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法主义建筑? 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是什么风格?

作者&投稿:文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看看以下衔接,也许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art.cn/ms/hh/hhlp/ozhhlp/200703/20070302190421.html
关于手法主义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博大精深,米开朗基罗的宏大雄伟,拉斐尔的优雅妩媚,提香的自由奔放,凝聚了文艺复兴盛期的伟大特征,也为西方艺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难以应对的挑战。依据历史教科书的说法,这些大师身后的时代即是文艺复兴晚期。所谓晚期就是艺术开始衰微的时期,艺术家们浮浅地模仿前辈大师而没有自己的创见。这个时期大概延续了75年,直到巴洛克时期。这75年间的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给了它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手法主义时期。这个术语,原来带有贬义,讥讽一群佛罗伦萨和罗马的画家,模仿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某些方面而创造了一种矫揉造作的风格。今天,艺术史家不再用这样的眼光看待这个时期的艺术了,他们普遍承认其创造性,认为手法主义艺术其实是对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古典平衡的一种反抗。这种风格首次出现在佛罗伦萨年轻的画家之中。1521年,罗索•菲奥伦蒂诺创作了《将基督放下十字架》,充分表述了这种新的艺术主张。在深重的天空的衬托下,人物形式犹如蛛网式地伸展开来,这种斜条格构式的构图产生惊人的冲击力,在画史上前所未见。画中人物激动不安但却坚硬不动,仿佛他们的躁动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冻雨凝固住了。刺目的色彩,明亮但却不真实的光线,加强了场景那噩梦般的效果。在这幅画中,艺术家旨在呈现一种主观的、甚至是幻想性的“内在视像”。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将古典艺术和自然和谐地结合了起来,那么,手法主义时期的艺术就是要使这种内在的视像凌驾于自然和古人双重权威之上,创造一种令人不安的执拗而富于幻想的风格,以表现人类灵魂深处的焦虑。

这种精神焦虑根植于画家自身。罗索的画友蓬托尔莫,性格古怪、害羞,最终将自己关在家里,与外界隔
绝几个星期,甚至连朋友都不见。他敏感的素描《少女习作》充分地反映了他自己的性格,被画者忧心忡忡地注视着眼前的空无,仿佛朦胧地回忆起某种精神创伤,希望完全从外部世界退缩到某个安全之所。

罗索和蓬托尔莫的风格在本质上是反古典的,代表了手法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阶段,很快为他的另一个侧面所取代。在这个阶段,艺术家不再描绘心灵的骚乱,更注重画面本身的形式变化。它并不公然地对抗古典传统,也较少讲究主观情感,但在本质上仍然偏离了文艺复兴盛期那种自信而稳健的风格。帕米尔贾尼诺的《自画像》代表了这种倾向。从画中可见,这位艺术家的外表和蔼可亲,打扮讲究,画面笼罩着精妙的莱奥纳尔多式朦胧感。人物的变形,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有意的。其实,这变形乃是整幅画的主题。这幅画记录了画家在凸透镜中反射出来的形象。前辈画家曾利用镜子帮助他们观察,如凡•艾克曾通过镜子检验形象,以消除变形,同时他还利用镜像直接反映画中的同一场面,以增加画面的见证真实性。帕米尔贾尼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画透过镜子所见的自画像呢?他意在用镜子取代绘画,他的画其实是画在他特意准备的凸透板上的,以使它看起来就像一面凸透镜。他也许想以此证明,世上并不存在唯一准确的现实,变形其实就跟事务的正常形态一样自然天成。然而,他这种科学的超然态度很快走向了另一极端。帕尔米贾尼诺和拉斐尔、乔尔乔内一样,是短命的画家。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曾记录,在帕尔米贾尼诺生命结束之前,他对炼金术着迷,整天沉醉于其中,竟忘了清理自己,“胡子满面,长发过肩,心不在焉,简直成了一个野人。”与衣装讲究的自画像中的画家判若二人。

帕尔米贾尼诺曾在罗马住过数年,从罗马回到故乡帕尔马不久,创作了他的名画《长脖子圣母》。在罗马,他必定认真研究过拉斐尔的作品,在《长脖子圣母》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拉斐尔般的优美韵味,但他将拉斐尔式生母转化为新的类型。犹如象牙一般光滑的拉长了的四肢,有气无力,象征着一种美的理想,它与自然的距离,如同拜占庭人物与自然一样遥远。人物场景也是随意构筑的,一排巨大的圆柱,毫无目的地占据画面的中景,前面站着一位与圆柱不成比例的先知人物。画家似乎故意要打乱我们的期待,阻止我们用日常经验的标准去衡量画中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理解手法主义的含义了,它主要指一种“人为”的风格。“人为的”是一个中性词,而它的贬义就是“矫揉造作”了。然而,《长脖子圣母》是用明显的“人为”风格表现了一种超凡入圣的完美视像,他那冰冷的妩媚,其感人的力量,不亚于罗索的暴力。

手法主义艺术的精美,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中世纪艺术的图案化传统,布龙齐诺的《托莱多的埃莉诺和他儿子乔凡尼•德•梅迪奇》就是典型的例子。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画中人优美而繁复的服饰图案,而这华贵的衣饰上面的被画者头像,没有表情,宛如一尊优美光滑的瓷像,没有个性,仅仅作为优越的等级社会成员的象征。因此,手法主义艺术特别吻合某些王公贵族的趣味,托斯卡尼的大公极为赞赏这种风格,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也是如此。手法主义很快蔚然成为一种国际风格,一如哥特式艺术。

手法主义风格始于佛罗伦萨,鼎盛于威尼斯。廷托雷托是威尼斯手法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廷托雷托曾在提香画室学画,在那里,他学会了老师的绘画技巧,然而,他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前面说过,佛罗伦萨手法主义有两种趋向,一是反古典的倾向,二是优美雅致的倾向。廷托雷托要把这两种倾向合二为一。同时,依据传说,他立志“要像提香一样绘画,像米开朗基罗一样设计。”他的意思是要把提香的色彩与米开朗基罗的素描结合起来,创造别开生面的新艺术。其实,廷托雷托与提香和米开朗基罗艺术的渊源关系,就如帕尔米贾尼诺和拉斐尔的关系一样奇特。廷托雷托偏爱透视强烈、甚至唐突的构图,他笔下的人物姿态各级,动势激烈,往往有强烈的短缩效果。他在反宗教改革的环境中长大,他超凡脱世、充满炽热的虔诚心,但处事千变万化。他的性格与老师提香截然相反。

廷托雷托的宗教绘画富于情感启示力,站在他的巨作《基督受难》前,我们的灵魂即刻会受到震撼,宛如听见一声惊天霹雷,我们也会与画中人物一样不知所措,踉跄奔走。这幅作品是全景式绘画,从一个墙面伸展到另一个墙面,一直覆盖了护壁板,延展到天顶。前景中的人物比真人的尺寸还要大,其他不计其数的人物动作幅度很大,透视短缩感很强,但这表面混杂不堪的人群,在幻想般的光线的照耀下,形成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统一整体基督孤立地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画面强烈的对角线,无不在基督身上交叉,在画面中心形成了双重三角形,牢牢地牵引住了整个动荡的画面,并突出了主要的形象与情节。

廷托雷托繁复动荡的画面,总是给我们极大的心灵震慑力,以致使我们来不及欣赏他所画的奇妙的人物细节。《最后的晚餐》是他晚期的重要作品,也最为壮观。我们知道,一个世纪以前,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以同一题材创作了一件旷世杰作。廷托雷托的画,彻底否定了莱奥纳尔多的作品所体现的古典价值。基督的形象,虽然依然处于画面中心,但餐桌不再是横穿画面,而是斜放着,在画面形成了极强的透视感,以致坐在中心的基督的形象大幅缩小,我们只能依据他头上的明亮光轮确认这个形象。画家分明是在画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而不是一个宗教题材。画面不但有十二使徒,还充斥着其他人,四处是盛装食物和酒的器皿,还有家养的小动物,场面嘈杂凌乱,充满日常生活的气氛。

然而,画家并非是为了画日常场景而画这些东西,他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气氛创造一种自然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之间的戏剧化对比。画面有世俗的参加者,也有来自天国的出席者,那燃烧的油灯释放的烟雾神奇地变幻成天使乘坐的云彩,向着基督飞翔,而基督正把面饼与酒(代表他的身体与血)分发给使徒们。叛徒犹大坐在桌子的另一端,小得难以令人注意。廷托雷托在这幅画中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表现使徒们听到主告诉他们有人要卖他后所激起的骚动,而是要用视觉形象再现圣餐变体的奇迹:世俗的面饼和酒怎样在弥撒中经祝圣后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

在廷托雷托之后,威尼斯最重要的画家是委罗内塞。这两位画家的风格截然不同。但两者都是公众心目中的明星。委罗内塞的代表作品是《在利未家中的耶稣》,表现的题材与廷托雷托的《最后的晚餐》相同,但表现手法和画面意境完全不同。首先,廷托雷托将画面中的人物卷入了一种躁动混乱的场面,使我们一时看不清画面的细节。它像贝多芬的交响曲,把我们的情绪一下子带入高潮,而委罗内塞恢复了画面的平静,意在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参与画中活动,认清周围的人的一举一动。在他的画中,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东西的迹象。乍一看,这幅画好像是文艺复兴盛期的作品,落后时代半个世纪。仔细观察,这幅画缺少文艺复兴盛期艺术所强调的关于人的理想观念。委罗内塞画了一场华筵,一场可饱眼福的盛宴,丝毫无意表现“人是灵魂的意图”。我们弄不清他原意描绘的是哪个基督生平事迹。这幅画引起了教会的反感,有人状告他在画中加入“小丑和其他粗俗而愚蠢的东西”,有亵渎神圣事物之嫌。在他被召到法庭上受审时,他才给这幅画取了现在的名字。韦罗内塞否认对他的指控,坚持说自己有权描绘直接源于生活的细节,不论这些细节有多么“不恰当”,他都有权这样做。韦罗内塞并不看重绘画的题材,因为,他相信整个可见世界是画家的表现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他只承认一个权威,那就是他的感官,他的眼睛,而其他一切权威都应拒之门外。这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当然会受到韦罗内塞时代的激烈反对,一直要到19世纪,人们才接受了它,印象主义画家们也迫不及待地打出科雷乔式口号,要到户外去画他们的眼睛之所见。在这一方面,科雷乔可以说是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

【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 后现代主义建筑简介与理解】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手法主义
1520年至1600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华章已经落幕,艺术家们被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那样完美的艺术所折服,于是在不安中寻求艺术的出路。他们或者竭力模仿大师的手法却不得其精神,或者在故意打破规则的尝试中变得怪异而艰涩,手法主义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评价他们手法矫饰、肤浅、没有创造力,然而巴洛克风格受到他们的影响,现代派在他们那里找到了开端。手法主义那种不安、激进的主观性精神特质在切利尼这个十分矛盾的人物身上有很好的体现。这位手法主义时期雕塑家的代表人物个性虚荣、冲动、不安分,技术精湛并追求极致华丽,在他身上体现出十六世纪那一群艺术家费尽心思,不断尝试,寻找突破的精神。不论如何,他们在时代交替的夹缝中所创造出的独立艺术风格,在艺术的历史上占据着自己的位置。但一直以来这个群体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参考前人对切利尼和手法主义的研究,分析手法主义前后艺术时期在其身上的体现,在还原真实历史环境的基础上对手法主义作出一个恰如其份的评价。既看到在当时环境下手法主义自身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又看到它作为一种风格独立存在的价值。

名词解释手法主义~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的一种艺术风格。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
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界观。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什么是手法主义建筑?
答: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

名词解释手法主义
答: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的一种艺术风格。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手法主义建筑特点
答: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有什么本质不同
答: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

欧洲建筑的多种风格怎么区别
答:古罗马建筑 罗马风建筑 哥特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手法主义建筑 巴洛克建筑 洛可可建筑 每个建筑风格在百度百科都是有词条搜索的,图文并茂,比较容易理解。为了你方便,每种风格简要介绍一下——古埃及建筑-金字塔、陵墓建筑为主 古西亚建筑-神庙、夯土建筑为主 古希腊建筑-神庙、民居都有,建筑艺术化,...

巴洛克建筑特征是什么?它主要形成的历史时间、国家、地点、代表性建筑是...
答: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

巴洛克风格建筑在什么时候形成?代表作是什么?
答: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

西方建筑发展史是怎么样的?
答:7、手法主义:16世纪晚期的一种建筑风格 8、巴洛克式:17世纪~18世纪 9、洛可可风格:18世纪—20世纪 10、古典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 11、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 12、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流行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 13、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下半夜开始...

「手法主义」在巴洛克建筑中的影响是什么?
答:巴洛克时期的「手法主义」:创新还是误入歧途?在建筑艺术的长河中,巴洛克时期的一股潮流——手法主义,以其独特的理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并非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对古典建筑语言的拆解与重组,如同一位大胆的拼图艺术家,将不同历史时期、风格各异的建筑元素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表达。这种...

西方建筑发展史是怎样的?
答:7、手法主义:16世纪晚期的一种建筑风格8、巴洛克式:17世纪~18世纪9、洛可可风格:18世纪—20世纪10、古典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11、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12、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流行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13、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下半夜开始到20世纪初在建筑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