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作者&投稿:山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全部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蒙古族是一支苍狼民族,以热情好客著称,能歌善舞,好骑术和射术,常以那达慕大会、麦德尔节、敖包大会等形式欢聚一堂。在饮食习俗上,忌讳吃马肉和狗肉,(多数也不吃驴肉),其他的和汉民族一样,只是多以牛羊肉为主食,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烤全羊。节日习俗上比较重视礼节,尊老爱幼是基本的,一些节日上有必须有相应的习俗,例如结婚仪式就有许多程序要走,注意的地方也较多,这个等你娶了蒙古族媳妇再细细讲给你哈。平时生活中没有什么严格的忌讳,作为一个好客的民族,我们就是希望你也能像我们一样热情大方。我汉语还不是很好,作为蒙古族,真诚的欢迎你来我们草原做客!!!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1. 骑马射箭:蒙古人骑马射箭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在各种场合都会包括这种活动,如婚礼、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等。2. 传统服装:蒙古族的服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男性通常穿戴牛皮长靴、箭袖外套,女性则穿戴大口袋连衣裙和毡帽。3. 葬礼习俗:蒙古族的葬礼一般是采用火葬的方式,还有求神问卜、祭拜等传统习俗。4. 尊敬老人:蒙古族非常尊重长辈,认为老人是家庭的中心,年轻人需要向老人请教和寻求帮助。5. 热情好客: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对待客人十分友善,总是乐于品尝美食和传统酒。6. 萨满教信仰: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是萨满教,他们认为所有事物都有灵魂,需要尊重自然和祖先的精神。7. 牛羊肉是主食:蒙古族人的主要食物包括牛羊肉,主要食用方式是烤肉、火锅、面条等。8. 因祸得福:蒙古族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使遭遇不幸,也应该积极地寻求机会,变得更加强大。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后来,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祭祀、宾宴、交往等场合,表示庄重、诚挚、友好和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巾,大约长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兰、黄、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这些年,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
  2、敬酒。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当客人入座进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时,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满杯敬给客人。这是延传了古代“试毒”之俗。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数,一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须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在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随着祝酒歌,酒兴高潮时,还要起舞,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
  3、祭火。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绕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上图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
  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
  祭辞有的是藏经,有的是蒙语,有的深奥,有的通俗,都是优美的韵文,譬如其中的一篇说:
  “燧石为母,镰铁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祭火完毕,全家人吃“阿木斯” 一种加进黄油、大枣的米粥 。
  4、祭天。
  蒙古族把每农历腊月三十日作为祭天日。午夜在院中燃起一堆篝火,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奶酪、奶干、奶油、白粮四碟食品,另放一壶白酒,一只酒杯,一个香炉。全家按老少辈跑在桌前,长者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杯里倒上白酒,向天空洒祭,致祭天词后,向篝火嗑三个头,把四碟祭品和壶中酒全部倒入火中,燃起鞭炮。祭天仪示结束,回到蒙古包或居室守岁,吃所饭。
  5、过大年。之前一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
  6、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然后,依次轮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尝浓郁、芳香的奶茶。喝过茶,摆上酒席,酒杯里斟满新年酒,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称之为“新年礼”。饮酒期间歌舞相伴,孩子们放鞭炮,尽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以祝健康长寿。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7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音译为土石堆。长期以来,蒙古人一直把敖包当作地方保护种,逐渐形成了通过祭祀敖包来禳灾求吉的观念。现今蒙古人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敖包的种类很多,有扎萨克敖包(旗敖包),努图克敖包、埃里敖包。肇源现存的东义顺敖包,是达瓦旗人家族敖包,后成为旗敖包,已历200余年。
  祭敖包时,用牛、羊、哈达、奶制品、酒等,首先由祀人到祭词,然后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活动

什么是民风民俗
答: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问题二:民风民俗什么意思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400字作文 帮忙写下
答:总之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然大方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俗。而蒙古族的白节就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白节又称新年。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色,所以又称春节为白节,在白节对蒙古人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互送祝福。白节在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通常全家...

蒙古族的节日风俗
答: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

小论文春节期间家乡的民风民俗要找到风俗习惯与地理的关系
答:2. 广州拥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风情体现在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祭祖、礼仪、娱乐等方面。3. 作为移民城市,广州的民俗风情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这里既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禀赋。同时,广州地处南疆,拥有漫长的海岸...

关于内蒙古民风民俗的作文600字
答:鄂尔多斯蒙古族禁忌 蒙古民族的禁忌 也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之一。 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入包时,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包边。离包时走原路。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 再上车或上马。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

广州的民风民俗 服饰,民居,饭食,工艺等
答:至今,广州民俗中仍保持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 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禀赋。同时,由于广州地处南疆,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文化的影响,这又使得广州民俗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他们一面过传统的春节,一面过西方的圣诞节;一面游街,又一面给情人...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答: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

湘西有哪些风俗?
答: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

蒙古族的名俗习惯或服饰资料···
答: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