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的致病性 EB病毒感染

作者&投稿:荀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该病是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
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 1.Burkitts淋巴瘤
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及Barr等在1964年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病变部位多见于颌部,亦见于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和腹部,小无裂B细胞为其形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霍奇金病(HD)
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其中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而结节硬化型及以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4%和10%。HD与EBV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龄差别。秘鲁、洪都拉斯、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HD中EBV的阳性率高于欧美国家。在中国,90%以上的儿童HD与EBV有关,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病例95%检测到了EBV,且与组织亚型无关,许多资料显示,IM的患儿罹患HD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5倍。
3.鼻咽癌(NPC)
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中国南方是NPC高发区,儿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由鼻咽原发灶所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且病儿对由此引起的不适不懂申诉,加上一般临床医师对儿童病例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无法证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4.
9 NK/T细胞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i T-cell lymphoma)被认为是自然杀伤细胞来源的侵袭性肿瘤,约2/3的病例发生于中线面部.1/3发生于其他器官和组织,如皮肤、胃肠道和附睾等。对于发生于鼻部的该肿瘤,旧称所谓的恶性肉芽肿.现已废弃,改称鼻NK—T细胞淋巴瘤(nasal NIUT-cell lyrnphoma);发生在其他部位者称为结外鼻型NW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该肿瘤约占所有NHL的15%,属EB病毒相关淋巴瘤。
病理改变该肿瘤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在凝固性坏死和混合炎细胞漫润的背景上,肿瘤性淋巴细胞散布或呈弥漫性分布(图9-15)。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核深染+不见核仁或呈圆形,染色质边集,有1-2个小核仁。瘤细胞可漫润血管壁而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肿瘤细胞表达部分T细胞分化抗原如CD2、CD45RO、胞质型CD3 (CD3s);表达NK细胞相关抗原CD56,以及细胞毒性颗粒相关抗原,如T细胞内抗原1 (T-cell intracelUlular antnigenl,TIA-1)、穿7L素(perCorin)和粒酶B(STanzyme B)筹。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呈胚系构型。绝大数病例可检出EB病毒的DNA的克隆性整合和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量RNA( EBER)。NIUT细胞淋巴瘤可出现多种染色体畸变,其中最常见的是6q缺失。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经豚鼠肾组织细胞吸收试验,可变为阴性。



谁知道EB病毒是一种什么病啊???知道的,请回复,谢谢了!~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天染色体内。

二、致病性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三种: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肝脾脏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偶而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炎)。此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二)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

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所有病人血清含H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在肿瘤组织中发现EBV基因组,故认为EBV与此病关系密切。

(三)鼻咽癌 我国南方(广东广西) 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H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表现(1)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2)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HCV和EA)的lgG和 lgA 抗体。(3)一病例中仅有单一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肿瘤起始阶段已进入癌细胞。

三、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四、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一)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lgG抗体,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lgG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尤其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险性,为该癌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经豚鼠肾组织细胞吸收试验,可变为阴性。

五、防治原则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致病性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防治原则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如何区别奶牛腹泻的种类
答:1、急性病毒性腹泻 这种类型最为常见,通常发病率高,致死率低。大多数(70%以上)4岁龄以下牛的血清中都含有BVDV抗体,这种类型在自然条件下通常由NCP型病毒引起,病毒来源可能是持续性感染动物,接种含有BVDV的生物制品也可引起动物发生急性BVDV。CP型病毒亦可引起急性BVD,但这种病毒在自然界很少。病毒...

(2013?烟台模拟)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相 ...
答: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3)禽流感病毒存在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类型,某同学利用若干只健康家禽等进行实验,研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以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此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通过接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可刺激家禽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入侵时,...

猪蓝耳病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
答:通过序列分析显示,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大于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PRRSV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出现病毒亚种或亚群。国外的研究表明,同一基因型的PRRSV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特别是在基因组ORF1a的nsp1b和nsp2,ORF3和ORF5的变异性很大。我国已发现nsp2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氨基酸的缺失,此次...

EB病毒的致病性
答: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

简述H7N9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变异机制如何防治
答: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 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一、致病性 流行性感冒(inf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

新冠病毒还会有哪些变化?
答:例如,英国变种和南非变种都表现出更高的传染性和感染率,巴西变种则可能导致人们对先前感染过的新冠病毒产生较弱的免疫力,而印度变种则可能更具传染性和致死性。此外,新冠病毒还可能继续在人类中传播,形成新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对疫苗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监测病毒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致病性行为模式A,B,C,D,E型各指什么?
答:致病性行为模式是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1.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有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均比正常人高出2~4倍,A型行为又叫“冠心病易发性行为”,其行为表现为做事动作快,在尽可能短...

感染奥密克戎病毒之后症状会更严重吗?
答:感染奥密克戎之后的症状并不能确定。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奥密克戎被发现的时间本来就比较短,相关专家正在对奥密克戎进行紧张的研究与检测。在专家给出正确答案之前,任何下结论的行为都为时过早,我觉得我们不能随意揣测奥密克戎给大家带来的致病性,同时也不能盲目恐慌。一、奥密克戎的蛋白突变...

病毒种类
答:3、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 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除了出现假型病毒外,还有可能出现病毒核酸重组的情况,即一种病毒颗粒之中,可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此可称为杂种病毒,折实病毒学中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 关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

疱疹病毒可以治愈吗?
答:本病毒对宿主或培养细胞有高度的种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只能感染人,及在人纤维细胞中增殖。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增殖缓慢,复制周期长,初次分离培养需30~40天才出现细胞病变,其特点是细胞肿大变园,核变大,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 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我国成人感染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