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戒是什么?_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作者&投稿:邢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1.不杀生: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2.不偷盗: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3.不邪淫: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4.不妄语: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5.不饮酒: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其他戒律。

6.不涂饰: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装会令人执着色身。

7.不歌舞及旁听:不贪声音。

8.不坐高广大床:主要是提醒不要贪睡,不追求睡眠的舒适。

9.不非时食:对于出家人来说,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信徒的供养,过午不食能减轻供养者的负担。

10.不蓄金银财宝:不贪财物。

扩展资料: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戒

百度百科-佛教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扩展资料: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

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一向以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于世,以至于有“哲学的宗教”之称。博大精深的佛学传至中土后,经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学思想和中国佛学的独特精神。

中国佛学的精神表现为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实践精神等多个方面,其中圆融精神、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最主要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戒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不杀生
  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不偷盗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不邪淫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不妄语
  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不饮酒
  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其他戒律。

  不涂饰
  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装会令人执着色身。

  不歌舞及旁听
  不贪声音。

  不坐高广大床
  主要是提醒不要贪睡,不追求睡眠的舒适。

  不非时食
  对于出家人来说,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信徒的供养,过午不食能减轻供养者的负担。

  不蓄金银财宝
  不贪财物。

  菩萨令众生防护的十戒
  又称十种护持、防护十愿。内容为︰
  (1)禁戒,即持四重禁。
  (2)清净戒,即护持僧残。
  (3)善戒,即持波逸提等。
  (4)不缺戒,指令发未来禅,使事行不缺漏,令得根本禅,性行不缺漏。
  (5)不析戒,即道共戒,意谓相对于析空观之道共戒,而指显体空观之道共戒,亦即灭色而入空是析法之道共,今体法而入空故称不析。
  (6)大乘戒,即自利利他双修。
  (7)不退戒,指菩萨以善巧方便行种种非道,出入淫舍酒家等非法处以度人,而不退失禁戒。
  (8)随顺戒,指能随物之机宜,随顺道理。
  (9)毕竟戒,即究竟无上之大法。
  (10)具足成就波罗蜜戒,谓一切圆满,法无不备。
  依智顗在《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所述,此十戒中,禁戒、清净戒及善戒属律仪戒,不缺戒为定共戒,此四戒又皆属三藏析空观。而不析戒以下六戒皆为道共戒。其中,不析戒是体空观的道共戒,属通教;大乘戒、不退戒及随顺戒是假观的道共戒,属别教;毕竟戒及具足波罗蜜戒为中道的道共戒,属圆教。又,南本《涅盘经》卷十一述及,此十戒的第一戒为菩萨愿令众生护戒,后九戒为愿令得戒。

  菩萨所念的十戒
  又作大论十戒。为天台宗依《大智度论》卷八十七所载之文而立的十种戒律。
  (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着。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此十戒中,不缺、不破及不穿三戒是律仪戒,为散心凡夫所持;不杂戒是定共戒,为定心凡夫所持;余六戒皆是道共戒,为圣者所持。道共戒之中,随道戒是初果,无著戒是三果,二者皆为声闻所持;智所赞、自在、随定及具足等四戒皆为菩萨化他之所持。

  菩萨奉持三世诸佛的十种净戒
  (1)普饶益戒︰或称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
  (2)不受戒︰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
  (3)不住戒︰菩萨受持戒时,不求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受生而住。
  (4)无悔恨戒︰又称安住戒。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恒安住净戒,心无悔恨。
  (5)无违诤戒︰或称不诤戒。谓菩萨于心常护持佛所制禁戒,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于戒。
  (6)不恼害戒︰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戒。
  (7)不杂戒︰又称无杂秽戒。指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专持出离戒。
  (8)不贪求戒︰又称离邪命戒。即菩萨不现异相以彰己有德、起贪求心,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而持戒。
  (9)无过失戒︰又称离恶戒。即一心持戒,不自贡高言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
  (10)无毁犯戒︰又称清净戒。即菩萨受持净戒,无所毁犯,永断十恶,具足十善。

  菩萨所持的身净等十种净戒
  (1)身净戒,防护身之三恶故。
  (2)口净戒,远离口之四过故。
  (3)心净戒,永离贪恚诸邪见故。
  (4)具一切净戒,于天人中最胜妙故。
  (5)守护菩提心净戒,不乐小智故。
  (6)守护如来所说净戒,即使是微细罪亦大怖畏故。
  (7)微密净戒,善拔犯戒之诸众生故。
  (8)不作一切恶净戒,积集一切诸善法故。
  (9)远离一切有见净戒,不着于戒故。
  (10)守护一切众生净戒,出生大悲故。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一云(大正 9·660a)︰‘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净戒,若菩萨摩诃萨安住此戒,则得一切诸佛远离众恶无上净戒。’

  菩萨所持的不舍菩提心等十戒即
  (1)不舍菩提心戒,
  (2)远离二乘地戒,
  (3)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
  (4)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
  (5)修一切菩萨所学戒,
  (6)于一切法无所得戒,
  (7)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
  (8)不着一切如来身戒,
  (9)思惟一切法离取相戒,
  (10)诸根律仪戒。

  菩萨所持的十重戒
  又称俱密十重戒。依《无畏三藏禅要》所说,即
  (1)不应退菩提心,
  (2)不应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3)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经典,
  (4)对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
  (5)不可因说法而令已发菩提心之众生生退心、趣向二乘,
  (6)不可因说法而令未发菩提心者发二乘心,
  (7)对小乘人及邪见人不应辄说甚深妙法,
  (8)不发诸邪见等法,
  (9)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
  (10)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不教人作,不见作随喜。

  《梵网经》卷下等所说的十重禁戒
  (1)不杀戒,(2)不盗戒,(3)不淫戒,(4)不妄语,(5)不酤酒,(6)不说过戒,(7)不自赞毁他戒,(8)不悭戒,(9)不嗔戒,(10)不谤三宝戒。

  大小乘共通的十善戒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欲,(9)不嗔恚,(10)不邪见。

  与五戒异同
  十戒之前五项戒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致相同,而其中不邪淫提升为不淫(没有任何性行为)。

  与八关斋戒异同
  戒条上来说,十戒与八关斋戒仅差在捉金银戒。是以八关斋戒亦称“近住戒”,为在家人近阿罗汉而住(近清净僧侣而住),戒律上亦近于沙弥、沙弥尼十戒。
  然而在家人之八关斋戒受持仅一日一夜,隔日清晨戒体即自动舍去;在未舍戒的情形下,十戒为出家僧人尽形寿受持(一生持守)。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八戒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即不戴花环,不涂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扩展资料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但都是以五戒为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五戒若学不好,一切戒都无能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够达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实含有无限悲心,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众生的同情心,因为不忍自己被人杀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自己被杀害之心,故有不杀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定时节因缘,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习,行善的慈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五戒
百度百科—八戒
百度百科—十戒

  佛教中五戒、八戒、十戒分别为:
  五戒,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
  八戒,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
  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得坐高广大床上,九不得非时食。十不得捉钱金银宝物。小乘沙弥沙弥尼戒也。
  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教十戒是什么?_
答: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1.不杀生: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2.不偷盗: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

人民日报家庭教育中的“十戒
答:2.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会让他们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3.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4.不要贿赂孩子 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

十诫的简介
答:回答:十诫,有时可能写做十戒,是《圣经》记载的上帝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众部族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十条规定,即《摩西十诫》。耶稣复活以后,十诫成为给全世界的人的诫命。据《圣经》记载这是上帝亲自用指头写在石版上,后被放在约柜内。犹太人奉之为生活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由于摩西在第一次...

北大公学教师十戒
答:北大公学教师十诫是:1.不得体罚、变相体罚孩子;2.公平对待每个孩子;3.不得收受家长的财物或其它服务;4.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班级,不在上班时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5.不吃幼儿餐食,不睡幼儿床;6.衣着得体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注意个人卫生;7.任何情况下不得与家长发生口角、争吵;8.对家长...

天主教的教规具体有哪些
答:有“十戒”:1、信奉唯一的神即天主;2、不以天主的名义发虚誓;3、遵守瞻礼之日及安息日;4、孝敬父母;5、不可杀人;6、不可淫乱;7、不可偷盗;8、不可作假见证;9、不可贪念他人的妻子;10、不可贪图他人的财物。十二信条:1、信全能的天主第一位圣父创造天地万物;2、信天主第二位圣子...

天主的十条诫命
答:天主教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第四诫 孝敬父母。第五诫 毋杀人。第六诫 毋行邪淫。第七诫 毋偷盗。第八诫 毋妄证。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十戒是那些
答:【十戒】即十种戒。大乘、小乘有各种十戒之说。(一)小乘沙弥、沙弥尼应受持之十戒。又作沙弥戒、沙弥尼戒,或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花严身,(七)不歌舞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

何为十戒.七宗罪?
答:天主教的十诫采用四世纪圣奥斯定编纂的教理,他将圣经《出》20:1-17所记载的十诫之第一、二诫合成第一诫,把第十诫分为第九与十诫。是为:一、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三、守瞻礼之日;四、孝敬父母;五、毋杀人;六、毋行邪淫;七、毋偷盗;八、毋妄证;九、...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答: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