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我国是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作者&投稿:花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最早发现了甲骨文的是王懿荣。

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病,遂清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逐一审视,当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

因为,王懿荣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他意识到这种文字肯定有价值。于是,寻根剖底,查明来历,又专门派人到那家药铺中将带有文字的“龙骨”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全数买下来。至此,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扩展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历程:

1、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尚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的符号被确认为的商代文字是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既十分偶然又极富戏剧色彩。

3、在清朝光绪25年秋,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于是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4、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

5、2014年10月1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甲骨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 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我国最早发现了甲骨文的是王懿荣。

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病,遂清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逐一审视,当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

因为,王懿荣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他意识到这种文字肯定有价值。于是,寻根剖底,查明来历,又专门派人到那家药铺中将带有文字的“龙骨”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全数买下来。至此,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王懿荣是第一个较系统研究甲骨文的,也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

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病,遂清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逐一审视,当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

因为,王懿荣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他意识到这种文字肯定有价值。于是,寻根剖底,查明来历,又专门派人到那家药铺中将带有文字的“龙骨”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全数买下来。至此,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我国是谁最早发现的甲骨文?~

补充他们的回答:

首先是那个清朝的叫李成的农民在掘土时发现了甲骨,但是他只把它当作药材卖进城里,称其为“龙骨”,后来因缘巧合之下,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在生病吃药时发现了“龙骨”,凭着一个金石学家的直觉,他发现了“龙骨”的价值,并发现了上面的古文字,从而有了“甲骨文”一说。

可以说是李成让甲骨重见天日,而王懿荣则让甲骨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二人缺一不可。

王懿荣
王懿荣(一八四五——一九○○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人。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翠墨园语》等书。王氏富藏古玺印,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子年)、李佐贤(竹朋)、杨继震(幼云)、潘祖荫(伯寅)、胡义赞(石查)、吴大澄(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铁云)、罗振玉(叔蕴)诸人多有过从。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

一片甲骨惊天

清代末年的北京,已是风雨飘摇。坐落在东城雍和宫对面的国子监里,这所国家皇家大学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八旗子弟们,昏昏噩噩地花天酒地,全不把学业当一回事。

1894年7月16日,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王懿荣受命来到国子监,担任这里的最高长官“祭酒”。

王懿荣祖籍山东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曾受到皇帝的嘉奖,赏戴蓝翎,加员外郎衔。王懿荣一生坎坷艰难,他的妻子为此常感到愁苦凄惨,不幸早逝。王懿荣任祭酒后,曾经写过一首诗。诗中说:

碧桃花下清明节,底事家书惯不来。昨梦乘风破浪去,满山灯火是烟台。

此诗表现了他不恋官位、热爱桑梓之情的真切。1895年初,日本攻占朝鲜之后,又出兵我国东北。后来,日军又在山东荣成登陆直逼威海卫军港的北洋海军。刚任国子监祭酒半年的王懿荣上奏皇帝,请求回山东老家操办团练。迎击日本侵略者。在山东莱阳,友人赠送给王懿荣一把当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用过的宝刀。戚继光也是山东人,他带领的“戚家军”勇猛顽强,成为明代抗倭的主力军。戚继光用过的宝刀薄如纸光如水,上面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的款识。王懿荣得了宝刀之后,曾写过一首《偶感》:

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更犹闻匣剑鸣。

他亲自到第一线调查地形,构筑堡垒,决心把日军赶到东海里。

王懿荣学识渊博,对金石、版本、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酷爱文物,为搜求散失在民间的古物几乎花尽了俸禄。有时手头紧张,他把妻子的嫁妆都拿去典卖了。他在一首自嘲诗中写到:

廿年冷臣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癫癫。

1899年的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就是不见轻。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家人马上就去中药店取。药取回来,家人在伙房用砂锅细细地煎,王懿荣捏着药方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走着走着,他的步子停下来。原来,药方上一味中药吸引住了他的目光:龙骨?怎么还有一味药叫龙骨呢?他想去看个究竟,脚刚一迈出门槛,家人端着煎好的汤药进屋里来了。王懿荣问:“药渣呢?”家人一听这莫名其妙的问话就随口答道:倒了。王懿荣认真地说:下次一定要留下!家人胡胡涂涂地答应下来。

王懿荣的病一阵好一阵坏的,过了几天,他又想起了龙骨的事,便不顾家人的劝阻,要去翻看药渣。自然,他是什么也没有见到,因为龙骨在药房里就已经捣碎了。

终于,王懿荣让家人从药店买回了没有捣碎的龙骨。他翻看再三,摩挲良久。虽然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但他心上却打下了“龙骨”的深深的印象。

话分两头说。王懿荣是皇家大学国子监的祭酒,又是北京城里有名的金石学家,加之他人品好,在京师学界颇有口碑。不少名流学士都愿意与他打交道。谁得了什么宝物,都想请他给鉴定鉴定,每每会学到不少的知识。来到北京的古董商大都知道王懿荣的名气,所以,有事没事的,也来请教一二。前面提到山东潍县的范维卿,偶尔也是王家的座上客。

这天,范维卿从河南安阳搜求了几样宝物,一到京城,就匆匆赶到王懿荣家。王懿荣这时候住在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西头路北的一座大院里。范维卿是王懿荣的山东同乡,一见面就又拉起了家常。问过家乡灾情,又打听了河南近况,范维卿这才掏出来自己带来的宝物。三件青铜小鼎一字排开,王懿荣一眼就辨出了真伪。范维卿不好意思地说:老爷,我可不是故意蒙你的!王懿荣微微一笑道:“你跑古董这么多年啦,也该学点鉴定方面的本领了。来,你看——”王懿荣一边指点,一边让他仔细分辨。王夫人这时走了进来,小声给王懿荣说了点什么。王懿荣面有难色:“有求夫人啦,先从你的嫁妆里给调剂点银两吧!”王懿荣把银两递给范维卿,范维卿执意不收。再三推辞,他总算收下了。

又寒暄了几句,范维卿准备告辞了。他嘴里嗫嚅着说:“王老爷,我这次还带了点东西,不知有用没有?”范维卿一边说着,一边从褡裢里掏出那些白片片。他说:“这东西让您见笑了!老百姓叫它龙骨,我,我想,龙骨,大概就是龙的骨头,既然是龙的骨头,也该是很古很古的了吧!要是没有用,您就扔了吧!”

本来王懿荣因为吃中药就对龙骨有了点印象,这下,他又收到了大大小小的一包龙骨,心里高兴极了。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版!他小心地擦去龟版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左右端详,苦思冥索,他一会儿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一会儿又伏案查阅资料。莫非,莫非这是上古之人留下来的文字?他知道,相传之中,上古之人是十分崇尚鬼神的。闭目凝思,渐渐地,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华夏先民祭神的场景。

荒蛮的山野,身着树皮与粗麻编成的衣服,人们一步一叩地爬上山头。他们认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跟主宰世界的神离得近一点。一个长者威严地立在那儿,他指挥手下的人在垒一个祭台。几个奴隶一般的人笨拙地从山下运来几块稍显平整的石头。三块大石头靠在一起,又把一块更大的平板似的石头“杭育杭育”地放到那三块石头之上。长者走近祭台,使劲地用手推了推,看看祭台稳不稳。长者脸上露出了微笑。众人欢呼起来。长者一挥手,欢笑声停止了。人们纷纷从怀里掏出自己带来的供品。供品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一条羊腿、一块鹿肉、一包秫米或是精心制作的装饰品等。这时候,一只大铜鼎抬上来了,人们纷纷伏地,虔诚地拜叩。大鼎下面,火点着了,袅袅的烟火升腾起来,甚至几十里地以外都可以看见。一群年轻的男女嗷嗷地叫了几声,围着祭台和大鼎跳起舞来。跳舞的人为了让神能知道,就把土制的颜料抹在脸上。为首的一个,还戴上了面具。舞越跳越热烈,人们的情绪达到了顶峰。长者又一挥手,戛然而止,跳舞的人一动不动地停在那儿,仿佛成了雕塑一般。长者示意,一位巫师走到祭台前,口中开始念念有词。上古之时,巫师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大家认为,他可以在人、甚至于国王与上天之间建起一条通道,把天神的意图传达给人们。

今天这场祭祀的目的是为了部落的兴旺。他们希望这里的女人生下更多的孩子,祈祷天神带来许多许多的强壮的生产好手。巫师郑重地拿起一块龟版,从大鼎下燃烧的大火中取出一小块木炭。一个小巫把木炭放到一只铜盘里,跪着送到巫师跟前。巫师用一把青铜钳子夹住红红的木炭,对准龟版之上一个小坑烫去……龟版上冒出了一丝青烟。伏地长跪的人们中,有的偷偷地抬起眼来看看,马上又低下头去。巫师把龟版送给长者观看。长者翻过龟版来,细细地琢磨龟版上裂开的纹路。这可是种族繁衍的大事啊!

长者向巫师点点头,巫师张开双臂,高叫着舞向空中。人们从地上爬起来,也欢呼起来,舞蹈更急更快了。跳着跳着,青年男女跑向山脚的桑林之中,相互追逐,相互戏谑。不一会儿,一对对男女分开了,有的跑到他们约会的老地方,有的又跑到了更远的偏僻处,也有的一去再也不回来了……桑林之间,只留下靡靡之音在空中弥漫。

外面鸡打鸣了,王懿荣才从这上古的一幕中解脱出来。他从迷茫中理出了头绪,这龟版兽骨肯定是三代遗物。他不顾连日的疲劳,拿起放大镜又一头埋进研究之中。突然,他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一点眉目:雨,这不就是“雨”字吗?多么形象的象形字啊!紧跟着,他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天亮了,他高兴地冲出屋门,高声喊道:出来呀,大家快出来!我从骨头片子上找到字啦!他一边喊,一边顺手接过家人端过来的洗脸水,用手巾在地上大大地写下了一个他从骨头片子上读出的“雨”字,兴奋地问:你们说,这是什么字?大家正被他搞得一头雾水时,他又把脸盆里的水哗哗地朝天上撩出去……�,原来这是一个“雨”字呀!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连几天,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中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版!此后,他又从骨头片子上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了初步的印证。到此时,王懿荣的疑惑彻底解开了。王懿荣认定,这一定是早在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很快,王懿荣分辨出来哪些是龟版,哪些是牛的肩胛骨……同时,他从骨头片子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秋高气爽的北京,王懿荣府上高朋满座。这些被王懿荣邀请上门的京师著名的学界名流们,静静地等待着这位令人尊敬的国子监祭酒发布震惊天下的消息。一块块精心整理过的龟版、兽骨在他们手上传来传去,人们屏住呼吸,摩挲着3000多年前的“神”物。一个声音从北京传开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发现啦!

蔡丘的蔡丘:复姓
答:史书最早记载的蔡国,出现在殷商时期。东汉学者王符的《潜夫论笺·志氏姓》说:“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尹、蔡、光、鲁、雍、段、密须氏”。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壬寅卜,蔡其伐归”之句。这里的“蔡”,就是蔡方国,而且蔡方国是属殷商王朝的,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属国。其后的...

四大文明古国与古希腊的比较
答:中国;分封制度、月历、甲骨文、青铜器。古埃及:创造了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并且在哈弗拉金字塔的旁边还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其次,埃及也是象形文字的发源地。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年代最早的一个,著名的苏美尔文化即为其中之一。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学专著。其次空中花园也是...

请问,有谁知道古代天文知识
答: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

解密夏朝最初的首都:夏禹的根据地湘西崇山
答:禹王以后,夏商周时期崇山国是侯爵国。在甲骨文卜辞中,崇候多次出现。商朝甲骨文中多处提及崇候虎伐方等。方为商朝末期西方八国之一。商朝军队去(夷耳)国要路过崇国。根据史书记载,商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史记・殷本纪》曰:“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周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我们中国文化最有代表的就是汉字,汉字最早的是甲骨文。大学教授王老师给我们看了两个甲骨文,两个同学都没有猜中,最后教授说是雨。然后她又写了正直两个字从最开始到现在的变化,最后又跟现在的简体的楷书比较了一下。 有一位称号是汉字叔叔的爷爷,他叫理查德·贝尔斯,他研究了很多汉字,他到四十四岁的时候就要发...

从古至今,人们都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答: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

花都60年来经历了那些变化??
答:花卉的文字记载,最早始干公元前11世纪商朝甲骨文中。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花卉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花卉赋于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中目花文化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殷。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百了插花艺术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花卉应用...

家字的含义
答:顶部的一“丶”代表烟囱,指家里要有烟火,生火做饭的过程是一家人交流合作的过程,所以说“厨房质量决定家庭幸福质量”,如果没有了这个“丶”,这个字成了“冢”,这个家里冷冷清清,没有爱与温暖。家的本质是“关系”。家 家,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jiā,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答: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

成都的由来?
答:无独有偶,“蜀”这个地名(或国名)最先亦是圣山名,后来成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方国的国名,兹论证如下“蜀”最初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对于“蜀”的含义,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据《说文·十三上·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段注:“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