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它国的称号

作者&投稿:爰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伊朗——大食,波斯,安息
韩国——新罗
印度—— 天竺
朝鲜——高丽,高句丽
日本——东瀛,扶桑,倭
印度——身毒,天竺,忻都(元朝时)
俄罗斯——罗刹,西伯利亚
罗马——大秦
咸海、里海之间——奄蔡
咸海以东——康居,乌孙,月氏,碎叶
蒙古——匈奴,突厥,回纥,鞑靼,瓦剌
越南——占城
泰国——暹罗,暹国
柬埔寨——五个
印尼——三佛齐,爪哇
阿拉伯半岛——天方
菲律宾——苏禄
欧洲——大西洋国

日本称为倭奴国 中国传说中太阳是从东方的扶桑树升起来的,而倭人自认为倭奴国所在就是传说中太阳升起的扶桑树所在,因此自以为扶桑国。扶桑和东瀛都不是正式称呼。正式的称呼就是唐以前:倭奴国;以后:日本国
(另,希望大家不要再叫日本为扶桑了,因为这不是蔑称。以后请称呼他们国家为倭奴。)

楼兰就是楼兰了
印度开始称为身毒、天竺,后来唐僧取经后才称印度。
法国一度称为佛朗机
俄罗斯 罗刹

大食=波斯=伊朗
新罗=朝鲜半岛的一部分,现在全在韩国境内
天竺=印度
高丽=朝鲜半岛的一部分,主要在北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新罗统一全半岛。
日本=东瀛=扶桑
印度=身毒
俄罗斯——罗刹

日本——倭
印度——身毒(找不到那个字)
俄罗斯——罗刹
楼兰——楼兰

波兰、法国这些明显是现代国家,当然没古代的称呼。

印度 不是 天竺 么

一般称欧洲 夷

中国古代的所有称谓~

中国古代称谓:
1、宗族称谓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2、亲属称谓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3、皇族称谓
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4、官场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拓展资料: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从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成人用品,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中国古代对它国的称号
答:菲律宾——苏禄 欧洲——大西洋国

请问:中国古代时候对于其他国家的称谓?
答:古罗马-大秦 伊朗-波斯 俄罗斯-罗斯,罗刹国 越南-安南 泰国-暹罗 日本-东瀛,扶桑 韩国朝鲜-高丽 印度-西天,天竺

中国古代的时候,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称呼有哪些?
答:西藏称西凉,对黑龙江称辽,对蒙称鞑子,对新疆称凶奴,对云南称大理国,对广西称南蛮

“中国”在古代叫什么?
答:1、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2、中华:中者,即是指...

你知道哪一些古代中国的称呼?
答: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在我国古代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习惯用带有含义的称谓,西方称为什么?_百度...
答:日本古称东瀛、扶桑,汉朝称倭 奴国 新加坡古称"单马锡"、满剌加:淡马锡 婆罗乃、婆利、布尔尼都是文莱的古称 称老挝为南掌国、寮国 称朝鲜为高丽(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共同在韩半岛开创了三国时代,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 柬埔寨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

古代的时候中国叫什么国?
答: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的 华夷之辨 代称出现。“夏”,在商、周以前有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

古代时期,外国是怎么称呼中国的
答:1、Sinian(震旦):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语中对中国的称谓。曾经认为这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纪,是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命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震旦纪的漫漫等待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就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

古代对祖国的称呼
答:“社稷”,帝王祭奉的土神和谷神。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所以社稷也成为了国家的代称。中国是一个多含义的概念。有国家的意义,即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有文化的意义,以区别中华和蛮夷;还有国家的代称,即中央天朝。而我们说的古代中国则是现代中国的疆域内的各民族曾建立的国家和政权。但...

古代“国家”代称
答:"中国"是一个富含多重含义的概念。它既代表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也代表特定的文化,以区别于中华与蛮夷。此外,"中国"还用作国家的代称,意指中央天朝。然而,所谓的古代中国,指的是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曾经建立的国家和政权。我认为,古代的中国更应该被视为一个中华世界,而非一个统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