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古代三公(即相国、太尉、御使大夫)分别是什么职能?各管什么?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干什么

作者&投稿:松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丞相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为文官之长。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行政事务。(在先秦一般称“相”;秦汉称“丞相”或“相国”;隋称“内史”、“纳言”;唐以“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等代行宰相之职;明朝后期,大学士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一般也是由内阁的主官大学士担任。)

太尉 “掌武事”、“主五兵”为武官之长。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军事事务。战时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平时无调兵权。

御史大夫 主管监察百官,“掌副丞相”,又“掌图籍秘书”,(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又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往往比丞相、太尉拥有更大的实权。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皇帝一人之下,居百官之上,合称“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实际数目不止于九),掌管中央政府中不同职能部门,分别受“三公”的领导,并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管理所有事,然后教你记忆其余两个:(遇见太军)遇就是御史大夫管监督,简记见。太尉管理军务,所以叫遇见太军

相国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查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相国应该是丞相吧.太尉好像是武官.御史大夫管监督百官的

秦朝的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是管什么的?~

秦朝没有太尉,汉朝才开始有,
国尉
国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国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秦朝的国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国,秦王嬴政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制置丞相一人,以李斯为之,秦二世诛李斯后,以赵高为相,因其为阉人而称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1、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2、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建立国家监察事务。
3、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扩展资料
1、丞相起源
西汉初,相国及其副手丞相多为开国功臣,位尊职重,敢于直言进谏,例如汉相国韩信在击败齐国以后向刘邦建议设置代理齐王,刘邦最终封汉相国韩信为齐王。又如吕后欲封诸吕为王,王陵即当面表示反对;汉景帝时周亚夫曾反对封王信、废戾太子刘荣等事。
到武帝时,擢用公孙弘为相,开以后布衣登相位的先例。随着君主集权加强,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任,其在位者如薛泽、赵周、庄青翟、石庆、田千秋等人,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
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大司马权势在丞相之上,而大司马多由外戚充任。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如韦玄成、匡衡等,在君主和权贵面前,阿意曲从,以保持其禄位而已。
2、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
3、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丞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御史大夫

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些官员?
答:“三公”具体指哪些官员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个官员。在西汉早期,朝堂上就已经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也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记载。后来,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丞相府中还设有一个殿,这个地方专门用来议论国家大事,皇上...

位列三公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还是司徒、司空、司马...
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周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

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的是三个官员?
答: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就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解释所谓“三公”,是指地位完全相等的三个官职。但是,上述三个官职从来没有完全地相等过,因此,这三个官员不能称为“三公...

“三公九卿”都是什么职务?他们都分管什么?
答:何谓“三公九卿”?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

古代的三公九卿里的三公指的分别具体是什么职位?
答:三公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朝中已经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称其为“三公”。丞相,有时称“相国”是宰相的泛指。,汉承秦制。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最高,历代都为百官之首,是汉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汉代的宰相是可以开衙建府的,有自己独立的...

谁能告诉我古代三公(即相国、太尉、御使大夫)分别是什么职能?各管什么...
答: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

古代三公是什么官职
答:“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官职的合称,其说法各异。不同朝代所指官职也不同。周代己有此词,指太师、太傅、太保。《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初,循秦朝例,后改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都是指什么
答: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最高军政长官。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

秦朝三公是哪三公呢?
答:(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3)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也是副丞相,品秩为两千石,银印青绶。太尉起源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最高官职即为丞相和太尉,分别为辅政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分别叫什么
答: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