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末维新时代历史 日本有除了战国时代和倒幕维新外,还有什么精彩的历史阶段?

作者&投稿:明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本幕末维新始末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 60pt 70pt 80pt 90pt 100pt

历史背景

1844年(弘化元年),荷兰国王致函幕府,举述世界局势的发展,劝告日本“开国”,幕府置之不理。1853(嘉永六年),培里(MathewC Perry)率“黑船”四艘进入三浦半岛的浦贺港,(横滨之南),,携带致“日皇国书”,要求开国通商,幕府在大炮威吓下屈服,受理国书,但言明至明年春天来长崎再议。老中阿部正弘这次打破了先例,向朝廷及诸侯徵询“开国”的意见。但开国与攘夷两论对立,幕府踌躇不决。其间俄使(Euphimius Putiaine)也率领军舰四艘开入长崎,要求划定俄日国界,开港通商,幕府极为狼狈。

1854年(安政元年)3月,培里依约再率军舰进入江户湾,要求答覆。幕府被迫在横滨签订“日美亲善和约”(神奈川条约),约定开放下田,箱馆二港,供几淡水,粮食,保护漂流船员,准许美人上岸游览,美国可派领事驻下田。此一条约附有最惠国条款,为日本不平等条约之嚆矢……

----以上节录自《日本史》

日本的江户时代采锁国政策,甚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发展出纯日本风格。但是在日本安乐和平的日子中,世界情势大变,欧美的民主及资本主义已形成风潮,并积极向海外拓张。日本偏偏是死硬排外,结果勒,当然是被列强KO,并且趁机勒索,从此一段悲惨生活……

黑船之后,日本的大门被迫打开,加上后来维新,整个时局大变,但幕府与的维新政府适逢递嬗,也没好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一片新旧交替,东西杂沓之中,以致於整个民生、经济、政治有好一阵子是乱七八糟的。

比古捡到剑心时说的,武士沦为浪人或盗匪,是很平常的现象。政治一片诡谲、争权、暗杀不断,民生也因经济转型而拉长贫富差距,官方的照顾与约束力反不如幕政之时,人民的知识及世界观倒是渐渐开放了……

浪客剑心的背景就在这一片混乱中构成……

19世纪中期,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天皇、将军、大名(诸侯)、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时,是由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天皇只不过是傀儡罢了,甚至有人在幕府统治的数百年内不知天皇的存在!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德川家族拥有全国1/4的土地,此外的全部土地,分封给260多个大名,大名的领地叫“藩”。将军和大名拥有许多武士作为家臣。天皇是精神上的最高权威!但是他的领地是幕府给的,领地的支配权也掌握在木官吏的手中!占全国80%的人命是农民,是封建地主压迫的对象。农民的生活极其困苦,从18世纪后半期,大规模的斗争叠起,1837年爆发有名的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平民起义,起义者发表檄文,谴责幕府暴政,可惜的是在一天之内就被镇压!但是,因为他发生在日本经济中心和幕府统治重镇大阪,影响很大,所谓“一片叶可知天下秋”,此次起义显示了幕府统治的严重危机!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领的舰队抵达日本,驶入江户的蒲贺海面,开空炮示威,声震如雷,要幕府缔约通商。日本朝野惊慌失措,幕府为炮火的威力所胁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条件!次年,幕府同美国签定了《日美亲和条约》,1858年又缔结《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同时俄、荷、英、法也迫使日本缔结同样的条约。日本的民族的独立受到威胁!从而促使了“武装倒幕” 在日本同西方列强签定一系列条约后,打开了日本的港口,同时日本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引起了生活必须品的物价飙升。日本人民生活变得相当困难!

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引狼入室的德川幕府!以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长州番武士高衫晋作于1862年远航中国,目睹满清遭受列强压迫,沦为半殖民地的现状,激发其危机意识。回国后,即领导藩内的武士开展倒幕运动,组织以平民和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剑心曾是其中一员。当时日本发生过多次排外行动。1862年,高衫参加了火烧英国使馆的行动。1863年长州番在下关多次炮击外国船只。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舰队进攻长州下关,长军战败,其后不久,幕府又发动了第一次征长战争。长州的守旧势力趁机夺取藩政,向幕府投降谢罪。12月15日,高杉在马关功山寺以八十人起义,短短三个月即横扫整个长州,夺回了政权。1866年,幕府发动第二次征长战争,出动二十几个藩十五万大军,沿大岛口、艺州口、石州口、九州口四路进兵,故又称“四境战争”。高杉担任长州海军总督兼九州口参谋,以一当十,获得全胜,并于次年1月,逼降征长主力小仓藩。4月,高杉肺结核病发作去世。

1864年,坂本龙马在长崎龟山创立了商社“社中”,又名“龟山社中”,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海援队”。“海援队”不仅仅是商务贸易组织,它是尊王志士们的总联络站和情报站。利用“海援队”,龙马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尊王倒幕运动中去,并反复奔走,终于促成了长州和萨摩的同盟、土佐和长州的同盟,把四强藩中的三个有机地联合起来。

经过几次战争,倒幕派受到事实的教训,认识到势力悬殊,盲目排外无济于事。他们知道不开国并发展经济、强大国力,亦无以抵御列强。于是用与外国通商的机会,推动日本的进步,于是转而全力倒幕! 人民是倒幕的决定性力量。在1860-1867年间,日本爆发了93次农民起义。1866年5月,爆发了大规模的市民暴动,从兵库开始,席卷大阪,江户等广大地区!大阪被捕的市民高呼:“这次暴动的元凶就是将军!”幕府在日本人中孤立了!

英国见幕府大势已去,又以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为前车之鉴,担心丧失已经取得的利益!于是支持倒幕运动,确定援助从上到下的改革!

幕府力求保持自己的地位,从1864年起,两次武力征讨倒幕派的据点——长州藩。1867年10月,倒幕力量联合起来,以年幼的天皇睦仁的名义发布讨伐幕府的诏书。1868年1月,在京都郊外的伏见、鸟羽一战,幕府军以3:1的优势与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的倒幕派交战,结果幕府军被击败。德川庆喜将军逃回江户。同年5月,倒幕派占领江户,德川庆喜投降。9月,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又改江户为东京,次年迁都东京!

[第2楼]

--------------------------------------------------------------------------------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 60pt 70pt 80pt 90pt 100pt

德川幕府 1192~1867年日本的将军政府。1185年源赖朝取得全国军事霸权,7年后称将军,在镰仓开创幕府,掌握军事、行政和司法实权。镰仓幕府垮台后,足利尊氏于1336在京都室町建立幕府,史称足利幕府。后来由于军阀割据,这个幕府日益衰微。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它是日本从来不曾有过的极为强大的中央政府,不但操纵天皇,控制大名,而且掌管外交事务。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把军政大权奉还天皇,日本的幕府时代结束。

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当时,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掌握国家大权,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德川幕府多次颁布“锁国令”,实行锁国政策,几乎完全隔绝了日本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倒幕派 倒幕派产生于日本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的背景下,其主要来自于接触西方先进思想较早的西南诸藩的中下级武士。这些武士中的不少人已与新兴资本主义发生联系,最关心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幕府的腐朽专制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及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悲惨命运的前车之鉴,使他们担忧国家的命运,思考日本的出路。最初,他们曾经希望幕府拥戴天皇,进行改革,实现民族振兴。但到1858年幕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这些志士便萌生了倒幕思想,形成了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如首倡武装倒幕的吉田松荫就曾愤怒地怒斥幕府:“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愤。”他认为,“只有那些不再为封建主效力的浪人、爱国的豪农富商和粗食陋衣的农民等出身卑贱者,即被称为草莽的人们,才能献身于救国斗争”。1858年,吉田松荫被幕府杀害,这更坚定了人们的倒幕决心,倒幕派号召人们用武力集中力量打倒腐朽的卖国政府,进行社会改革。(注:维新派是众多倒幕派势利中的一支)

倒幕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一些对幕府统治不满、赞成改革的大名的支持,他们先后掌握了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的政权,建立了倒幕武装。首先,吉田松荫的学生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组织了第一支草莽武装—“奇兵队”。这是由爱国武士、豪农富商、农民、渔民、猎人、僧侣等组成的新兴队伍。长州藩成了倒幕运动的基地。在1864—1866年间,幕府曾两次征讨这一地区,结果第二次征讨以失败告终。幕府征讨长州的失败,大大鼓舞了其他反幕府的藩主,他们纷纷联合起来,组成联盟,势力日见壮大。1867年,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中得到密旨,准备讨伐幕府,并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即明治政府。幕府表面上同意奉还大政,暗中却积极策划反扑。1868年1月27日,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伏见、鸟羽之战”),德川庆喜(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位将军)败走江户。天皇军乘胜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此,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不久,江户改名为东京,成为日本首都。

新撰组 辨名,是“新撰”还是“新选”?“新党”当然是意译;然而“新撰组”、“新选组”同时在日文中出现,究竟哪个才是正名呢?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据日本学者最近的考证,“新撰组”才是正确的名称。至于“新选组”的由来,是近藤勇在家信中这样写道的(你可以称呼他“白字局长近藤”)。

来历,从“壬生浪”到“壬生狼”。德川幕府为了对付勤王志士,招募大批浪人,在京都组织了浪士队。虽然浪士队成立不久就因种种原因解散了,但有部分浪人成为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会津藩主)的部下,以维持京都治安为明目,成立了新撰组。新撰组最早的基地是在京都附近的壬生村,因此被称作“壬生の浪士”,但不久他们的残酷狙杀倒幕志士就使人人胆战色变,于是“壬生浪”也逐渐变成了“壬生狼”的。新撰组的第二个据点,是京都本愿寺。

血腥,岛原料亭之变!新撰组组织初期,由三位局长共掌内务,即芹泽鸭(?~1863)、近藤勇(1843~1868)和新见锦,其中以芹泽权力最大。1863年(文久三年)9月14日夜,芹泽在京都岛原地方的料亭中,与情人阿梅幽会,大醉共寝。夜半,风雨大作,近藤勇、土方岁三、山南敬助、冲田总司、原田左之助共五人突然袭至。芹泽虽身为神道无念流的高手,但醉中仓促应敌,终于倒在了血泊之中。此后不久,新见锦被怀疑与袭杀芹泽有关连,被迫切腹,近藤勇遂独掌新撰组大权。

残酷,高台寺党与内部整肃。芹泽之死,据传是因为他过于心狠手辣,冷酷无情,连新撰组内都人人自危。但是如果这样解释的话,新见又为何被逼切腹呢?近藤夺权的理由,或许朋友们可以在“幕末十大剑术流派”一章中找到新的端倪。其实近藤上台以后,新撰组内部的整肃更为残酷。譬如说据传为津藩藩主藤堂和泉守私生子的藤堂平助(1844~1867),他因为厌恶幕府狙杀队的身份而脱组,成为洛东高台寺的卫士。和他一起逃走的还有不少人,统称“高台寺党”—不过据说这些人不久就被近藤派无情地镇压了。顺便提一句,在KOEI的《维新之岚》中,藤堂平助的剑道高达90—不要惊讶,这是新撰组中最低的记录。近藤勇是98,永仓新八是92,土方岁三是95,冲田总司是100!新撰组真是个可怕到令人神往的组织! 诚忠,矛盾的思想源泉。新撰组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最早有统一制服的组织。他们的旗帜,是白底,上有红色横纹,下有红色山形折纹,中间一个大大的“诚”字;其服装亦由旗帜的样式转化而来:在衣袖和下襟,均有连绵不断的山形折纹。“诚”,是新撰组思想之旗,但“忠”,才是其思想之源。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一帮幕府的走狗,嗜血如命,杀人如麻。不,他们是狼,而不是狗,他们有自己独特但完整的思想体系。那就是尊王、攘夷、护幕。攘夷不必多说了,连高杉晋作、坂本龙马之类的革命家最初都曾怀抱着攘夷思想,何况近藤之流不读书的人。但尊王和护幕这对矛盾的统一,却实在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也许接近公武合体的思想吧。 血祭、非情的池田屋之斩!使新撰组名声大噪的,是元治元年(1864)发生的池田屋事件。6月5日夜,三十余名攘夷志士集合于京都一间名为池田屋的小旅馆开会,会议内容主要包括:1、乘狂风之日在京都纵火;2、趁乱突袭御所,斩杀佐幕的中川官亲王、京都守护职会津藩主松平容保等人;3、劝说天皇离开幕府的控制范围;4、奉天皇的命令发动倒幕战争;5、袭击新撰组屯所,夺回被捕的同志古高俊太郎。然而,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及内容,经过严刑拷打,已经从古高俊太郎口中泄露了出去。当晚,新撰组全体集合于八坂神社,由局长近藤勇亲自带队,奇袭池田屋。开会的志士们当场有七人被斩,剩余二十多人大部被擒。新撰组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浪客剑心追忆篇中有对于此次事件的详细描写) 人殉,最终的败亡。新撰组虽然厉害,但逐渐不少倒幕派人斩(刽子手)也出现了,而且作为幕府下属半警察性质的团体,其命运不能不随着幕府的败亡而败亡。新撰组几乎参加了戊辰战争中的每一仗,先是伏见、鸟羽会战,失败后据守大坂城;由于将军德川庆喜的阵前逃亡,大坂已不可守,于是再退至江户,与彰义队遥相呼应。彰义队被大村一日荡平,新撰组又在甲府、下总等地数度战败,损失惨重,逃至会津。然而,奥羽越列诸藩在新政府军的讨伐下也倾刻崩溃,土方岁三率领新撰组余部(近藤勇已先在甲州之战中被捕)北依大鸟圭介(与榎本武扬等在北海道闹独立)。五稷郭之战,土方被乱枪打死,新撰组遂亡,真正成为了德川幕府的殉藏品。

回想,正反两面的悲壮。有人认为,新撰组的悲剧,产生在于混淆了德川氏与德川幕府这两个概念,八王子千人队把对德川氏的忠心推广而成为对德川幕府的忠心,于是成为新时代的反动者。然而,在日本,对整个维新运动的看法也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曾有部电视剧中的情节,一个萨摩出身的老太太和一个会津出身的老太太,互骂对方祖先为叛贼,而称自己的祖先为官军—新撰组代表了正义吗?

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始于1871年,在其发生前的两个半世纪(1603-1868),日本也是受到德川幕府统治,而日本的皇族-天皇亦受制于德川政权,换言之,德川政权的大将军在该两个半世纪以来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在德川幕府统治期间,基于外国人产生恐惧,所以其对外政策上采取了[锁国]政策,亦即将日本断绝和外国的来往,直至十九世纪未,美国海将培里来日,日本才重开门户。

而对内方面,德川幕府将人民分为四等级,依次序是武士、农民、工匠和商人。武士在当时是拥有特权的,除了是唯一可以佩剑的人外,亦可以接受军事训练和教育,由于日本人民于当时不能随意改变其职业和社会地位,因此德川幕府避免了由于社会出现激烈变化而出现的不稳定,所以可以平稳地维持其统治。

可是由于长年的和平,令武士阶级生活开始腐化,以致债台高筑,这严重地影响了日本的社会稳定;而且,商业的发展亦令到商人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他们对自己的于社会地位之低产生不满,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因此,他们支持一些能令他们地位提高的活动;再者,计多日本人透过学习早期日本历史明白到自己应效忠的为天王,而不是德川幕府的大将军;再加上当时美国以炮舰政策强迫日本开放门户,暴露了德川幕府的无能,这些不满终于导致了<<尊王攘夷>>运动的发生。

由于该运动得到日本西南大藩如萨摩,长洲等支持,所以于1868年大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将其权力交结年仅15岁的睦仁天皇(后称明治天皇),这一政治运动称为<<王政复古>>,它的出现亦证明了德川幕府长达265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虽然德川幕府政权结束,但是天皇权力还没有真正恢复,新政府领导人大部份也是来自西部四大藩的武士和一些宫廷贵族,他们被称为[明治寡头]。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他们利用天皇的明义来进行统治。由于他们较年青,受过良好教育,因此较有冲劲,他们更明白到自强的重要性,所以着手彻底改革,使日本富强,口号是[富国强兵]。

明治寡头于1868年4月提出了<<五条誓文>>,以表明自己的统治方针,内容虽然十分空泛,但却为明治改革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其内容由于太过空泛,令领导人能得到充分理由执行其认为正确的政策,而且<<五条誓文>>亦宣布了日本政府的长远政策,为明治维新的基本,在1871年,明治维新便开始了!

现在有个专门的网站:明治历史网



最开始打算维新的是幕府,于是有一帮武士鼓捣“尊王攘夷”,还把英国公使馆烧了,于是被“夷”扁了一通,于是这帮人不“攘夷”了,学习“夷”,由于经济上他们所处的这几个藩负担比幕府轻,而收入高,所以西化更快,最终在“尊王”旗号下击败幕府,最后达成协议,将军回归原来的藩。
刚开始时还是“王政复古”,后来才开始真正学习西方。
又废藩置县,实现政治上统一。
后来开始民权运动,建立宪法。

日本三大幕府的兴衰史和织田家的历史。~

我来给点 相对来说 详细点的吧 总好过。。。

1、镰仓幕府

由关东武士首领源赖朝创立,成立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1180年源赖朝起兵反对平氏政权至1192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这段时间内。源赖朝实行独裁,其幕府设在镰仓,有负责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掌握地方警察、征税和土地管理权。

镰仓幕府是以将军为首,御家人为骨干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握有实权。

1199年源赖朝死后,幕府大权渐由源氏外戚北条氏控制。
1203年北条时政就任政所首长别当,1213年北条义时兼任政所和侍所两别当职,总辖幕府,称执权,幕府遂由将军独裁向北条氏执权政治过渡。

1221年(承久三年),不满幕府存在的后鸟羽上皇发动讨幕战争(承久之乱),旋被打败。战后,幕府流放后鸟羽等3个上皇,废仲恭天皇,另立后堀河天皇,新设六波罗探题以监视皇室,并没收参与叛乱的皇族与贵族的庄园3000余处。
幕府权力超过朝廷,甚至干预天皇的继承。
北条泰时除设连署,任命北条同族人员担任外,为缓和武士内部的矛盾,争取御家人的支持,于1225年设置评定众,由15名有势力的御家人组成,与北条氏共同参与幕政。
1232年公布第1个武士政权成文法《贞永式目》,共51条,为武家法律之本,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法律,表明镰仓幕府的成熟与巩固。

镰仓幕府后期,由于农民反抗和“御家人”贫困,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别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两次抗元战争之后,中小武士因未得赏赐,对幕府日益不满。
北条氏得宗(即嫡系)为巩固统治,仅任命本家子弟为评定众与守护,独揽幕府大权。
1324年,后醍醐天皇举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响应,5月上野豪族新田义贞攻入镰仓,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亲政,第二年改年号建武,是为建武中兴时期。

初代:源 赖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 源义朝之子 
二代:源 赖家(みなもとのよりいえ) 源赖朝之子
三代:源 实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 源赖朝之子
四代:藤原赖经(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ね) 九条道家之子
五代:藤原赖嗣(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ぐ) 藤原赖经之子
六代:宗尊亲王(むねたかしんのう) 后嵯峨天皇之子
七代:惟康亲王(これやすしんのう) 宗尊亲王之子
八代:久明亲王(ひさあきらしんのう) 后深草天皇之子
九代:守邦亲王(もりくにしんのう) 久明亲王之子

2、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不满后醍醐天皇轻视武士利益的政策,于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占京都,立光明天皇为傀儡。
11月仿镰仓幕府《贞永式目》制订《建武式目》,共17条。在京都开设幕府。
12月,后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称正统,形成南北两个朝廷的对立(见南北朝时代)。
至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幕府达到全盛,1378年在京都室叮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并南北朝,实现对全和的统治,朝廷名存实亡。
幕府机构进一步完善:将军下设管领,总辖幕政,辅佐将军,由足利民同族的守护大名斯波、细川、畠山3家轮流担任,称“三管领”。
其下设待所司警卫、政所司财政、向注司文书、评定众和引付方司诉讼。
其中最重要的诗所首长称所司,由山名、一色、赤松、京极四家轮流担任,称“四称”,可见室町幕府实际是以将军为中心的强大守护大名的联合政权。
将军直辖领地狭小,直属军事力量少,权力不如镰仓幕府初期的将军。
统治各“国”的守护大名,拥有领地、武士和家臣团,具有强烈的地方割据性质,自足利义满时起,守护大名的叛乱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幕府和守护大名加紧剥削,各地不断发生称作“士一揆”的地侍、农民联合起义,也动摇了幕府统治。
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时,爆发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内乱应仁、文明之乱(见应仁之乱),从此进入室町幕府后期——战国时代。
此后幕府与守护大名势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领主与武士则趁机发展势力,彼此混战。农民的反抗也更加激烈,著名的有山城农民起义(1485~1493)和一向宗暴动等。

至16世纪中叶,一些地方领主与武士已经发展成为控制一方的战国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张的织田信长、中国的毛利元就等。
他们在领国内把地方领主组织为自己的家臣团,积极发展工商业,积蓄经济力量,颁布法令,直接统治农民,形成割据势力,而幕府的控制范围仅限于近畿一带。
在角逐中,织田信长的力量逐渐超过其他战国大名,1568年进入京都,1573年灭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统一的道路。
织田信长死后,部将丰臣秀吉继承其事业,在1590年完成统一日本大业。
但丰臣秀吉并未开设幕府,1585年被天皇任命为关白(见摄关政治),次年兼任太政大臣,利用朝廷权威巩固自己的权利。
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推翻丰臣政权,重开幕府政治。

01.足利尊氏 (1338.8.11-1358.4.30)
02.足利义诠 (1358.12.8-1367.12.7)
03.足利义满 (1368.12.30-1394.12.17)
04.足利义持 (1394.12.17-1423.3.18)
05.足利义量 (1423.3.18-1425.2.27)
06.足利义教 (1429.3.15-1441.6.24)
07.足利义胜 (1442.11.7-1443.7.21)
08.足利义政 (1449.4.29-1473.12.19)
09.足利义尚 (1473.12.19-1489.3.26)
10.足利义稙 (1490.7.5-1521.12.25)
11.足利义澄 (1494.12.27-1508.4.16)
12.足利义晴 (1521.12.25-1546.12.20)
13.足利义辉 (1546.12.20-1565.5.19)
14.足利义荣 (1568.2.8-1568.9.9)
15.足利义昭 (1568.10.18-1573.7.19)

3、江户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
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四分之一,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
另设若年寄,负责掌握幕府领地与直属家臣,还设寺社、江户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财政与江户市政、幕府直辖领地内的诉讼。
幕府在直辖领地设郡代或代官,通过测地、村年贡承包制、五人组制等,直接控制农民。
德川将军权力较镰仓、室町时代强大。
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观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
为应付危机,幕府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40年代先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
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
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

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
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
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01.德川家康 (1603.2.12-1605.4.16)
02.德川秀忠 (1605.4.16-1623.7.27)
03.德川家光 (1623.7.27-1651.4.20)
04.德川家纲 (1651.8.18-1680.5.8)
05.德川纲吉 (1680.8.23-1709.1.10)
06.德川家宣 (1709.5.1-1712.10.14)
07.德川家继 (1713.4.2-1716.4.30)
08.德川吉宗 (1716.8.13-1745.9.25)
09.德川家重 (1745.11.2-1760.5.13)
10.德川家治 (1760.9.2-1786.9.8)
11.德川家齐 (1787.4.15-1837.4.2)
12.德川家庆 (1837.9.2-1853.6.22)
13.德川家定 (1853.10.23-1858.7.4)
14.德川家茂 (1858.12.1-1866.8.11)
15.德川庆喜 (1866.12.5-1867.12.9)

4、织田家的历史

织田家的出处:
(1) 织田家,通说是依「织田系图」的记载,是平氏之後
据说平重盛之孙织田亲真为其始祖

(2) 若依「尾州织田兴亡史揭载系图」,织田家是藤原氏的後代

(3) 而依明德四年(1393)藤原信昌、将广父子在织田剑神社所呈送的祭文来看,
织田家是古代豪族忌部氏的後代

但是在信长之前,织田家一直都宣称是藤原氏的後代
幕府灭亡後,织田信长才改称是平氏之後
所以织田家的起源其实还有著相当多谜团

可以确定的资料是在应永七年(1400),
当时的管领斯波义教因为要长期在京都处理政务,
便把将广之子乡广派去尾张担任守护代,织田一族也因此来到尾张

到了应仁之乱发生时,斯波家因为继承人问题而分裂,
导致旗下的尾张守护代织田家也跟著分成两派
依「信长公记」的记载,
天文年间的织田家分裂成了以岩仓为中心的上四郡,织田信安为领袖;
及以清洲为中心的下四郡,织田广信为领袖的两大派系

而织田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就是织田广信旗下的三个奉行之一

信长的父祖:
(1) 信长的祖父,织田信定(?~?),是织田家家族兴起的重要人物
永正元年(1504)在尾张修筑了胜幡城,成为织田两代家督的根据地
大永四年(1524)他娶了大桥清兵卫的女儿,而大桥清兵卫是津岛城的商人领袖
因此,在大桥清兵卫的协助下,信定成功得到津岛商人的支持,
这座以交易运输而闻名的城池就这样被信定父子长期支配

(2) 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1510?~1551?),是被称为「尾张之虎」的名将
延续父亲与津岛商人的友好关系,他的势力很快就席卷下四郡
天文七年(1538)从骏河守护今川义元的弟弟今川氏丰的手中,将那古野城夺下
依「名古屋合战记」的记载,当时今川氏丰邀请织田信秀参加和歌会,
织田信秀在会中故意装病,刻意留在城中不离去
最後在其家臣呼应下,强行将此城占领
之後信秀就将居城迁移至那古野城,开始统一尾张的大业
天文九年(1540)他看准松平清康死後导致松平家的衰败而藉机攻打安祥城,
战胜後便将此城交给庶长子津田信广管理
天文十年(1541)和支配三河的今川家在小豆阪交战,
大败今川军,让织田势力席卷西三河一带
天文十六年(1547)和朝仓家联盟,攻打夺取美浓成功的斋藤道三,最後战败
之後便赶紧和斋藤家修好,并定下信长与归蝶的婚姻关系
天文十七年(1548)与今川家重臣太原雪斋再次在小豆阪展开会战,却遭到挫败
天文十八年(1549)安祥城失守,庶长子信广被掳,便以松平竹千代赎回信广
之後为了巩固尾张南部,将那古野城交给嫡长子信长,自己迁居古渡城
不久後,没有完成尾张统一的名将就在古渡城与世长辞
虽然他的野望没有完成,却留下相当多基础,让信长能席卷全日本

(3) 关于织田家的信长sama,我就不再多说啦。。。
相信 网上的资料 多了一坨坨
楼主 你懂得。。。

绳文时代.
日本能追溯的最早时代 .
古坟时代.
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大和国出现.经过长期的扩张,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天皇最开始就是从大和国称呼的.
飞鸟时代.
佛教进入日本. 使者和留学生来遂朝学习.
奈良时代
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
平安时代
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
镰仓幕府
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后期,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终于后醍醐天皇举兵,然后被讨伐大将、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灭亡。
江户时代,
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对外最出名的时代.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忍者.你说的战国时代就是这个时期.
从安桃山时代,到江户幕府,在到德川幕府的这个期间. 这个也是日本动漫,影视.大量引用的时代.
大正时代
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昭和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平成时代
可以说是90后时代. 1989年到现在.

日本幕末维新时代历史
答: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争以政府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因这场战争发生在农历戊辰年,史称“戊辰战争”。三、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1867年12月倒幕派在发动“王政复古”的政变时,建立了以天皇(1868年9月改年号为明治)为首的“三职”政府。从1868年4月(阴历)起,又改行“太...

日本幕末维新时代历史
答:日本幕末维新始末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 60pt 70pt 80pt 90pt 100pt 历史背景 1844年(弘化元年),荷兰国王致函幕府,举述世界局势的发展,劝告日本“开国”,幕府置之不理。1853(嘉永六年),培里(MathewC Perry)率“黑...

幕末维新和倒幕运动
答:幕末维新是幕府内部要求变革,而发动的维新,几乎与尊王攘夷同时开始,随着幕府于1868年彻底垮台而结束.倒幕运动由中下级武士发起,是"尊王攘夷"的延续,但又有所发展."尊王攘夷"并没有彻底打倒德川幕府的意思,其中排外的成分比较多.而倒幕运动则改变了排外,转而主张吸收先进西方文明.同时,倒幕运动明确反对德...

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答:明治维新的影响很广泛,首先便是使得日本用极短的时间脱亚入欧,成为能够和西欧众国并肩而立的强国,并且凭借自己的实力逐步废除了在封建时期曾经和强国们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在1895年以及1904年,日本凭借着强盛的国力,先后击败了大清帝国和沙皇俄国,成为大国之一。但是由于日本改革的不彻底,在其国内仍...

简述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答:一、历史背景 1、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

关于幕末时期的事情
答:日本农民起义(18世纪) 近现代日本(1868~ ) 政权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日本“开国”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以下级武士改革派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

一本关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书籍
答:《日本明治维新之幕末血风》《日本明治维新之维新之岚》《日本明治维新之富国强兵》以上是樱雪丸的明治维新三部曲。特别好看。《麻辣日本史》也是讲明治维新的。《明治维新》系统的解释了明治维新 以及转折。

日本明治维新后萨长争斗史,忘有知道的告知一下,谢谢
答:萨长同盟 (さっちょうどうめい) 是日本江户幕府时代末期(幕末)的1866年,在萨摩藩与长州藩间缔结的政治、军事性同盟。幕末时日本诸藩当中,以萨摩藩和长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响力。虽然当时双方都已经有武力讨伐幕府(讨幕)的打算,但因为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主导下的萨摩,曾于1864年的禁门之变...

明治维新的历史起因
答: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日本幕末历史,近滕勇被斩首后发生了什么
答:日本剑道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流派,如: 前大江户时代 鹿岛新当流 富田流 新阴流 一刀流 后大江户时代 萨摩示源流 林崎流拔刀术 田宫流居合术 二天一流 严流 无住新剑流 井蛙流平法 二阶堂平法 荒木流 心形刀流 神道无念流 幕末时代 “技”之 北辰一刀流 “力”之 斋藤派无念流 “位”之 镜心明智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