和《试论孙诒让的版本观》,分别探讨了两位学者的专业贡献。她还详细考证了《尔雅》的卷数,如《〈尔雅匡名〉卷数考》和《〈尔雅〉在汉代的经学地位》。此外,她对《孝经》的经部地位以及《小尔雅》的流变问题进行了探讨。窦秀艳还关注古汉语的...

茶字流变——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答:茶的称谓演变史上,"荼"是最常见的称呼,但其多义性曾导致混淆。最初,"荼"是形声字,代表草本植物,但《尔雅》中揭示了茶其实为木本。为避免误解,"槚"被借用,但它原本指代楸、梓等树,同样不准确。于是,"槚"基础上创造出"搽"字,取木本茶之意,发音从木茶声。到了三国初年,"荼"的音义...

茶字流变——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答:(一)茶字的演变:从苦菜到茶的象征 《尔雅》中提到的"荼"最初指的是苦菜,一种生长于山田或沼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苦,经霜后转甜,例如《诗经》中的诗句便常以此意象描绘。茅秀则是苦菜种子上附生的白芒,东汉《周官》中将其与荼关联,象征着新生和洁白。然而,由于茶具的苦涩味,人们开始将...

茶字流变——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答: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

茶字流变的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答: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

倒逼?正山小种和铁观音-“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
答:“茶”字的演变历程:从槚、设、茗到正山小种和铁观音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茶叶的称谓多样,包括“茶”、“槚”、“设”、“茗”和“荈”。这些字词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茶历史的变迁。在唐代之前,"荼"是茶的主要称呼,最早源自《尔雅》中的“槚,苦荼”。"荼"最初指的是苦菜,但...

“茶”字流变史
答:在唐以前,主要的茶称谓是“荼”。在《尔雅》中,“荼”最初指的是苦菜,但后来逐渐引申为茅秀,再进一步延伸为芦苇花和紫蓼等。《尔雅》成书于西汉,表明“荼”用于指代茶不晚于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等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59年,荼已经作为茶的代称。在“荼”之外,还有“槚”一...

“茶”字流变史
答:《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而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茶”、“苦茶”音近,因茶为木本而非草本,遂用槚(音古)来借指茶。槚作楸、梓时则音“假”因《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则槚借指茶不晚于西汉。但槚作茶不常见,仅《尔雅》和南朝宋人王微《杂诗》两见。(二)茗茗,古...

“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
答:在唐以前,"荼"是茶的主要称谓。它起初指代苦菜,后来因为茶具的苦涩味,人们借用了具有苦味的“荼”来代指。苦菜的种子上附生的白芒也被引申为“茅秀”,进一步发展为“芦苇花”或“紫蓼”等意。在《尔雅》中,"槚"被定义为苦荼,暗示它可能是木本的茶,而“荼”字的演变则可能源于对茶木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