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大全(有解释) 谚语大全有哪些?

作者&投稿:荤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相信你老师可能会喜欢这种

有关学习的谚语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刀要磨才锋利,人要学才聪明。(越南)
002 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德国) 003 钻研知识有益处,养成娇气害处多。(蒙古) 004 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 005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法国) 006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英国) 007 并不是胡子使人成为哲学家。(英国) 008 要讲卫生得清洁,要获本领得勤学。(蒙古)
009 即使智慧远在中国,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却寻找。(阿拉伯) 010 不学习的人象不长谷物的荒地。(印度) 011 不知道不算惭愧,不想知道才是羞耻。(土耳其) 012 不学习的人总以后悔而告终。(土耳其) 013 要想获得科学知识,就得从字母学起。(法国) 014 如果想研究高深学问,就得从字母学起。(日本) 015 要想学到很多东西,就不要一下子学很多东西。(英国) 016 要从书本中学习,更要从生活中学习。(苏联) 017 爱好学习的是聪明人,喜欢指点的是蠢家伙。(苏联) 018 只要肯学,永远不嫌晚。(英国)
019 要想懂得一门知识,先得承认自己无知。(柬埔寨) 020 不虚心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非洲)
021 好高鹜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学的获得智慧。(苏联) 022 即使是聪明绝顶,也要从头学起。(苏联) 023 刻苦耐劳是获得知识的前提。(缅甸)
024 知识从刻苦中得来,无知在松懈中造成。(蒙古) 025 谁游乐无度,谁就没有功夫学习。(法国) 026 要想懂得多,就要睡得少。(苏联) 027 越学习,越会发现自己无知。(苏联)
028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科学发明。(南斯拉夫) 029 本领是从困难中学会的。(古巴)
030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法国) 031 谁要有知识,就得多请教。(埃塞俄比亚) 032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芬兰) 033 走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日本)
034 善问路的人能够过高山,不愿问的人在平原也会迷路。(土耳其)
035 请教人家,不要怕羞。(阿富汗)
036 即使已经明白的东西,再问问人家也会得到教益。(古巴) 037 好问不需脸红,无知才应羞愧。(日本) 038 不懂就问,脏了就洗。(缅甸)
039 知识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识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土耳其)
040 学习好比驾车登山,不前进就后退。(日本) 041 背得烂熟,还不等于掌握知识。(法国)
042 如果没有充分领会前面,就不要急于学习后面。(苏联) 043 要告诉人家的事情,自己先要熟悉。(土耳其) 044 重复是学习知识的母亲。(德国)
045 笨人的笔记比聪明人的脑子要可靠得多。(朝鲜) 046 走得勤的人,比活得长的人见识广。(阿拉伯) 047 幼年时代学的东西,就象石头上刻的花。(阿拉伯) 048 靠父亲的学识成不了学者。(土耳其) 049 没有一所教授“天才”的学校。(土耳其)

这些谚语一看就懂,解释起来还复杂

太多了!
谚语第一缉
◆一等二*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谚语第四缉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自修,树*人修。

◆人*心好,树*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做贼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做贼偷葱起,贪污揩油起。

◆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谚语第五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钓。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自称好,烂稻草。

◆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耀阔。

◆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鸡大飞不过墙,灶灰筑不成墙。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

◆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眼睛不识宝,灵芝当蓬蒿。

谚语第六缉
◆一路精,赚金又赚银;路路精,无钱吃点心。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老爷丢签,老百姓啃砖。

◆大树一倒,猢狲乱跑。

◆大黄医好人无功,人参治死人无过。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下不得毒手,成不了财主。

◆上了赌场,不认爹娘。

◆门前有个讨饭棍,骨肉至亲不上门。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财主一样狠。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子。

◆天理地理,有钱有理。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牛角越长越弯,财主越大越贪。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为富不仁 ,为仁不富。

◆文官三只手,武官四条腿。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财大折人,势大压人。

◆冷,冷在风里,穷,穷在租里。

◆穷人心肠好,富人心如刀。

◆穷人手脚黑,富人心眼黑。

◆穷人求饭吃,富人胀破肚。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

◆闷头狗,暗下口。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

◆狗咬穿烂的,人舔穿好的。

◆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贪婪鬼没个饱,吝啬鬼不知富。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谚语第七缉
◆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样事,百样做。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对强盗只能用刀子,对恶狗只能用棍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

◆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

◆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跳的先缩脚,会撞的先缩脖。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谚语第八缉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美不在貌,美在心意好。

◆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让路不是痴汉,躲路不是呆人。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

◆买卖不成仁义在。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你对人无情,人对你薄意。

◆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若要好,大让小。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谚语第九缉
◆一天省下个葫芦头,一年省下只大黄牛。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天吃餐粥,一年省石谷。

◆一滴汗珠万粒粮,细水长流度灾荒。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万物土中生,全*两手勤。

◆寸土寸金,地是老根。

◆寸土不空,粮食满囤。

◆上山弯弯腰,回家有柴烧。

◆千*万*,不如自*。

◆门前有马非为富,家中有人不算穷。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手艺是活宝,天下饿不倒。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尺有尺用,寸有寸用。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好问不迷路,好做不受贫。

◆劳动钱,万万年,贪污钱,在眼前。

◆求人不如求己,使人不如使腿。

◆弄花一年,看花一日。

◆囤尖省,日子长;囤底省,打饥荒。

◆囤尖浪费看不见,到了囤底后悔迟。

◆男也懒,女也懒,下雨落雪翻白眼。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每日省一钱,三年并一千。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谚语第十缉
◆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根草搓不成索,一根篾编不成箩。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

◆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一勤,想勤不得勤。

◆千树连根,十指连心。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

◆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会说难抵两口,会做难抵两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邻居失火,不救自危。

◆兵不离队,鸟不离群。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单筷难挟菜,独翅难飞天。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家不和,外人欺。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谚语第十一缉
◆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遮众人眼。

◆一人难顺百人意,一墙难挡八面风。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有险不堵,成灾叫苦。

◆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一娇百病生,浅水溺死人。

◆出笼的鸟儿难回,出口的话儿难收。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失事容易,得事艰难。

◆宁可悔了改,不可做了悔。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

◆字不可重写,话不可乱传。

◆豆腐莫烧老了,大话莫说早了。

◆实干能成事,虚心能添智。

◆绊人的桩,不一定高;咬人的狗,不一定叫。

◆居家要俭,行旅要慎。

◆树大招风,气大遭凶。

◆食多伤胃,言多语失。

◆说话细思考,吃饭细咀嚼。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退。

◆盐多了咸,话多了烦。

◆紧行无好步,慢尝得滋味。

◆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

◆逢人莫乱讲,逢事莫乱闯。

谚语第十二缉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一天学会一招,十天学会一套。

◆刀枪越使越亮,知识越积越多。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刀快还要加钢,马壮还要料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三分*教,七分*学。

◆土地贵在耕种,知识贵在运用。

◆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不怕事情难,就怕不耐烦。

◆不读一家书,不识一家字。

◆天无边,智无限。

◆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井掏三遍好吃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

◆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心不可不用,地不可不种。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鸟贵有翼,人贵有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有子不教,不如不要。

◆老要常讲,少要常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

◆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教的不如会学的。

◆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树*人修,学*自修。

◆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有图片与客户就会提高到东莞

谚语俗语大全带解释~

1.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3.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4.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5.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6.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7.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8.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9.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10.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11.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12.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13.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4.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5.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6.久住坡,不嫌陡。

17.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18.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19.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20.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21.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2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23.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24.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25.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26.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27.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28.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29.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30.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1.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32.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33.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34.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35.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36.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37.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38.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39.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40.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41.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42.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43.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44.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45.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46.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47.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48.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49.经得广,知得多。

50.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朋友与敌人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4、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5、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6、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11、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1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13、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14、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15、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6、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时间与金钱
1、时刻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4、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
5、追赶时刻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下时刻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
6、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
7、不怕慢,就怕站。
8、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求知与学艺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4、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5、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6、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8、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9、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10、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11、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12、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13、无事不登三宝殿。
1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方法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
4、好学深思,心知其义。(多思)
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
6、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多问)
7、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多读)
8、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问)
9、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多写)
美好与丑恶
1、家丑不可外扬。
2、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3、多行不义必自毙。
4、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5、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6、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勤劳与懒惰
1、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2、天上掉下馅饼来。
3、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
4、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6、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7、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8、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9、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10、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成语解释并造句300个
答:9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95.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96.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97.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语出《韩非子》。 98.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99. 蓬荜(bì)增辉:...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造句有哪些?
答:1. 一拥而入:体育场的大门刚一打开,球迷们就一拥而入。2. 怒气冲冲: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形容非常生气。《不知为什么,他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3. 聚精会神:聚、会:聚集。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4. 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在路口...

成语大全及解释500个
答:1,炫服靓妆:炫服:华丽的服装;靓妆:美丽的装饰。形容服饰打扮十分艳丽。也指打扮得十分艳丽的人。2,乐尽悲来:犹言乐极生悲。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的事。3,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4,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成语解释大全5000条
答:高考常见成语大致有:1、安步当车:从容地步行,就当乘车一般。 2、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3、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4、百无聊赖: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5、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动。里:内部。指学习要切实。形容言...

谚语俗语大全带解释
答:2.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3.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4.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5.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6.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7.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8.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9.口说无凭,事实为证。10....

四字成语及解释500个
答: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2. 1000多一点的四字成语带解释和例句,拜托啦 1闻鸡起舞 听见鸡鸣就起身,比喻人发奋学习,励精图治。 老爷爷在乡下修养,每天闻鸡起舞,打太极拳健身。 2白手起家 ...

初中四字成语出处解释
答:初中四字成语出处解释1. 中学生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拼音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狂风暴雨:猛烈的大风,突然而猛烈的大雨。 勃勃生机:精神旺

摘抄四字成语及解释
答: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6. 积累10个四字成语,带解释 1、秋波盈盈qiū bō yíng yíng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2、秋风过耳qiū fēng guò ěr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

成语并解释大全解释少
答:1.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2.寥寥无几---寥:稀少,很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寥寥可数---寥:稀少;数:计数。形容数量很少容易数得出来 4.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5.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6.不足齿数...

课外阅读四字成语解释及造句
答:解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例子: 谒后语: 谜语: 成语故事: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他量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