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经》中的不周山,到底在哪里?为何有人说在昆仑山? 不周山到底在哪里?如何寻找?

作者&投稿:浑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不周山到底是哪座山,实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人觉得是昆仑山,有的人觉得是祁连山,还有一些学者证明了是贺兰山,但具体到底是哪一座山,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相传山海经里的不周山是人唯一可以到天界的通道,不过因为不周山总年下雪,而且当地的气温极其寒冷,凡夫俗子根本无法接近不周山,据说当年水神共工在争夺部落首领之位的时候在过程中落败,一怒之下便撞向了不周山,而由于不周山是支撑着天地的四大天柱之一,被撞塌了之后天地就发生了倾斜,导致所有的水都流到了西北荒地。后来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步骤上有可能的确是存在的,因为根据山海经中关不周山的记载。


可以推断出不周山应该是在昆仑山的西北部分,也就是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所以有人认为不周山就是如今的昆仑山。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不周山应该是现在的祁连山,因为根据民间的传,说在一万多年前不周山突然经历了一场极大的风雨,表面用于观天的风雨表被破坏了,而掌管着祁连山脉的骊连氏便认为水神共工有责任,所以不应该再继续当上相,女娲便由此让骊连氏代替了水神共工。但水神共工却拒不交出职权,骊连氏便率众用武力夺取不周山,双方在不周山周围基站导致转向了不周山的天柱,于是女娲大陆将共工逐出了祁连山。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山海经里面的不舟山应该不是国内的某一座山,因为曾经记载过不舟山至西北海之外中移地理位置应该是在西北大荒的某一个角落,有可能是国外的贺兰山。有一名专门研究山海经的学者,苦苦找了8年,终于确定了山海经里面的不周山应该是处于宁夏和蒙古分界处的贺兰山,因为贺兰山脉主要位于银川的西北部分,海拔高度有3580千米,山外的两侧也有荒漠,正对应了山海经,对于不周山的记载。总的来说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认识,但具体到底是哪座山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通过种种记载,不周山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的中原西北方,会被认为是昆仑山,是因为此山是万山之祖,道教仙山。记载中的不周山与昆仑山一样终年积雪,是个极寒之地。

传说中的不周山有唯一通往天界的通道,学者们根据书中记载推断可能是在西北方向,所以有人说可能就是昆仑山。不过也有人说是贺兰山。

其实具体在哪里,目前也没有确定的说法,有的说是帕米尔,有的学者认为是祁连山,还有的认为是贺兰山 ,说是昆仑山的,其实也是根据某些相似的描述猜测的。

个人更倾向于不周山在现帕米尔高原。因为淮南子中这样写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不难分析不周山在西北角,不周山是昆仑山的说法我不太认可,因为昆仑山在古籍中记载也很悠远,几乎能和不周山并称,如果二者是同一座山的话,古籍中应会有详细记载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意思是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意思是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扩展资料:
“不周山”相关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工怒触不周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周山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
一、帕米尔
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二、祁连山尾
公元前7719年,不周山忽遭大风雨,观天的大风雨表被毁,倾向东南。面对这场天灾,骊连氏(时任祁连山西表总管),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不应再任上相。女娲听信骊连氏所言,决定由骊连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权,聚族众守山,坚守表木天柱。骊连氏也率众攻山,两族在不周山争战,决战中撞毁了天柱,女娲怒,逐共工康回(虺)于祁连,共工含愤而去,族众不离,骊连也难以进驻,骊连建议迁榜罗,伏羲同意迁榜罗,重立天表。共工于公元前7687年或7690年卒于祁连山,于是遂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传说。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三面环山,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

三、贺兰山脉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北部分,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内蒙古巴彦敖包,跨石嘴山市,银川市,东南端至青铜峡,山体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格外壮丽。贺兰山东北部分在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境内有穿山而过的大武口沟,古称“打硙口”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有可以连接荒凉漠北和富庶内地的险要山峡,此正所谓《山海经》中“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所相印证。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贺兰山地处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山谷内多岩画,年代无法考证,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诸多岩画图案与《山海经》中所描述出产的珍禽异兽相吻合。故,《山海经》中不周山描述应是此地。

四、诸毗之山
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以西,参见《经典图读山海经》
根据《帝禹山河图》,不周山位于钟山的东面、昆仑丘的东北方,其地理方位“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拊,食之不劳。”所谓诸毗之山,当指阴山山脉;所谓岳崇之山,可能指昆仑丘,也可能指今日山西省北部的吕梁山、五台山、恒山。据此,不周山位于黝泽的西面,那里是黄河的源头,笔者进一步指出,黝泽位于今日的黄河前套地区,亦即内蒙古的土墨特右旗至托克托县一带;所以,不周山位于黄河前套地区以西,阴山之南。

五、赫尔蒙山
《山海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西北海之外”,这就是不周山的地理坐标。哪里是西北海?往西北方向找,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古时称“北海”,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环境又和下面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西北好像没有这样的大海了。其实古人未必把自己局限在中国版图之内。在史前时代,印度洋就已经有了远洋航行的记录。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早在史前时代就利用“海洋季风”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称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状。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东非有合不起来的山,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它从赞比亚河口北延至红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绵延4500公里以上。它在东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狭长谷地。“不合”的东非裂谷群山绵延,大裂谷的北端是约旦河谷,大裂谷北端的赫尔蒙山是叙利亚境内的最高山脉,它也有一条近68公里的裂谷。
在公元前16世纪至8世纪,统治赫尔蒙山所在地的是赫梯人,这是一个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他们和埃及反复争夺叙利亚的统治权,因而赫尔蒙山的地理环境地理形状等知识的传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赫尔蒙山脚下的约旦河,就是一条“寒暑之水”。它的水量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变化,低的时候水量只有每秒60立方米,高的时候要达每秒1760立方米,两者相差近30倍。把水量的变化称之为“寒暑”,可见古人的智慧。
“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约旦河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降雨量为760-1270毫米,气候温润潮湿,堪称“湿山”。而约旦河东面是典型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居住在那里的民族经常发生用水的纠纷,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之为“幕(漠)山”。
由此可见,赫尔蒙山的地理坐标、地理形状和地理环境与不周山完全一致。诗人毛泽东不会想到,失败了的英雄共工,居然会到4万里外的不周山去撞得“天柱折,地维绝”。

五、其他山脉
山西省长子县的西山相传就是不周山,而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传说宁夏和甘肃境内的六盘山为不周之山的残骸。

传说中的西北大荒不周山在哪衔烛之龙在什么神话中出现过
答: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

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不周山是指哪座山?
答:共工氏和颛顼为了争夺天帝之位,争着争着,共工氏非常愤怒,便撞在了不周山上,这一撞,直接导致天柱折断、大地颤抖。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

《三海经》中的不周山,到底在哪里?为何有人说在昆仑山?
答:关于不周山到底是哪座山,实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人觉得是昆仑山,有的人觉得是祁连山,还有一些学者证明了是贺兰山,但具体到底是哪一座山,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相传山海经里的不周山是人唯一可以到天界的通道,不过因为不周山总年下雪,而且当地的气温极其寒冷,凡夫俗子根本无法...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原型是这里,清朝年间还是我国的
答: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最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其它还有很多说法,如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贺兰山脉、阴山山脉、六盘山等。

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在哪里?
答:对于不周山,很多人都觉得是昆仑山或者祁连山。因为山海经是中文记录的,而将视线一直放在国内,这并不是山海经的世界观。山海经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宏大,有很多看起来非常奇特的妖兽神兽,如果放在中原根本找不到,但是放眼全球的话,是很容易发现的。所以不周山到底在哪里,我们还得在世界范围内一一排查。

上古传说中的天柱不周山,处于什么地方呢?后来是如何演变的呢?
答:一、不周山的最初记载 不周山的最初的记载是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大荒西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翻译过来就是讲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座山,断裂,合不拢叫做不周山。不周,这里的周是指完整的意思,不周山,顾...

《山海经》中记载的不周山是现实中的哪个地方?
答:说起不周山,最早的记载是在《山海经》当中,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而有关不周山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就比如说共工,《列子》之中又有着这么一个故事: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因为猛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后来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在...

不周山在哪里
答:问题三:不周山在哪里? 不周山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

传说中的不周山到底在什么地方?
答:他引用了《淮南子·天文训》一说,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诗人写道:“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那么,被共工撞得“天柱折,地维绝”的不周山在哪里呢? 《山海经》说“西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