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园林中体现出了哪些传统文化与艺术色彩

作者&投稿:胥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典雅且精致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圃、苑、园这样一些延用至今的园林用词,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便能看出,这些字的甲骨文含义,与现代又有所区别。

商朝末年,帝王和奴隶主开始圈地蓄养禽兽,种植刍秣,纯粹成为供他们狩猎游乐享用的地方,这样的场所称作“囿”。《诗经》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有“田猎”的记载,可以看出,殷代的帝王、贵族都喜欢狩猎。在田野中打猎,千军万马难免践踏庄稼因而引起民愤,于是帝王和贵族开始圈地建囿。一般都是利用自然的山峦谷地围筑而成,范围很大。天子的囿方圆百里,诸侯的囿方圆40里。

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与此同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和皇家囿苑活动。周文王在今西安以西曾修建过规模甚大的“灵囿”,方圆70里。《诗经》有具体的描写:“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鱼跃。”可见囿中的�鹿、白鸟、跃鱼等动物已成为观赏的对象。文王以后,囿的大小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的象征。学术界认为,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到了秦汉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囿的生产功能逐步消退,观赏游乐功能成为主要目的。

秦汉时期,专为帝王游乐的场所又有了“苑”的名称。古代的苑、囿二字本意是相通的,均指蓄养禽兽、供打猎的场所而言。从秦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国朝苑囿”。历史上,一般都将苑囿归入皇家园林,而把“园”归入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园林。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园(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园”字之内。今将“园”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囗”字居中为池。“ 衣”在前似石似树。古老的汉字多么奇妙!构筑园林的几大要素山、水、建筑、花木,都蕴涵在一个字中。这个“园”字,我们可以从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找到诠释。

私家园林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喜好园林之乐,在自己的封地内广筑园苑,其中“兔园”,园中山水相绕,宫观相连,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得到发展,隐逸文化盛行,士大夫钟情山水,竞相营建园林以自乐,私家园林一时勃兴。北魏首都洛阳出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成为我国第一次私家造园的高潮。当时的园林虽已基本具备山水、楼榭、花木等造园要素,但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造园艺术尚处粗放阶段。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历史上著名的私家园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园林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当时的文化艺术并驾齐驱,园林创造追求诗情画意和清幽、平淡、质朴、自然的园林景观,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与辋川别业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徽宗在汴京兴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假山——艮岳。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官员多半文人,私家造园进一步文人化,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兴起,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明清两代,园林的发展由宋代的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的成熟期,特别是江南园林艺术达到了典雅精致、趋于完美的境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意义的园林,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何园、个园、瞻园、寄畅园、豫园等等,至今,在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或尚好的仍有百来座。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有哪些~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
  (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
  (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
  (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1: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 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 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 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 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 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 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定的影 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种象征。自古以 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 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 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 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2: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 "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 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 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 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 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 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 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木空 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 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3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叫中国佛教宗派。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 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文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们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 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 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 -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 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已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林的创作中,从 而将园林空间“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 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厂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 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 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 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 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 某种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 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 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 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 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木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哀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 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早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 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4 :结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 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 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
答:园林植物本身具有自然生态美学的成分;同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又具有生活美的因素;园林植物景观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而产生的美的组合,它是诗是画,是艺术美的体现。总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中国传统造园文化博大精深,及造景手法也是丰富多样,大致归纳为“自然之景、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有哪些方面的成就?
答: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学观念的孕育下,在世界园林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体系。历代中国造园家,在师自然的原则指导下,创造了无数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园林苑囿。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的园林风格。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起源很早,但留存至今的园林,除了少数系...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答: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建筑手法,比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
答:1、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主要有 (一)“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园林的主人主要是摹仿自然,用人工力量来建造天然景色,表现出了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感觉。但是这个过程中造园主又并不是一味的简单摹仿,而是对于大自然写意的一种艺术创作。叠山...

苏州园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答: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答:帮您找到两篇 不是我自己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 (一)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

如何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
答: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 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 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 相反却是...

中国园林相比西方园林其特色是体现什么
答:中国园林相比西方园林,其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以及对意境的深远追求。首先,中国园林的设计精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意味着园林中的一切元素,包括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都被巧妙地组合和布置,以模拟自然景色。这与西方园林的几何对称和规则式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在...

古典园林的旅游价值中国古典园林包含哪些艺术价值?
答:中国美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它的艺术奇迹和园艺技术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称赞和模仿。中国园林热已经在西方国家掀起。中国造园艺术追求自然的境界,是审美旨趣的终极和最高目的:虽然是人做的,但是很完美。 5.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有四个主要特点:1.向大自然学习造园艺术中...

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答: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1、布局合理、风韵无限 布局又称位置经营,是按照园林多中心散点透视法则,把景区、景点、景物合理地进行区划,并布置在适宜的地方,在整体上保持变化统一,表现园林的自然美、整体美。江南园林布置简洁明快,幽静典雅,富抒情性。(1)总体布局、统一构图、分区组景 此法适于较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