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的?有什么典故?

作者&投稿:郦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史记·微子世家》的记载,商代末期的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子,这表明至少在商代,筷子已经存在。筷子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挟”,在秦汉时期被称为“箸”。古人由于忌讳“箸”与“住”的谐音,认为不吉利,因此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几个传说。一个是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姜子牙因为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情都不会,生活十分贫困。他的妻子无法忍受贫困生活,想要害死他。有一天,姜子牙钓鱼归来,妻子说:“你饿了吗?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正要用手抓肉吃,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姜子牙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拆迹升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这个传说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反映了人们对姜子牙的崇拜,并不是史实。
另一个传说关于妲已,妲已是商纣王的宠妃,她为了讨得纣王的欢心,每次摆酒设宴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已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了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这个传说虽然贴近生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富于传奇性,与史实不符。
还有一个传说关于大禹,大禹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的。大禹受命治理水患,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因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这个传说比前两个传说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虽然这些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筷子诞生的主要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千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普遍使用的餐具。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古时称筷子为“箸”。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以下几种筷子的用法是相当忌讳的。
三长两短:意思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很不吉利。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由两块短木板、三块长木板组成,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长两短”。
仙人指路: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带有指责的意思。吃饭拿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
品箸留声: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作的做法。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令人生厌,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
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从前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行人注意并给予施舍。
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执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流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颠倒乾坤: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
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根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这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
当众上香: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
交叉十字: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中国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

~

筷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中国人使用?
答: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42件骨箸,距今6600-5500 年。学界一致认为,箸作为中国人的进食用具,当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在同时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匕匙(类似餐匙,出现时间早于筷子)、刀叉等食具,古时国人进食一般都是匙箸并用,文献中亦是“匕箸”...

筷子是我国发明的餐具,它最早出现在?
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是中国的,在饮食上是中国的国粹。在我们的《周礼》上就记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说孩子到能吃饭的时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饭。筷子,从文献记载来讲,应该是在商代最早发明。但...

为何国人喜欢使用筷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筷子?
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筷子的国家,由于用筷子吃食物非常方便,所以筷子就逐渐走出了国门被其他国家的人所喜爱,所以现在除了我国,当然还是有其他国家的人也是使用筷子的,筷子虽然只有两根棍子那样简单,但使用起来却并不简单,然而在我国,使用筷子却是人人都要会做的事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去使用筷子,这似...

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吃饭的?
答: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

筷子怎么来的
答: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

探索筷子的发展历史
答: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

筷子的文化意义和发展历史
答:筷子在方与圆上有具体的表现,在使用时方端放置可以稳定而不至于滚动,圆端送食时,没有明显的棱线,方便夹取:“方头圆身的筷子,两头代表了天地,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历来是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望”。而筷子若能与筷架有正方与正圆的搭配,或相切或相交的结合,一定能在统一中体现变化,既突出了传统文化中方与圆的关系,又...

你没觉得筷子属于中国古文化吗-这个筷子文化的出处有没有依据?
答:代表着我们人类的七情六欲,告诫我们要克制我们的欲望。筷子蕴含了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方,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筷子蕴含了国人对易经中的太极与阴阳的理解:太极为一,阴阳为二,拿筷子时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是为两仪之象。

谁发明了筷子 筷子和古代名人的故事
答: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2、筷子与大禹 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