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语》的读书摘录 求《<论语>译注》(最好是杨伯峻版本)的读书笔记15篇,包括...

作者&投稿:酆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就是交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思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儒家态度:孔子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中国哲学崇尚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企业不也是这样么?)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向外去,诬陷宽广地扩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严重颇有些不思进去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其实,《论语》告示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收获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要去做的事;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心灵之道

  《论语》中倡导的一种价值观:人首先要能够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的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要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到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遗憾就很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能做到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获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小人之骄傲,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傲,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恨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也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处世之道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的以应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别。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对于有负于你的人,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好的人际关心: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是不最佳状态。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之,勿自辱焉。”
  看到朋友做得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于好朋友相处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论语》告诫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给对方空间。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放一放。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
  “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

  你阅历丰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工作,做事情的原则: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少言。

  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后悔。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礼仪,及时对人的一种尊重。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但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但当。

  如果我们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事之道。

  君子之道

  成为家君子的三个标准:1、做一个有善良的人。
  2、做一个有恒心的人。
  2、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重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于内心。他内心完满、富足,首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种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君子不忧不惧。”

  “反躬自省,无所愧疚。”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不是容易的事。

  “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智者不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怜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林语堂:中国每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
  例:比如开个派对,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小人呢,他会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的不得了。

  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为梦想而去做事)

  交友之道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指的是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献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它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
  “友谅”:就是诚实。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贴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友多闻”:就是指朋友见闻广博。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到这种朋友那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友便辟”:指专门献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这种朋友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指“两面派”。他们当着你的面,用院士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友便佞”:指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仁”,后者叫“知(智)”。我们 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 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

  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处事态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个有心人。

  一个人要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格,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内涵的人。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他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

  如何在人群中发起话题: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博客,其实是急于要把内心深的一些东西展示给人看。

  一个人不开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取辱”。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壮之时,气血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气血即衰,戒之在得。”
  “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要在男女感情上出现问题。
  “壮之时,气血方刚,戒之在斗”:人道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呢?是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及其老也,气血即衰,戒之在得”:人老了,心态就容易走向平和,像罗素说的,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你与他人争斗不如和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理想之道

  一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方向。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道路。

  要想以礼制去治理一个国家,首先你的内心要有一种温良恭俭让。

  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已自身的人格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三个人想从事的一个具体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一个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说起。
  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欣欣的表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成功的职业,在这个时候,还有多少心灵的愿望受到尊重呢?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呢?这就是很多人离开职业角色之后,反而觉得仓皇失措的根源所在。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理想应该是抛开世俗功利后的理想,没有任何压力的理想。我想我的理想是有个恬静、淡谧、温馨的家,让我可以用心去守护的地方。

  让自己去受心灵的陶冶,丛而把自己更大的理想,坚定地放飞出去。

  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图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但当,能够到最好。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己的把握,在他的职业角色中,只能任职业的摆布而不会有对这个职业的提升。

  一个人有了内心良好修养以后,不可以每天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去为这个社会做事,你要衷于自己的使命,要做到“不辱使命”。

  人怎么样才也已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惶?这需要心中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这个寄托不见得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宏大理想,也不见得是一种权势,金钱之类的东西。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种寄托,就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一切高远的理想,都建立在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

  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力量,他可以使得周围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所有古圣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

  人生之道

  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简朴的俭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改操心的就不去操心。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疑宣泄出去的怨气、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事就意味着给自己受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是多么难呀!

  孔子认为:一个人内心完善,合乎达到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重要的多。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窬矩。”
  三十而立:三十岁这个年龄,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龄。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四十不惑:不惑旧事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敢于取舍,知道如何取舍。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系统,她内心会后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这个时候的人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在为外物质所动了。也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个融汇和提升。
  六十耳顺:就是无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上去想问题。这时能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人和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七十从心所欲: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成一种生命的张力,已经可以做到内心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是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祝你学习进步,望采纳O(∩_∩)O~

你27几班的? 我2班!

求《论语》的读书笔记(1500字左右)~

最佳答案


《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去&百/度%搜#索 “h4xsw”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好像没有

论语读书笔记和摘要5000字
答:摘抄。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

《论语》五十个句子赏析
答:《论语》五十个句子赏析这个要摘抄急需~~~... 《论语》五十个句子赏析这个要摘抄急需~~~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电视剧《王牌部队》有哪些槽点?lindedanchun69 2018-11-24 · TA获得超过4.8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79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

古人谈读书一论语
答:《古人谈读书》创作背景:《古人谈读书》是一篇由三篇古文组成的课文,分别讲述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意义。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第一篇古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说的十句关于读书的句子
答: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中文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

关于读书的论语
答: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出处:《论语.雍也》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出处:《论语·为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

《论语》有哪十句比较出名的名言?
答: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二)新《〈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

<论语的力量>好句论语的力量好句
答: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好句摘抄春秋·孔子《论语》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

论语的读书笔记
答: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笔记1 相比第一篇《学而》而言,《为政》的主要谈为政之道,但从文本章节而看,多有为讲孝,讲...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
答: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读书笔记篇一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

论语的读书笔记
答: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500字(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笔记1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