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作者&投稿:堂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网络信息,必要时利用关键词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结果。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所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交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一种习惯。我们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难于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 自主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互联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同时信息技术还优化了化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例如:我们学习氨的性质时,先用课件《氨的喷泉实验》引入,学生们看到这漂亮的红色喷泉很兴奋,从而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怎样形成喷泉的?为什么是红色的?问题一一产生,我们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了。另外,“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是微观的、高速的和无规则的。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观察其运动状态,因而就难以形成概念。对传统教育方式,用flash制作的教学软件--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照片叠加形成的电子云图。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观察过程,从而很快在其头脑中构建出电子云概念和电子运动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该软件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我们学习《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一单元《改善空气的质量》我首先播放一些空气污染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心中有所震动,啊!我们所处的空气正日益恶化,使他们感到我们有必要学习化学,我们要改善我们所处的空气,怎样改善呢?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 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适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化学教学复习课讲授时,我们可以事先把知识脉络用幻灯片形式制作出来,并且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例题、习题以链接形式链接起来,想讲什么就点什么,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强化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

教师有必要将网络技术整合到教育中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就是以化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来获取网络信息,必要时利用关键词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结果。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所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交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一种习惯。我们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难于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 自主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互联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同时信息技术还优化了化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例如:我们学习氨的性质时,先用课件《氨的喷泉实验》引入,学生们看到这漂亮的红色喷泉很兴奋,从而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怎样形成喷泉的?为什么是红色的?问题一一产生,我们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了。另外,“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是微观的、高速的和无规则的。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观察其运动状态,因而就难以形成概念。对传统教育方式,用flash制作的教学软件--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照片叠加形成的电子云图。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观察过程,从而很快在其头脑中构建出电子云概念和电子运动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该软件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我们学习《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一单元《改善空气的质量》我首先播放一些空气污染的场景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心中有所震动,啊!我们所处的空气正日益恶化,使他们感到我们有必要学习化学,我们要改善我们所处的空气,怎样改善呢?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 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适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化学教学复习课讲授时,我们可以事先把知识脉络用幻灯片形式制作出来,并且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例题、习题以链接形式链接起来,想讲什么就点什么,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强化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

  一、确定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
  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受新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目标导学可以去掉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一个被蒙上眼睛带入迷宫的人,丧失了择路的自主性,只能任凭别人牵着前进。对待信息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当老师依次一节一节讲授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一章知识缺乏整体认识,因而只能跟着老师盲目地前进。为了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上好每章开头的启始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去掉了盲目性,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设置认知冲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三、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中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现在已不是如何使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代。信息技术课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尤其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去"创造",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得。正如古人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的创造活动。所以,它不但使师生的生命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也使过程本身充满生命气息,它不仅能够成全学生生命整体发展,而且也使教师获得生命满足。这或许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



如何依托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入理解~

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学目的与目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设计评价和选取评价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期望通过评价得到什么信息,是知识、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还是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直接地将评价与期望的学习结果联系在一起。

1.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包括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解决问题是重要的目标领域,它要求学习通过教学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此高的要求使解决问题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中实践能力重要途径(数学思维、数学理解)。然而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只管问,学生只会答”的现状还屡见不鲜,成为制约学生数学素质提高的瓶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以上种种弊端,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研究依据的理论及分析
2.1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
本课题实验研究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即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
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学生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
2.2基于理论分析的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问题解决活动需要学生个体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将当前的问题情境同化到已有的经验结构中。而原有知识的运用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套用,学生个体需要针对当前的具体问题,对原有的知识做一定的调整改变,即原有的知识经验会顺应于当前的问题情境,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一个建构过程。问题解决活动中的同化和顺应恰恰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机制所在,在这一点上,问题解决活动和学习活动得以汇通。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要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在教学进程中,要首先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对学生单个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3、实验假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有效的网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目标如下:
1、 探索出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2、 制作一批相应的多媒体素材或课件,研制设计一批典型课范例,形成系列有效的课题教学模式;
3、 教学论文、研究报告等。
5、实验过程与方法
5.1实验对象:
本课题实验在小学第一、第二学段(小学一至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至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中进行,侧重在第二学段。面向全体学生,不设对比班。
5.2实验时间:
 准备阶段:2001年8月-9月
确定实验组成员、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申报课题,做好实验前的物质准备。
 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6月
开展课题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小结阶段实验成果,完成论文、录相课、案例。
 5.2.3总结阶段:2004年6月-2004年12月
整理分析数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整理实验案例、软件、论文,接受课题验收。
5.3实验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调查、访问、测验、学生作业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
6、实验成果
6.1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
 98%以上的学生都喜欢上多媒体课和网络课,认为学习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习
方法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都很高。
例如:网络课《旋转和平移》,教师将各种与旋转平移现象相关的素材串联成数学故事“风车娃寻宝记”,使各自独立的材料和练习巧妙的融入生动的故事情节当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对旋转平移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中,计算机又成为学习工具,学生通过操作键盘、移动鼠标实现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完成多层次的机上练习:分卡片(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闯迷宫(平移图形)
智开锁(旋转图形) 巧拼图(平移旋转的综合练习) 显身手(创意设计平移旋转图形)。新颖的设计,全方位的参与,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
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快速收集、快速处理和运用的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例如:网络课《数字奥运》,这是一节以“统计知识”为主题的整理复习课。教师将有关“第二十八届以及各届奥运会”的素材制作成网页式课件,同时利用网络中动态网页的实时统计功能,充分体现网络强大功能。此外,在本课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OFFICE2000软件的各种功能,为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供了多样性的平台;传奇2000的网络教学平台又为教师协调学生的各种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交流各自的解题策略。这样的设计,体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 学生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通过实验研究,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路开阔,方法多样,富于独创性。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大都能依照图意写出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由于两个乘法算式只是因数的位置不同,学生往往误认为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意义相同,进而混淆现实背景的意义。为加深学生对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印象,深入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师把计算机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运用电脑,绘制一幅反映乘法意义的示意图,并写出图意表示几个几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活动中,学生表现了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每个学生不仅完成了一幅或多幅成功的作品,部分学生甚至还创作出内容丰富的情景图。活动结束时,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都拉着老师欣赏自己的作品。
学生作品示例:
5个2 算式:2 ╳ 5 5 ╳ 2
3个4 算式:3 ╳ 4 4 ╳ 3
2个6 算式:2 ╳ 6 6 ╳ 2
2个2 算式:2 ╳ 2
4个3 算式:3 ╳ 4 4 ╳ 3
3个2 算式:3 ╳ 2 2 ╳ 3
 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中屡获殊
荣。
2002-2004年小学学生数学竞赛获奖情况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区级
三等 一等 二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1 2 1 10 13 28 20 42 65
6.2探索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6.2.1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来源于生活,镶嵌在生活当中。怎样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计算机网络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方式为我们解决这一疑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学来源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因此,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现的数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其功能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1) 联系实际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例如《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课题导入部分的“热身训练”环节:学生登陆教师指定的旅游网站,查找今年 “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地旅游景点平均每天接待境内外客人数量。在交流信息环节,学生能根据所举实例发现像这样的计算,数据可以不必太精确,只需进行估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好处和价值。此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估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 任务驱动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仍以《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为例。在综合运用的“特别企划”环节,教师播放了贫困地区儿童生活学习状况录象。真实的画面,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同学们自发地想去帮助那些贫困中的孩子。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同学们通过网络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贫困地区的学生献爱心。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捐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估算全校师生的捐款数量等。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处理信息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其教学流程为:从现实情境中识别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习新知——从现实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此之中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6.2.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以《整理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使用“课件大师”课件制作软件制作了交互式课件。课件中包含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设置的帮助系统,让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途径的帮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交互平台,创设一个由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环境——人机交互、电脑及时统计、网络实时反馈、评价。此时,教师则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调阅学生的学习作业组织交流、评价。
其教学流程为: 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体系
第一轮:教师监控学习进程发现问题
个别辅导 组织交流
及时改正 学生评价
学生自主复习、解决问题
第二轮:教师监控学习进程发现问题


6.2.3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时间的简单计算——快乐的星期六》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课,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知识点串联在虚拟小主人公“洋洋”一天的生活中。在综合运用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时间安排的信息,经过甄别、组织,运用于自己的周六活动时间安排中,通过人机交流、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出一张具有实用价值赋于个性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喜欢抽象的表达方式,有的则喜欢具体的事物,而课本能够提供的知识与素材较为单调,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就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创新、创造的能力。
6.2.4利用网络,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课本的内容总是有限的,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则能充分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的广阔背景,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比课本内容多的多的知识,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时间的简单计算——快乐的星期六》一课为例,在“休闲一刻”这个环节,课件中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有关时间的小知识:时间单位的换算,时间是怎么产生的,最古老的钟——刻漏、沙漏,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以及有关时间网站的网址。学生可以随意点击,甚至上网浏览,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反馈交流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谈感受,说体会,有的甚至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空时界限,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6.3推动课改,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002年秋,我校随东湖区整体进入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学校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实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注重新教材实验与课题研究的有机结合。做到以科研为主线,以科研课题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法改革为突破口,立足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江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示会和东湖区课改现场展示会上,本课题组教师执教的多节实验课均受到了一致赞誉。
在课题研究中,实验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教学实践,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且逐步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水平大幅提高。课题实验极大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如我校的黄丽君老师,虽然教龄不足三年,但她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她撰写的课堂实录、设计的教学课件先后获省市一、二等奖,执教的现场课被评为“江西省第十届数学年会优秀观摩课”,同时承担区课改样本班的实验教学。其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广泛地肯定。
6.4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了研究成果地推广
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把握研究方向,又从具体实在的教学方法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注重积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几年来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实验研究课、教科研论文和优秀课件,形成了一批宝贵的课程资源。如课题组教师制作的《时间的奥秘》网页,已被上海中小学现代教育研究中心挂上INT网。潘海燕老师执教的《愉快的星期六——时间的简单计算》被广西电教馆邀请到当地上现场观摩课。
7.实验分析
7.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教学有其独有的优势。但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即便在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一些课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分为演示教学型和网络教学型。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根据授课的类型和特点来决定,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同时,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学生动手操作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点因“材”而异。
例如演示型课例《找规律》,教师充分利用学具,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探究规律、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地面砖中隐藏的规律环节,教师只给出铺设了一排的地面砖的图案,要求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并用学具卡片接着摆出后面可能出现的图案。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积极动脑大胆探索中,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装饰墙面。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创意合作完成。设计的方式既可采取绘画的方式,也可采用剪贴、拼图的形式。小组完成自己的创作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虽然,本课的教学课件只用于创设情境和重点分析地面砖中隐藏的规律环节,但这样的设计更为符合学生爱动手、想创造的实际,现实的教学效果充分验证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7.2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赋有创造性的想法。
以《数字奥运》一课为例,本课例主要是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复习课。教师汇集“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以及历届奥运会的素材制作成网页式课件,又利用网络中动态网页的实时统计功能,现场收集来源于学生的数据, 即时生成现场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此外,教师还充分利用了OFFICE2000软件以及传奇2000的网络平台的各种功能,为学生在网页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了多样性的展示、交流的平台。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但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对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人机面对,实验起始阶段,学生不大习惯于这种新的授课方式,有的只看教师,不看计算机;有的则一味操作电脑,而不再按照教师的指导学习。这可能与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关。
为此,教师对网络教学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我们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新课教学——将学件和课件独立设置,引导学生的注意;基本练习——课件中的各部分设置密码或闯关积分,教师实时调控;开放题——提供资源,自主探索,确保网络安全。另外,为缩短学生对全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可以采用一些自适应题库、网上游戏等方式,经常让学生去试试,逐步适应这种人机交互的方式。
此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会削弱数学的学科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网络型课件时,必须注意:第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来设计和制作课件。课件的导航系统要指示明确。第二,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打字速度、电脑的基本操作、上网的基本操作)要扎实、要普及。
8.初步结论
8.1.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是建立和构造关于新知识认识结构的过程。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建构主义学习可以比喻为:学生主体在心理上建造一个认识对象的“建筑物”.其建构材料,除了有关新知识的少量信息来自于外部,多数信息主要来自于心理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观念;建造的过程除最初阶段少量外部活动以外,主要是内部的心理活动、是一系列思维动作的内部操作。
8.2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解老问题——解决新问题——解决疑难题——发现新问题”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解决疑难题和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思维能力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仅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要具有基础性思维,基础的作用决不可忽视,因此在学习设计中必须有学解老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环节。
8.3在数学教学中,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有效的网络学习方式及生生、师生互动方式,实验教学证明,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实验教学同时证明:网络教学并不能适应所有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不是唯一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材”而异,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答:以“情景——自主探索”模式为主,注意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策略,如创设情景,指导观察,启发思考;提供资源,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激发参与,探究规律;注重语言表述,文字概括,进行意义建构;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工具平台,尝试创造实践,提供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机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哪些模式?
答:1、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及各种交互式教学工具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参与程度高、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课堂氛围活跃等。2、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反转过来,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通过...

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答: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答:在后面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思考,大胆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在主动参与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2.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探索的时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答:找出对应的步骤,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操作要领。以上几方面,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持之以恒,辅之以科学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态度,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自主探究
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研究的过程与...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答:1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欲望 传统的教学,我们通常采用图片、简笔画等手段创设情景,然而这些方法缺乏生动性和逼真性。如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制作出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精美课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这样就会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在教学中...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答: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 倡导学生的学习要...

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探
答: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测性训练,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成效进行反思、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元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教师利用网络,广泛收集有关教学的资料,精心设计网络版课件,引导学生在网络条件下自主学习,其基本环节包括五个阶段。(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

如何提高学生学信息技术自主研究
答:兴趣就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学生本身很容易对计算机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也不能听之任之,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护他们的兴趣。方法很多,也很随意,如: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