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所有盛世 中国的六大盛世

作者&投稿:寿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盛世,说法不一,有的说三大盛世,那当然是文景贞观开元,还有加两个成为五大,还有再加几个,最多是说有十六个,我一看还是不全,于是又加两个,成了十八盛世:
1”文景之治” -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

2. ”武帝盛世” - 接下来应是”武帝盛世”, 但其和文景之治刚好相反, 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 虽大汉威名远播. 四海臣服. 但百姓过得不轻松.且武帝干预经济, 所有赚钱的生意如盐, 铁都要自己做, 搞垄断经营, 典型的与民争利. 不过, 这段时期大汉在邻国面前的确威风八面. 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对外强硬时期. 说盛世也不为过.

3.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则既不象文景那么柔,也不象武帝那么硬. 比较平均, 对内讲法制, 体恤百姓疾苦. 轻傜薄赋. 对外也打仗, 但规模不太大.“昭宣中兴”算得上好时期.

4. “光武中兴”-光武帝建立政权前很会打仗, 但当上皇帝后却尽量避免战争. 以柔治国, 和文景一样, 百姓日子好过, 但对外比较软, 不过凭借西汉打下的威风, 邻国倒也不敢侵犯.

5. “明章之治”-汉明帝与汉章帝在东汉算是不错的皇帝,
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时间也短一些.

至此, 汉朝的盛世算是结束, 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混战时期. 基本没有盛世, 虽在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发展期, 但西晋朝王朝极其腐败, 和现在有得比, 相信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不过, 这期间有一些局部的, 小的盛世, 如:

6. “元嘉之治”-指南宋文帝时期有过短期的发展期, 虽不能与前面几个盛世相提并论, 但相对于当时天下纷争, 这也算是难得的好局面.

400年的战乱结束后, 中国开始进入了又一个大场面.

7.“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并迅速拔乱反正. 国家马上走上正轨. 而文帝厉行节约, 并以身作则, 实在是当今贪官的一面好镜子. 不过百姓日子虽然好过, 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 大官反而提心吊胆, 过得很不踏实.

8. “贞观之治”- 这应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李世民能文能武, 治国方面发展生产, 轻傜薄赋, 与民休养生息, 百姓的日子迅速好起来.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政治上颇有民主风气, 听得进不同意见, 不会因为刻意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护短. 如在当代做领导人, 定能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在国际上, 四面出击, 逐渐建立了大唐的领导地位, 而在打败对手之后, 并不赶尽杀绝, 能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 民族矛盾比较少. 各国都承认唐朝的大国地位, 这很象今天的美国. 只是三征高丽, 居然没有取胜,
有点遗憾.

9. “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在继承父亲留下的强大国家和文武能臣后,在皇后武则天的协助下,使“贞观之治”的盛世得以延续,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10. “开元盛世” –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继续发扬光大, 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后半段经安史之乱, 迅速破产. 李隆基的名望也大打折扣.大场面结束了, 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纷乱的五代十国, 不过也有偶尔的好时候.

11. “长兴之治” – 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前后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样的一个乱世. 有这么一个时期, 很难得,后唐明宗李嗣源虽没文化, 但人不错.

纷乱过后, 中国进入了统一的时期.

12. “咸平之治” – 指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 北宋经济非常发达, 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物资, 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 只是武力太弱, 只能向邻国割肉以维持和平, 从此中国再无汉唐的国威.

13. “永乐盛世” – 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算是不错, 百姓生活还算可以, 对外五征漠北, 打出了国威, 同时积极与外界沟通,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比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三藏西天取经都大很多.

14. “仁宣之治” - 仁宗和宣宗是有名的仁慈守成之君,
百姓安居乐业, 仁宣很象汉代的文景. 但时间短.

15.”弘治中兴” –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懒惰昏庸, 但明孝宗朱佑樘算是个例外. 勤政爱民, 把走向没落的明朝向上拉了不少. ”弘治中兴”名符其实.

16. “康乾盛世” – 康熙, 庸正, 乾隆真有两下子, 这么大版图的一个国家. 居然能这么有效的治理. 这一点,汉唐都有所不如. 对外基本没有败仗, 对内百姓生活也基本可以, 不过, 毕竟是亡国奴生活, 遭受歧视, 受气是免不了的.
17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乃明朝中叶时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其中兴之势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上的政绩。整个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在位1572年-1620年)之在位年,凡四十八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张居正领导下的改革,使明朝军事振兴,国家用度充裕。万历初期,太仓藏粟达1300万石,国库积银六七百万两,每下愈况的明王朝日见转机,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史称“万历中兴”。
18同光中兴
咸丰去世以后,中国进入一个特定时期,就是“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经济进入中国,多少也刺激了一下中国的经济。中国当时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太后、军机与地方大员共同治理,所以改年号叫“同治”。慈禧太后绝对不是个一般人。她具有极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有极强的政治才能。她赶上了同光中兴,资本主义第二次萌芽,但她当时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挽救这个国家。这个中兴应该说是很难与前面相比。还好当时的大臣群体真是不错。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所谓的盛世,其根源在于长时间战乱后的稳定、统治阶级的重新洗牌带来的政治上的稳定,时间大致在政权建立后的30-100期间。个别也会出现中兴现象,但多为回光返照,不能定义为盛世。以此规律不需要记忆所谓的盛世。清朝更不不能算做盛世,只是战乱未定后的恢复平稳阶段。中华帝国从此衰亡。



看见LZ的康乾盛世,我瞎了

  夏朝:
  少康复国中兴:
  夏启建立夏王朝,确立“家天下”局面后放纵声色,沉湎于“淫溢康乐”之中,久已忘却创业的艰难,不谋日后的发展。启死后,其子太康、仲康等兄弟五人争夺王位不已,酿成“五观之乱”。这时,东方夷人中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虚而入,利用人民的普遍不满,迅速攻取夏都,造成了太康、仲康的流亡,太康并于流亡中死去,后羿遂“因夏民以代夏政”,夏王朝陷入灭亡的绝境。史称这一事件为“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后,仲康之孙少康在母家有仍氏长大,在夏王朝旧臣的帮助下“复禹之绩”,重建夏王朝。史称这一过程为“少康中兴”。从某种意义上讲,夏王朝自少康复国之后,才真正走向稳定和发展。

  商朝:
  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之后,政治局势渐趋安定,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为商代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丁为盘庚之弟小乙的儿子。盘庚之后,传弟小辛,小辛之后传弟小乙,小乙死后,武丁即位为王。武丁在位59年,“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是极有作为的“中兴”名王,故在死后被尊为高宗。

  周朝:
  成康之治: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成康时代的诸侯,均由中央直接控制。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宣王中兴:
  周厉王时期,政治衰败。他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专天地百物之利为王所有,将山川林木鱼猎之利统归王室,并且加重了对于民众的剥削。这就严重损害了正在兴起的中、小贵族和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民众指责厉王的暴虐行径时,“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当时,周王朝的有识之士,如芮良夫、召穆公、凡伯等皆忧心忡忡并进谏厉王。召穆公曾经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道理来劝厉王广开言路。但是厉王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规劝,继续执行残暴的政策。
  前842年,广大的国人和部分官员、贵族以及士兵进行暴动,袭击厉王。厉王于仓皇间逃往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隐匿于召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交出己子以代太子,这才使太子静得免。国人暴动是一次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行动,是对厉王暴虐统治的致命打击。厉王躲避在彘邑,一直不敢返回都城。在这种情况下,朝政由卫国诸侯名和者管理,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静为宣王。
  周宣王亲历了国人暴动的社会风暴,直到继位以后,慑于国人的威力,宣王谆谆告诫官员们“勿壅律庶民贮,毋敢龚橐乃侮鳏寡”,“毋敢湎于酒”。宣王施政的重点是改变厉王对于民众的高压政策,以求得周王朝的巩固。宣王时期征讨猃狁的战争取得很大胜利,一直攻打到今甘肃平凉一带。宣王时还多次向南征伐。对于江汉地区的征伐是由召伯虎率军进行的,也取得不少胜利。为了对付西戎,周宣王曾经命秦族首领秦仲为大夫。秦仲被西戎杀死后,宣王发援兵7000人助秦仲之子,终于打败了西戎。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得周朝颇有一番中兴景象。但是宣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有所发展。宣王末年,对外战争接连失利。随着宣王逝去,其“中兴”业绩也就成了过眼烟云。

  西汉: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是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文景之治”。

  昭宣中兴:
  汉武帝逝世后,幼子弗陵嗣立,是为昭帝,在位13年。元平元年(前74)昭帝卒,昌邑王刘贺立,旋被大将军霍光废,改立武帝太子据之孙珣为帝,是为宣帝,在位25年。昭、宣两朝采取“知实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昭宣时,政治郊清明,社会较安定,民族关系较融洽,经济有所发展,被称之为“昭宣中兴”。

  东汉:
  光武中兴:
  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汉高祖九世孙,其父刘钦曾任南顿县令。刘秀曾入太学,习《尚书》。新末地皇三年在李通劝说下,与兄刘演起兵反对王莽,后加入绿林军。25年,刘秀称帝,是为汉光武帝。为了强化统治,刘秀采取了系列巩固统治、恢复生产的措施,使汉政权又重新开始兴盛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是指就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那时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

  南北朝:
  元嘉之治: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良吏传序》)宋文帝元嘉之世(424—453),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隋朝:
  开皇之治
  隋朝开国皇帝隋高祖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首创三省六部制,修订「开皇律」,设置粮仓,颁布均田令,缔造了开皇之治。隋高祖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高祖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唐朝: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时,年号是贞观。贞观年间(公元627年一649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用心治理国家,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于用人,还要广泛听取意见。因此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贵贱,都能够得到他的重用。魏征敢向太宗直接提意见,即使太宗生气,也不退让。魏征病死,太宗痛哭着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作镜子,可以了解兴亡;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对错,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合并州县,节省开支;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减轻劳役负担,让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等。这些措施很得民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皇帝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载船,也能覆船。
  唐太宗采用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护。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大可汗”。唐太宗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王,使汉藏民族关系更加友好亲密,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绩、常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开元盛事:
  开元(公元713年一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他当上皇帝后,立志继承唐太宗的事业,任用有才能的人,接受大臣的正确意见,精心治理国家。
  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商业和交通也十分发达。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中外商人汇集,城市特别繁华。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热闹非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商人、学者、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元和中兴: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继位的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于是经过了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

  会昌中兴: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明朝:
  永乐盛世:
  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战争终于爬上了龙椅,做了大明的皇帝。虽然这位凭借政变上台的皇帝双手沾满了鲜血,但从其治国的政绩来看,他仍然是一位值得肯定的皇帝。明成祖也是明朝历史上少见的颇有作为的皇帝。
  明成祖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沟通了当时的东西方世界,应该算是15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了。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经济交流,也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金钱。
  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因此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这样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甚至还被欧洲国家借鉴。
  此外,明成祖好大喜功,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乐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了。明成祖执政的22年被称为“永乐盛世”。

  仁宣之治:
  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

  清朝:
  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谁知道中国古代出现的所有盛世~

一、夏王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1、禹启之治(禹、启)
2、少康中兴(少康)
3、杼槐之治(杼、槐)
4、帝芒之治(芒)
5、不降之治(不降)
二、商王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1、成汤之治(商太祖——成汤)
2、太甲之治(商太宗——太甲)
3、太戊中兴(商中宗[史记]——太戊)
4、祖乙中兴(商中宗[竹书纪年、甲骨文]——祖乙)
5、盘庚中兴(商世祖——盘庚)
6、武丁盛世(商高宗——武丁)
7、祖甲之治(商世宗——祖甲)
8、周王朝(前1046年——前771年)
9、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10、穆王之治(周穆王——姬满)
11、孝王中兴(周孝王——姬辟方)
12、宣王中兴(周宣王——姬静)
三、西汉王朝(前202年——9年)
1、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2、汉武盛世(汉武帝——刘彻)
3、昭宣中兴(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
四、东汉王朝(25年——220年)
1、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
2、明章之治(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
3、永元之隆(汉和帝——刘肇)
五、西晋王朝(265年——420年)
太康之治(晋武帝——司马炎)
六、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1、南朝——刘宋:元嘉之治(宋文帝——刘义隆)
2、南朝——南齐:永明之治(齐武帝——萧赜)
3、南朝——南梁:天监之治(梁武帝——萧衍)
4、南朝——南陈:天嘉之治(陈文帝——陈蒨)
5、北朝——北魏:太武之治(魏太武帝——拓跋焘)、孝文中兴(魏孝文帝——元宏)
6、北朝——北周:建德之治(北周武帝——宇文邕)
七、隋王朝(581年——618年)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隋文帝在位开创的治世,政治安定、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
八、唐王朝(618年——907年)
1、武德之治(唐高祖——李渊)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3、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
4、武周之治(圣神皇帝——武则天)
5、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6、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
7、会昌中兴(唐武宗——李炎)
8、大中之治(唐宣宗——李忱)
九、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
1、五代——后唐:明宗之治(后唐明宗——李嗣源)
2、五代——后周:显德之治(后周世宗——柴荣)
3、十国——吴越:吴越盛世(吴越太祖——钱镠、吴越世宗——钱元瓘、吴越成宗——钱佐、吴越忠逊王——钱倧、吴越忠懿王——钱弘俶)
十、辽王朝(916年——1125年)
1、辽国初盛(辽太宗——耶律德光、应天太后述律平)
2、景圣中兴(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萧太后)
十一、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
崇仁之治(西夏崇宗——李乾顺、西夏仁宗——李仁孝)
十二、金王朝(1115年——1234年)
1、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
2、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颜璟)
十三、北宋王朝(960年——1127年)
1、建隆之治(宋太祖——赵匡胤)
2、咸平之治(宋真宗——赵恒)
3、仁宗盛治(宋仁宗——赵祯)
十四、南宋王朝(1127年——1279年)
乾淳之治(宋孝宗——赵昚)
十五、元王朝(1271年——1368年)
1、至元之治(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大德之治(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3、至治改革(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十六、明王朝(1368年——1644年)
1、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
2、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
3、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4、成化新风(明宪宗——朱见深)
5、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
6、嘉靖中兴(明世宗——朱厚熜)
7、隆庆新政(明穆宗——朱载垕)
8、万历中兴(明神宗——朱翊钧)
十七、清王朝(1644年——1912年)
康乾盛世(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十七、盛世介绍
1、建隆之治
建隆之治是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期间北宋王朝繁荣昌盛的一个阶段。
宋太祖非常重视帝王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继位以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在这一时间段经济比较富足,北宋的国库也收入比较稳定。
但是,在这同一期间,国家连年征战,使刚刚发展起来的经济又缓慢增长,不过,因此北宋的兵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很快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
到了963年,百姓生活富足、兵马强壮、国库充裕、社会治安良好,达到了自唐朝开元盛世以后的又一强盛阶段,赵匡胤统治期间的北宋王朝经济富足、军队强大,是北宋王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历史上称“建隆之治”。

2、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
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
尽管宋朝的面积、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时,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频仍,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
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史称咸平之治。
3、乾淳之治
乾淳之治指宋孝宗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出现的太平盛世。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此间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
4、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
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同时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5、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
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
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
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盛世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将“康乾盛世”视为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疆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激增,手工业的发达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同时清朝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清朝贸易繁荣,经济发达。满清统治者修编《四库全书》,是对中国古典书籍的一次巨大整合,其归类严谨,数目庞大,但也同时禁毁了大量书籍。西方传统史学界亦提及这种说法,但也有些学者指出康乾时期的缺陷,比如马克思曾表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谁知道中国古代出现的所有盛世
答:1、五代——后唐:明宗之治(后唐明宗——李嗣源) 2、五代——后周:显德之治(后周世宗——柴荣) 3、十国——吴越:吴越盛世(吴越太祖——钱镠、吴越世宗——钱元瓘、吴越成宗——钱佐、吴越忠逊王——钱倧、吴越忠懿王——钱弘俶) 十、辽王朝(916年——1125年) 1、辽国初盛(辽太宗——耶律德光、应天...

中国古代有哪几个盛世
答:1、文景之治 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2、汉武盛世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

中国的所有盛世
答:9. “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在继承父亲留下的强大国家和文武能臣后,在皇后武则天的协助下,使“贞观之治”的盛世得以延续,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10. “开元盛世” –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继续发扬光大, 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后半段经安史之乱,...

中国古代四大盛世是指?
答:(1)含义:“开元盛世”是指中国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2)措施:(I)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盛世? 又有多少个著名的治世?
答: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 但是,所谓的公认,也不是没有争议。1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

请将中国封建皇朝所有盛世、中兴、什么之治的都下来吧
答: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他当上皇帝后,立志继承唐太宗的事业,任用有才能的人,接受大臣的正确意见,精心治理国家。 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

中国三大盛世与四大治世是什么?
答:唐朝的繁荣可以说是世界瞩目,唐朝开元年间,可以说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唐朝在所有朝代中,算得上是最为国泰民安了的。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朝,经济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顶峰,国力可以说是空前的强大。那个时期的唐朝,可以说是很多人向往的天堂。三、明代永宣盛世 在明朝的永乐、洪熙、宣德这三个皇帝执政期间...

什么盛世
答:1、恰逢共和国太平盛世,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嘉兴掼牛”已经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另一种象征。2、自从5月份以来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件非常卓越的历史盛事,所有这些都在美丽灿烂的展馆里得到了展现,所以他们来了,来到了上海,他们从世界各地纷至沓...

中国历史上我们学过哪些封建治世(盛世)局面?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答: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明朝永乐盛世,清朝康乾盛世。所有的共同点:经过战乱时期朝代大统一以后,开国的帝王修养生息,任用能臣良将,国家边防无忧,接替的帝王也励精图治,因为统一的时间不长,土地经过重新划分,兼并不严重。大部分老百姓可以安稳经营自己的生活。上层大的利益集团还没有...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影响最深远的,为什么却最容易被人忘记 ?_百度...
答:唐朝盛唐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盛世突然中断,由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藩镇割据,不仅丢失了之前扩张占领的所有领土,唐朝末年后还陷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大混乱。当然,唐朝对国外的影响和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超过了西汉和康雍乾盛世,唐朝的文化、科举、建筑、绘画、政治制度等对临近的朝鲜半岛、日本、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