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学数学30道易错题与解答 小学数学易错题整理有什么好处

作者&投稿:标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一贯是这样做的:在做错的题上打上红红的叉,头也不抬,在附上那个两个字“订正”。不问青红皂白的批判,导致的后果是不知其所以然,慑于老师的权威,一些同学只好偷偷借来别的同学的作业抄袭,应对老师,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到了期末,积压的东西渐渐多了,更是无所适从。长此下去,产生习得性无助,学习困难的自我暗示随之而至。
若是错的同学多了,老师不免嘀咕:“这道题怎么这么多的学生不明白?”。好吧,明天再强调。结果是不明就里地炒冷饭,对于成年人而言,元认知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可行。可是对于“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学生来说,确实不胜其烦,尤其是平时就很难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
其后果,教师劳心劳力,学生收效甚微,且错题依然曾出不穷,学习困难学生呈加速度增长;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辛勤耕耘,但缺失了新鲜感,增加了倦怠感。随着 课程改革的推进,面临一届又一届不同的学生,只能发出越来越深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
我将数学题型划分为两大类:考察基础的知识型题目和考察综合运用的能力型题目。
知识型的题目,除把错误更正,加以明晰,并在今后的复习中注意。还应查找资料或咨询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点总结整理在一起。
而能力型的题目则重在总结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如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只要运用得当,可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关键在于熟能生巧。而像写作这一类主观性题目,我给同学们总结为“不选难的,只写对的”。
最后错题集中的错题,都不应该是偏题、怪题,而应该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矫枉过正。
我认为错题有以下用途:
1.可以作为辅导学生的典型例题展开讲练,让学生感悟、积累、提高。
2.可以作为第二节课的课堂作业和单元过关测试题。
3.作为学生考试之前的复习资料,这时候可让学生重读、重做错题。
  积累的错题多数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反复出现和多次变式训练及错题重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都比较扎实,错误得到了比较彻底的纠正。这样做既避免了题海战术,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整理错题就是整理学习资源,但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持续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搞清楚整理错题的要求,哪些错题是需要整理的?怎样整理?怎样利用错题集?怎样进行阶段性总结?
  整理错题一定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去整理,那么怎样的错题是需要整理的呢?通常而言,需要孩子自己去整理的内容有两类,一是平时作业中因为确实不会而错的题目,二是在考试中无论是不是粗心造成的所有错误。
  整理错题,要准备一个很好的本子,按照学科、时间进行编号。准备好本子以后,就要将错题一一抄录下来,先将题目抄下来,然后将自己当时为什么做错的真正原因用红笔写上去,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和步骤清楚地写出来。要求是当日错当日整理,一个星期一次小结,一个月一次中结,一个学期一次总结。
  一星期一小结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每天记录下来的错题浏览一遍。在“完全弄懂保证以后不会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完全明白以后有可能再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知道为什么错一直没有弄懂”的题目前打上一个“△”。
  一个月一中结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把每个星期总结出来的“?”级题目想办法彻底解决弄懂,自己不行的话,一定要请教老师把它“消灭掉”,不能客气。而把“△”级题目再行抄录下来,如果一点新的发现都没有,就将它升级为“☆”级题目,如果已经觉得可以“消灭掉”了,就将它降级为“?”,下一个月中结时争取把它“消灭掉”并降级为“×” 。
  一学期一总结的具体方法是,通常是在期末考试前15天完成,首先把一个月一中结中的“☆”级题目整理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消灭掉”,然后再将星期小结和月中结中的“?”级、“△”级,不管有没有“消灭掉”,不仅全部从头思考一遍,想想当时是自己是如何“消灭掉”它的,从中找到大约15%-20%数量的好题用笔再做一遍。最后把一学期一总结的成果抄录到另外一个“错题精华本”上去,每学期一个“错题精华本”,这个“精华本”一般不需一个学科一本,只要进行分类即可。如果培养了这个方法,那么复习就会变得很容易了,除了看课本,把知识串起来,就是看自己整理的“错题成果”了,这样的好方法如果可以一直延伸下去,那样学习就变得很简单很简单了。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整理错题集的:
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
第二类问题———似非之错。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问题———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
第四册第五单元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的数。第六单元是认识克和千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质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常见错题题型 常见错因分析 相应策略
写出近似数:
1、永乐小学有学生1308人约( )人。
2、一台彩色电视机的售价是8890元,约( )元。
3、一条高速公路全长4966米,约( )米。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是教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难理解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因此大部分的学生是不理解的,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可以理解,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是出错比较多的。 错对学生出错的原因,以现实情境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组织学生讨论“哪个数容易记住?”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碰到过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价值.
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包大米重5( ),一瓶牛奶重500( ),一只香蕉重150( ),一只母鸡重2( )。 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未清晰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未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合适地选择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借助了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写出下面各数。
1、新华电影院有座位一千三百零九个( ),2、从小明家到学校要走二千零三米( )。 学生从写100以内的数到写万以内的数,数位比较多,学生对数位顺序表不清晰,因此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进一步强调“先想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是几位数?再写,写完后检查位数对不对,另一方面加强改错练习,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对于还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先在计数器上拨数,再对照计数器写数

这太笼统了

小学六年级数学易错题判断题及答案~

1、行同一段路,甲用5小时,乙用4小时,甲乙速度的比是5:4。( 错 )
  2、大于90°的角都是钝角。  ( 错   )
  3、只要能被2除尽的数就是偶数。   (  错  )
  4、每年都有365天。 ( 错 )
  5、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扩大3倍。 ( 对 )
  6、12/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错 )
  7、能被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9整除。 ( 错 )
  8、a、b和c是三个自然数(且不等于0),在a=b×c中
  A、b一定是a的约数             ( 对 )
  B、c一定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       ( 错 )
  C、a一定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       ( 错 )
  D、a一定是b和c的公倍数.          ( 对 )
  9、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  错  )
  10、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对  )
  11、“光明”牛奶包装盒上有“净含量:250亳升”的字样,这个250毫升是指包装盒的容积。 ( 对 )
  12、x+y=ky(k一定)则x、y不成比例。( 错 )
  13、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特殊四边形。( 对 )
  14、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两者一定是等底等高。( 错 )
  15、比例尺就是前项是1的比。( 错 )
  16、1千克的金属比1千克的棉花重。( 错 )
  17、1/100和1%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 对 )
  18、圆锥的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错 )
  19、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错 )
  20、 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四个角的内角和不变( 对 )
  21、任何长方体,只有相对的两个面才完全相等。( 错 )
  22、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错 )
  23、一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物体,它的底面积一定是1平方分米。( 错 )
  24、一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一定是1平方分米( 对 )
  25、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对 )
  26、比的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1.1。( 对 )
  27、5千克盐溶解在100千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5%。( 错 )
  28、比例尺大的,实际距离也大。( 错 )
  29、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个正方形和圆的面积比是∏∶4。( 对 )
  30、分数值越小,分数单位就越小。( 对 )
  31、7米的1/8与8米的1/7一样长。( 错 )
  3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错 )
  33、小王加工99个零件,合格99个,这批零件的合格率是99%。( 错 )
  34、5名工人5小时加工了5个零件,则1名工人1小时加工1个零件。( 错 )
  35、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数就扩大100倍。( 错 )

理论上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小学也要求这个,错题集,基本就是临到检查的时候抄些题上去,基本除了应付检查,没啥用处

小学三年级数学常见易错题集合
答:如 9-9 0×9 9÷9 0+9 63-56÷8 用递等式计算格式易错的: 57-(25+18) 23+4×9 二、基础知识 1、将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如(1)18÷9=2 30-2=28 (2)5×9=45 45+17=62 2、求一倍数、几倍数的方法混淆 如:鸭有9只,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有几只?鸭有9只,是鸡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易错题(应用题)答案
答:设这笔账为X 依题意10x-x=273.6 x=30.4 答这笔账应该是30.4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
答: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易错题 1、有香榧137千克,每盒2千克,装这些香榧,用70只盒子,够吗?2、金龙公司有808千克食用油,每瓶装2千克,可以装多少瓶?如果把这些油每4瓶装1箱,可以装多少箱?3、万山红衬衫厂有560件衬衣。如果每箱装8件,需装多少箱?如果每箱装4件,需装多少箱...

小学六年级数学易错题(填空题)答案
答:1、长方体货仓1个,长50米,宽30米,高5米,这个长方体货仓最多可容纳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 750 )个。2、有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对边都是4厘米的四边形,这个四边形可能是( 正方形)。 3、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20天完成,已知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之比为4:5,甲队单独...

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易错题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
答:关于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易错题,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用一根150厘米长的绳长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2、这个等边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是多少厘米?2.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8米、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
答:而这些恰是考试所需要的。但是,做题有用的前提是,做过的题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对,为什么做错,做错的完全理解没有,否则,只是练字,起不到做题的作用。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 一、填空。(1)六千零五十写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
答: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 一、判断题: 1.一个两位数,位是个位。 ( ) 2.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66中两个6的意义相同,都表示6个一。 ( ) 3.三十六写作306。( ) 6. 8时7分可以写作8:7 。 ( ) 7.现在的时间是8:50,再过15分钟是9:05。 () 二、思维训练题: 1. 小刚送给弟弟4个练习本后,...

二年级数学易错题难题整理
答:【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5、半小时=30分(√) 6、口诀“五九四十五”改成加法算式是5+9=14。(×) 【改成加法算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附答案) ★ 数学一年级的重点难点整理 ★ 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方法 ★ 小学二年级...

小学阶段数学容易出错的题目,以及算法,还有解释,跪求
答:解:原式=1413/2512(这是最简吗?不是!!还能上下同除以157,化简为9/16)2.写比值:(2)一个数为4,另一个数比它多2,那么这两个数字比为多少?解:4+2=6,那么这两个数字比为4:6。(正确吗??不要写成4:6,要注意化简,2:3,还有一个比例关系是3:2)(3)A与B分别从C...

小学数学1-6年级下册易错题合集
答:小学数学易错题集锦 在数学学习的旅途中,易错题是成长的试金石。下面是一些关键阶段的易错点,帮助孩子们巩固基础,提升理解。1. 算术篇——明确算理 易错1 看似简单的加法陷阱:6+33 ≠ 93诊断: 理清数位相加规则,确保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正确。练习挑战一下:5+43, 50+43, 看清不同数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