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张骞出使西域在《史记》中的描述!!! 张骞出使西域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能查阅到吗

作者&投稿:戎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如下: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原文:

大宛这地方是由张骞发现的。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当过郎官。这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

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来匈奴奴隶名叫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

扩展资料

《大宛列传》是记述西域诸国史实的传记。

其中详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八国之事;附记扜罙、于窴、楼兰、姑师、黎轩、身毒、驩潜、大益、苏薤九国之事;偶涉西南夷駹、冉、徙、邛、僰氏、笮、嶲、昆明、滇、越十国之事,而以大宛、乌孙事为主,且以大宛事开篇,以大宛事终篇,故名曰《大宛列传》。

文中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物产风情,着重写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展示了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微妙关系,说明中国与西域诸国有着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存在着政治和人员的往来关系。

在叙事中,含蓄地表达了司马迁对汉武帝连年用兵和好大喜功的讥讽与感叹。但是,汉武帝坚持派张骞打通西域之路,努力控制河西走廊,对于汉朝和中亚诸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强大,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本文记事详略适宜,叙事与议论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宛列传



《史记》中记载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有两部分,一是将张骞附传于《卫将军传》,甚为简略,二是《大宛传》记载张骞、李广利事,较为详细,止于李广利封为海西侯。
《汉书》将张骞、李广利合为一传,补充材料,详其始末,显示汉武帝事外的精神及中西的交流。《史记》《汉书》于传末都论及取材谨慎的原则,不取荒诞不经的传闻;这是史学的基本要求,否则难言“实录”。 
张骞,武帝时两次奉使西域,历经磨难,不畏艰苦,沟通中外,作出贡献,是个传奇式英雄人物。还曾参与征伐匈奴的活动。 

原文及释义如下:
张骞,汉中人也(1),建元中为郎(2)。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3),以其头为饮器(4),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5)。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6),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7)。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1)汉中人:陈寿《益部耆旧传》云。骞汉中成固人。成固,县名,今陕西城固县。(2)建元:汉武帝年号(前140—前135)。(3)月氏(ròuzhī):我国古代西北部的一个民族。(4)饮器:侧耳杯。其形如人面,故匈奴以月氏王头为饮器,取其形似(陈直说)。(5)无与:言无人援助。(6)更:经过。(7)堂邑:汉人之姓。其奴名甘父。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张骞出陇西,时在建元三年(前138)。
  居匈奴西(1),骞因与其属亡乡(向)月氏(2),西走数十日至大宛(3)。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导)(4),抵康居(5)。康居传致大月氏(6)。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7)。既臣大夏而君之(8),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9),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10)。
  (1)居匈奴西:《史记》作“居匈奴中,益宽”。(2)其属:谓同使之官属。(3)大宛(yuān):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苏联中亚卡散赛)。以产汗血马著称。(4)译:译员。导:向导。(5)抵:至也。康居: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在卑阗城。北部为游牧区,南部为农业区。(6)大月氏:古族名。汉文帝时,月氏大部分人从敦煌祁连间西迁至塞种地区(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称大月氏,因遭乌孙攻击,又西迁大夏(今阿姆河上流)。自张骞至其国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休密、双靡、贵霜、顿、都密五部翕侯。约当西汉后期,贵霜翁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贵霜王朝。(7)夫人:《史记》作“太子”。(8)臣大夏:谓以大夏为臣。大夏(Bactria):中亚细亚古国。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二世纪之交强盛,后国土分袭、势衰,被大月氏入据。(9)自以远远汉:《史记》作“自以远汉”。(10)要(yāo)领:长衣提起腰和领,襟袖自然平贴。比喻纲要或事物的关键。要:古“腰”字。
  留岁余,还,并(傍)南山(1),欲从羌中归(2),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3)。拜骞太中大夫(4),堂邑父为奉使君。
  (1)南山:即今新疆南部喀喇昆仑山脉。(2)羌:古族名。活动于今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3)堂邑父:即堂邑氏之奴甘父。亡归汉:时在元朔三年(前126)。 (4)太中大夫:官名。掌论议,属郎中令(光禄勋)。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2),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3)。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4),唯二人得还。
  (1)强力:言坚忍于事(颜师古说)。(2)胡人:《史记》作“故胡人”,是也。(3)给:供也。(4)十三年:自建元三年至元朔三年(前138—126)。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1)。语皆在《西域传》。
  (1)所有:指所生之物。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1),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2)。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3),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4),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5),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6)。诚得而以义属之(7),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8),四道并出:出(9),出莋(10),出徙、邛(11),出僰(12),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氏、莋(13),南方闭巂、昆明(14)。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滇越(15),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16),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1)见邛竹杖、蜀布:《御览》卷一六八引《蜀记》云:“张骞奉始寻河源,得高节竹植于邛山。今缘山皆是,可以为杖。”又说文,蜀细布。(参考陈直《汉书新证》)。(2)贾人:商人。市:交易。身毒:古印度的别译。(3)土著:世代定居于一地。(4)度:计也。(5)宜:犹当。径:直也。宜径:谓从蜀往身毒,当是直道。(6)设:施也。设利朝:谓施利以诱令入朝。(7)以义属之:谓以道义使之臣属。(8)犍为:郡名。治僰道(在今四川宜宾市西南)。间使:求间隙而行的使者。(9)(máng):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松潘等地区。(10)莋: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峨嵋山以南一带。(11)徙: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大全县一带。邛: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峨嵋山西北方一带。(12)僰(bó):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宜宾市西南一带。(13)闭:指汉使被闭塞。氏:古民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四川松潘等地区。(14)傋(xī):古部族名。秦汉时分布于今云南保山一带。昆明:古部族名。分布于今云南下关市一带。(15)滇越:古部族名。分布于今云南腾冲一带。(16)间出物:谓以物往私市。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1),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骛为博望侯(2)。是岁元朔六年也(3)。后二年,骞为卫尉(4),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5)。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春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6),杀数万人,至祁连山(7)。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8),而金城、河西并(傍)南山至盐泽(9),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10),而希矣。后二年(11),汉击走单于于幕(漠)北。
  (1)大将军:卫青。本书有其传。(2)博望:县名。在今河南南阳市东北。(3)元朔六年:即公元前123年。(4)卫尉:官名。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5)李广:本书有其传。(6)骠骑将军:霍去病。本书有其传。(7)祁连山: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祁连山脉中部。(8)混邪王:匈奴之王号。(9)金城:郡名。治允吾(在今甘肃永清县西北)。河西:古地区名。汉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南山:在今甘肃古浪县西南。盐泽:即莆昌海,在今新疆罗布泊地区。(10)候者:侦探。(11)后二年:指元狩四年(前119)。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1)。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2),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领侯抱亡置草中(3),为求食,还,见狼乳之(4),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5),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6),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7)。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食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8),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9),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10),道可便遣之旁国(11)。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12),未能得其决。语在《西域传》。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13)。乌孙发译道(导)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14),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1)乌孙:古族名。最初在祁连、敦煌间,公元前一世纪西迁至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都亦谷城。张骞使乌孙后,汉武帝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乌孙王,后来属西域都护。(2)大月氏:《史记》作“匈奴”。(3)傅父:如傅母。布就:翎侯之别号。翎侯:乌孙大臣之官号。(4)乳之:谓以乳饮之。(5)塞:古族名。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前二世纪因大月氏人西迁而侵入其地,塞族分散,一部分南下征服罽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与入侵的乌孙人混合。(6)健:壮大之意。(7)远:离也。(8)故地:指祁连、敦煌间之地。(9)中郎将:官名。秩比二千石,属光禄勋。(10)持节副使:言为张骞副使而各令持节。(11)道可便遣:言于道中(张骞)得便宜遣其副。(12)谕指:言以天子之意指晓告之。(13)大夏:在“大夏”之下,《史记》有“安息、身毒、于阗、扞罙及诸旁国”。(14)报谢:指乌孙使者随张骞来汉,报谢天子。
  骞还,拜为大行(1)。岁余,骞卒(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3),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4),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5),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1)大行:即大行令,汉武帝大初元年改名大鸿胪。掌接待宾客等事,后渐变为礼仪官。(2)岁余骞卒:《公卿表》云:“元鼎二年“张骞为大行令,兰年卒。”与此相异。张骞墓在今陕西城固县张家村。(3)其人:其国人。(4)凿孔:开辟孔道。即开辟了交通。(5)质:信也。
  初,天子发书易(1),曰“神马当以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2),初置酒泉郡(3),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犛靬、条支、身毒国(4)。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所赍操(5),大放博望侯时(6)。其后益习而衰少焉(7)。汉率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返)(8)。
  (1)书:谓卜筮之书。易:谓占卜陈直说)。(2)筑令居以西:言筑塞西至酒泉(臣瓒说)。令居:县名。在今甘肃永登县西。(3)酒泉郡: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4)奄蔡:西域古族名。一作阖苏。约分布于今咸海至黑海一带。从事游牧。犛靬:汉西域国家之一。一作阖轩。即大秦国。条枝:古西域国名、地名。在安息西界,临西海(指波斯湾)。在今伊拉克境内,(5)赍操:谓资持节及币。操:持也。(6)放(fǎng):依也。(7)益习而衰少:以其串习,故不多发人(颜师古说)。(8)远者八九岁二句:此谓道远则为时长,路近则为时短。
  是时,汉既灭越,蜀所通西南夷皆震,请吏。置牂柯、越巂、益州、沈黎、文山郡(1),欲地接以前通大夏(2)。乃遣使岁十余辈(3),出此初郡(4),皆复闭昆明(5),为所杀,夺币物。于是汉发兵击昆明,斩首数万(6)。后复遣使,竟不得通。语在《西南夷传》。
  (1)置牂柯等郡:参考《西南夷传》。(2)此谓欲地界相接前往大夏。(3)遣使:《史记》“遣使”之下,有“柏始昌、吕越人等”。(4)初郡:初置之郡。后皆叛而并废之。(5)闭昆明:为昆明所闭。(6)汉发兵击昆明,斩首数万:时在元封二年。
  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1),听其言(2),予节,募吏民无问所从来(3),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来还不能无侵盗市物,及使失指(4),天子为其习之,辄覆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复求使(5)。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相效。其使皆私县官赍物(6);欲贱市以私其利(7)。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8),度汉兵远(9),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责怨,至相攻击。楼兰、姑师小国(10),当空道(11),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又时时遮击之。使者争言外国利害,皆有城邑,兵弱易击。于是天子遣从票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以击胡(12),胡皆去。明年(13),击破姑师,虏楼兰王。酒泉列亭鄣(障)至玉门矣(14)。
  (1)乐:《史记》作“乐往”。(2)听其言:谓听其请求而遣使之。(3)无问所从来:谓不论其来自何处及何种身份。(4)失指:乖天子指意。(5)天子为其习之等句:意谓武帝意以诸人皆习西域事,故因其有过失,傅致以重罪,激怒之使复求以自赎(杨树达说)。(6)其使:《史记》作“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言所赍官物,窃据为私有。(7)欲贱市以私其利:谓企图以交易贱价上报而私吞其利。(8)轻重:意谓轻重不实。(9)度:估计。(10)楼兰:古西域国名。王居扞泥城(在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在西域南道上。居民游牧。元凤四年(前77)汉将傅介子杀其王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名为都善。姑师:即车师,古西域国名。约在初元元年(前48)汉分其地为车师前后两部等,后来皆属西域都护。车师前部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县西交河古城遗址)。后部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11)空道:孔道。(12)破奴:赵破奴。时破奴已失侯,因此役更封浞野侯。(13)明年:元封三年(前108)。(14)玉门:王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而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犛靬眩(幻)人献于汉(1),天子大说(悦)。而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2),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1)幻人:魔术师。(2)采:采取。
  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赏赐,厚具饶给之,以览视(示)汉富厚焉(1)。大角氏(抵)(2),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臧(藏)之积,欲以见(现)汉广大(3),倾骇之。及加其眩(幻)者之工,而角抵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而外国使更来更去(4)。大宛以西皆自恃远,尚骄恣,未可屈以礼羁摩而使也(5)。
  (1)览示:言示之令观览。(2)角抵:秦汉时一种技艺表演。类似今之“摔跤”。(3)现:显示。(4)更来更去:递互来去,前后不绝。(5)羁摩而使:谓笼络而指使之。
  汉使往既多,其少从率进孰(熟)于天子(1),言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2),匿不肯示汉使。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3),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宛国饶汉物(4),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有败(5),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6),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7)。宛中贵人怒曰(8):“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破宛矣。”天子以尝使浞野侯攻楼兰(9),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10),乃以李广利为将军,伐宛。
  (1)少从:谓少数之从者。进熟:谓进甘言(吴恂说)。(2)贰师城:在今苏联中亚安集延城之南。(3)甘心:快意。(4)宛国饶汉物:意谓大宛素多汉物,故不贪千金与金马。(5)盐水:指盐泽地区,为沙碛之地。在今罗布泊一带。数有败:言数有死亡。 (6)绝邑:谓无城郭之居。(7)椎金马:椎破金马。(8)宛中贵人:宛国中之贵臣。(9)浞野侯:赵破奴。(10)欲侯宠姬李氏:欲封宠姬李夫人之兄弟。
  骞孙猛,字子游,有俊才,元帝时为光禄大夫(1),使匈奴,给事中(2),为石显所谮(3),自杀。
  (1)为光禄大夫:张骞曾任太中大夫,参见本书《石显传》及《刘向传》。(2)给事中:侍从天子左右。(3)石显:本书《佞幸传》附其传。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蕃)、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张骞,汉中成国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土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见《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时北,汉何以得往使?时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馀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穼、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馀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闲,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闲使,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筰,南方闭巂、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馀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城)〔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於幕北。

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於野。乌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长守於西(城)〔域〕。昆莫收养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数万,习攻战。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匈奴遣奇兵击,不胜,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今单于新困於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齎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

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骞谕使指曰:「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乌孙国分,王老,而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骞不得其要领。昆莫有十馀子,其中子曰大禄,强,善将众,将众别居万馀骑。大禄兄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昆莫哀而许之,卒以岑娶为太子。大禄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诸昆弟,将其众畔,谋攻岑娶及昆莫。昆莫老,常恐大禄杀岑娶,予岑娶万馀骑别居,而昆莫有万馀骑自备,国众分为三,而其大总取羁属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於骞。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穼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骞还到,拜为大行,列於九卿。岁馀,卒。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土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中亚国家,共同进攻匈奴,并非去问金人名号,这是...司马迁对张骞出使西域博览广闻和认真考察的精神,大加赞扬:“大宛之迹,见自张...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出使西域中的小故事~

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当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他的头颅还被制作成了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只好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
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
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出发。一路上困难重重,但他们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11个春秋,匈奴才放松了看管。一个月黑之夜,张骞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匈奴。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他们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迁到妫水流域后,征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时,月氏人还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能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于公元前128年启程回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改道向南。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被扣押一年多。

是的。张骞出使西域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及意义
答: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发出挑战,他就是张骞(公元前195-114年)。 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他个人的愿望,而是当时西汉王朝...

急需张骞的故事在史记中的名字
答:张骞出使西域见《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

张骞的故事300字
答: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

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
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 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复事西南夷"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

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答: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

材料一中“骞凿空”所指是什么历史事件
答: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

有谁可以系统的说一说,在张骞出使西域之
答:之前还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去查了一下《史记》,其中《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是说西域各国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后面也都是说张骞的经历和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完全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描述。 再看更全面的《汉书》,也没用什么记载,《西域传第六十六》有这么一句话,...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答:详见孙修身先生《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出处见附记(三)。回答者: 靠墙待红杏 - 高级经理 六级 3-22 20:17 骞引进石榴的故事 根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及陆机的〈与弟云书〉所记载,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后,约在公元前一二六年所引进,当时称为安石榴或涂林安石。引入石榴话...

有关汉代使者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简介。
答: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要很长的
答: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