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什么会有差别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范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于孔孟学说在继承关系的前提下,历代学者也曾仔细地研究了两位先贤各自学说的不同之处,比较经典的观点有“孔子说仁,孟子说义”,另外,孟子与荀子在性善与性恶上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这些见解非常精辟,很难超越。

我所注意的是两位先贤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区别,也许这种区别更有点现实意义。

为什么孟子要提出义这个概念?

按照对义的训诂,义的原意是用刀把肉切碎。我们知道在人们分肉的时候,肉切得越碎,分配时则越平均,争议越小。当然剁成肉馅,则更平均了。具体来说,原字为一个人拿刀砍羊状。会意为分肉。这里面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含义,公平。一个人主持分肉,那就要每个人都要分到。在当时生存条件及其恶劣的情况下,一个人多分就意味者另一个人没有,进而生命就没有保证,所以每个人分的肉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就要公平。而且,公平是和生存、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义的本义,公平的意思。我想,这是孟子提倡义的动机。

第二个含义,保护弱者。一个人主持分肉,不是每人同样大小,而是根据每个成员的体质、出力大小来分。但在肉不够分的时候,首先要照顾弱小的个体,保证他们生命的延续。因而古人认为保护弱者就是义。现代汉语中“仗义执言”,“行侠仗义”,就是依据义的保护弱者含义。

第三个含义,为了信念而不惜一切。一个人主持分肉,肯定有人愿意多分,甚至会采取各种手段想多分一点。在这个时候,就要求主持分肉的人,要坚守既定的标准,不能怕威胁利诱而改变分肉的方法。所以,坚守信念成为义的一个含义。现代汉语中,“就义”,“舍生取义”,使用的就是义的这个意思。

所以,义代表了平均,也就代表了公平。因此,孟子是把公平观念作为一个政治理念引入到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来的。在这上面,孟子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发展,或者叫深度开掘。我觉得孟子使用的是义的第一个含义,或者包含有第二个含义。而第三个含义孟子用得比较少。这三个意义的使用,在孟子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说法。

我们回顾一下两位先贤对于战争的评价,就会理解孟子提出义的动机。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提出的判断标准很清楚,他老人家讲的是一个秩序,违背的这个秩序,那就是无道,就是不仁。而孟子则在《孟子?尽心下》中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在这里用义作为判断标准,实际上是说,春秋时期的战争,之所以要否定,是因为这些战争没有一个是为了社会公平而进行的。孔子讲的是秩序,孟子讲的是公平。当然一场战争既违反了秩序,又违反了公平,那显然就是不仁不义了。

但如果我们的分析仅仅到此为止,还是不够的,因为这并没有超越前人对孔孟思想之间的分析。我们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历史的范畴。在历史的视野里,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两位先贤的重要区别。

孔子一生为了推销自己的理念而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道,却处处碰壁,奔走于四方,但总是失败而归,以致于他老人家有点失望,叹息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思想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固然有很多原因,而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位老人家秉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太理想主义了。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政治主张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孔子提出的“仁”的观念,在一部《论语》中,多次提到,但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定义。“仁者爱人”是不错,但怎么做,才叫爱人?孔子没说。

但是孟子却把“仁”具体化,他把“仁”和政权的运作结合起来,提出了仁政学说。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显然,粗粗一看,站在孔子的立场上,这是破坏秩序的言论。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孟子的“义”的含义,你就会理解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完善。孟子其实在说,在如何公平对待人民这一问题上,涉及了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他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这是和孔子不同的。孔子指是提出了一个道德标准,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仁”和政权的得失是息息相关的。而孟子则通过“义”完全把“仁”和政紧密结合,使人对“仁”的重要性有了深切的认识。

比如,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并对所有的人公平地进行土地的分配。孟子进一步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都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实际上这就是孟子主张公平思想的现实体现,同时,他也形象的告诉人们,啥叫“仁政”。

所谓“仁政”,我的理解,就是以“仁”作为出发点,以“义”作为衡量的标准。公平了,就是爱人。我记得在读书时,老师在谈到东西方人的区别时,涉及到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人对社会管理组织总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而中国人是相信有一个好的社会管理组织,他们相信有青天大老爷。那么中国人的观念,实际上就来自孟子的“义”。因为有了“义”,就一定会有公平,一定会有仁政。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在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同时,现实主义色彩更明显一些。他致力于把孔子的思想同治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这是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之处。

当然,孟子的遭遇和孔子比较接近,他的一套主张也没有被当权者接受。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就是孟子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完善儒家思想,并把儒家思想变成统治阶级可以使用的工具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实现了孔子思想的最后升华,儒学据此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有能力成为官方哲学。最终,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接受。这当然与本题目没有关系了。

总的来讲,我觉得儒家思想由市井思潮变为国家正统思想,有一个艰难的完善和发展过程,并不是当年孔子一经提出就十分完善的。这中间确实经过了一代代儒家思想家们与时俱进的磨砺和改造,补充和完善。那么孟子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孟子的功绩就是孟子开始有意识地将儒家思想政治化,变成体制内的思想,这个思路当然最终是由董仲舒完成的,但这并不妨碍孟子的开拓性地位的确立。这是孟子与孔子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

关于孟子的义是不是就是他的理论基础,我觉得从孟子的性善论中可以得到一个证明。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我觉得在视人性为同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观念,必然是追求公平的。从这里出发,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就好理解了。

因为时间 孔子让人们读书是过渡期 孟子时读书风气已经盛行 所以孔子是读书 孟子思想则是更高领域 如果把孔孟二位倒过来 孟子先 孔子后 那么也是一样的 孟子让人们读书 孔子的思想也要比孟子先进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代表的阶级也不一样,孔子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而孟子则是维护新型封建地主阶级

有很多说法,个人觉得比较主要的原因,还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孔子的时代,还有奴隶主的贵族遗风,动荡还只是限于贵族的争斗,而孟子的年代,各诸侯开始全国性的征伐,战争与人民休戚相关,社会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综上所述,孔子还有闲心慢慢寻找接纳自己思想的明主,更像是怀着做实验的心态,但是孟子必须更加强调和夸张一些论点,以更加急切地改变社会。

一个姓孔,一个姓孟。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什么会有差别~

因为时间
孔子让人们读书是过渡期
孟子时读书风气已经盛行
所以孔子是读书
孟子思想则是更高领域
如果把孔孟二位倒过来
孟子先
孔子后
那么也是一样的
孟子让人们读书
孔子的思想也要比孟子先进

一、孔子是从“人”出发阐述问题的,孟子则是从“性善”出发阐述问题的。
在孔孟最大的叠加点“仁政”上,两人的立足点就很不一样。孔子从未有“性善”“性恶”之说,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天性差不多,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导致个体之间习性差异很大。他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是他“好古”也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孟子虽然也历览前代汲取经验,但他的“仁政”,是从所谓人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生发出的“不忍人之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如此用“心”,滥觞“心学”,无怪乎荀子指斥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僻违无类”了。
但是,孟子在宣扬“仁政”方面比孔子走得更远,对历史的影响也超越了孔子。
二、孔子有很深的贵族情结,孟子则有明显的精英情结。
孔子是宋国公族的后裔,说起来宋国国君应该是孔子的近祖——如果他们不让贤的话。尽管孔子本人家道衰落,年轻时“多能鄙事”,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殷人”,赞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主张“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并以“从大夫之后”为荣,等级观念很重。
孟子在这点上跟孔子没有可比性,从来没人能考证出他有多么显赫的先人,倒是“孟母三迁”这类传说透露出他少年时候贫寒的家境。因此,孟子的等级观念远比孔子淡薄,而比较得意于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位。
如果说孔子还有一些依附倾向,孟子则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真正发端。孔子有“儒行”之说,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世态度,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很强的“遗世独立”的倾向;孟子则不然,他将孔子“鸟能择树、树岂能择鸟”的“狂简”发展到极致。
三、孟子实际上抛弃了中庸之道,表现得锐利耿介、疾言好辩,这跟孔子一生“忠恕”温良恭俭让大异其趣。
这也是荀子指责他“僻违无类”的原因。比如在对待“君”的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忠”,无论这个“君”多么差劲,也不能做“乱臣贼子”动手把他杀掉。
孟子认为,杀掉商纣那样的独夫民贼完全符合“仁义”:“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还直截了当地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言论完全不符合中庸原则。所以荀子说他有“罪”。
同时这也是五代以前孟子不大受待见的原因。总起来看,孟子在关于“君”、“民”的问题上,更多的接受了《书》、《诗》的观点而非孔子本人的观点。

扩展资料: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儒家道德的理想境界和最高的政治原则。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都对这一核心思想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入的阐述。
在《论语》里面,“仁”字出现了109次,分布于15章五十几个章节,孔子立意高远,从众多领域对“仁”的体、相、用进行了描述。
在《孟子》里面,“仁”字出现了163次,每一章都有,分布于71个小节,孟子激情满怀,对“仁政”、“仁义”情有独衷,并对产生“仁”的人性和修养“仁”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却一脉相承,共同使“仁”的思想趋于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什么会有差别
答:孟子让人们读书 孔子的思想也要比孟子先进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答: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二者侧重明显不同.孔子提倡个人的仁,然后再推己及人,而孟子则是游说君主,实施仁政,认为人人都有仁心,只要发扬出来,就可以使天下安定.另外,孔子讲究贵贱有序,孟子认为社稷为重,民次之,君为轻.这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连年不断,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春秋时期又...

孟子和孔子相比,他们的教育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答:(2)教学思想: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3)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

孔子和孟子的儒学思想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推崇仁政,但是孔子所说的仁政是为了恢复周礼,重新建立周王朝的统治思想较为抽象,而孟子则是将仁更加形象化提出具体的要求,思想也比较激进。孔子的仁政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孟子的仁政则是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质需求,孔子只是更加在思想道德上对人民提出要求。孔子和孟子被后世...

孟子和庄子思想有什么区别?儒家和道家思想有什么不同?
答:一、孟子和庄子思想的区别: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庄子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一...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什么会有差别
答:这是孟子与孔子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 关于孟子的义是不是就是他的理论基础,我觉得从孟子的性善论中可以得到一个证明。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人物,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观点?
答:第一,孟子和荀子属于不同时期的人。孟子比荀子早几十年,几十年定然有所变化损益。特别那个时期是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激化。第二,他们的经历大有不同,用现在的话说叫荀子看到的大部分是人性恶的一面。第三,最主要的就是这点了。他们二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但孔子主要的思想分两方面,...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麽?
答:其实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大相径庭。 其本质区别: 一、 孟子在“天命”的形式中加进了民本主义的内容,“天意”就是民意,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而“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才能做天子。如果“诸候危社稷而变置”,就把他换掉。而在孔子那里“天”是代表氏族贵族奴隶主阶级的,“...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么不同???
答:孟子的治民思想如得以实现,战国则成了“理想国”,然而人君却以他的言论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荀列传》),让他永远飘在天上,“仁政”则未之有也。 孔子主张以责民为主的礼治,孟子主张以责君为主的“仁政”;外表相差甚远,本质却大致相同,即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真是殊途而同归的典范。 殊...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 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 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