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刻龟甲和兽骨的文字叫作甲骨文字,它最早是由商朝谁发现的? 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

作者&投稿:锺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骨文字典》是记载甲骨文的字典。作者清末刘鹗,字铁云,所著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书的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现龟骨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古甲骨的过程,记述了文字从《铁云藏龟》甲骨文到籀再到隶书的发展过程。

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1903年,刘鹗从所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共六册。原书有罗振玉和吴昌绶的序以及刘鹗的自序。

详细介绍

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定义,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成了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对甲骨学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甲骨文成书

1915年曾在刘家当过家塾先生的绍兴上虞的罗振玉,又从刘氏赠送他的未曾著录过的甲骨中精选了数十板,影印出版,定名为《铁云藏龟之余》。1931年上海蝉隐庐重印吴、刘两序本,后附《铁云藏龟之余》。每片旁附鲍鼎的释文。此书的许多拓片被用白粉描过,字迹失真,且多错描,误释的也多。1939年上海的孔德图书馆获得了会稽吴振平旧藏的一批甲骨龟片,经沈尹默、金祖同、李旦丘考证为刘鹗旧物,虽有一部分为《铁云藏龟》著录,但大多数未经著录。于是选其中93板,略加按语,并释文于后,遂成《铁云藏龟拾零》。1925年刘鹗的同乡叶玉森,在刘鹗身后得其遗藏甲骨1300余板,从中精选了240板,墨拓石印,并附考释文字出版《铁云藏龟拾遗》。 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严一萍在拓本旁又附以摹本,对《铁云藏龟》重新整理、断代分类,1975年出版《铁云藏龟新编》收录甲骨1043片。

其他工具书

罗振玉1914年编《殷虚书契考释》和1916年编《殷虚书契待问编》,王襄1920年《簠室殷契类纂》(天津博物院),商承祚1923年《殷虚文字类编》(决定不移轩自刻本)、1927年出了删校本、 1971年中国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日本高田忠周1925年《古籀篇》(古籀篇刊行会),孙海波1934年《甲骨文编》(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1939年《甲骨地名通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金祥恒1959年《续甲骨文编》(中国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1965年《甲骨文编》、孙海波改订本(中华书局)、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1965年《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1967年《殷墟卜辞综类》(汲古书院)1971出增订本),日本永田英正1968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赤井清美1974年《书体字典》(东京堂)和1976年《书体小字典》(东京堂),日本小林博1977年《古代汉字彚编》(木耳社),高明1980年《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徐中舒1981年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和1989年《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日本小林石寿1985年《展大甲骨文字精华》(木耳社),1987年《拓影展大甲骨文字字典》(木耳社)和1988年《五体篆书字典》(木耳社),加拿大许进雄1981~1988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一~九卷《中国文字》新四~十二期连载),日本高嶋谦一1985年《殷虚文字丙编通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孟世凯1987年《甲骨学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赵诚1988年《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日本师春妙石1988年《古典文字字典》(东方书店),姚孝遂1988年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和1989年《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

广西平果感桑遗址出土

饶宗颐1989~1999年《甲骨文通检》(已出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地名、天文气象、职官人物、田猎与祭祀等五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日本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1993年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东京大学出版会),刘兴隆1993年《新编甲骨文字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日本水上静夫1995年《甲骨金文字典》(雄山阁)、于省吾1996年主编《甲骨文诂林》(中华书局)等!


拼音索引

编辑

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王本兴所著《甲骨文字典》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自此甲骨文与现代汉语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成为甲骨文工具书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文字有传承关系古文字。众多甲骨文学者历尽毕生精力,已辩识出甲骨文近两千个,辩识很难,经辩识后再认知则很容易。每一个小学生利用汉语拼音的索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这些甲骨文字。从而对自己一生的文字修养都有好处。汉字的基础要从甲骨文打起,而这本《甲骨文字典》则是打好汉字基础的有力工具。

要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渊源,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工程。包括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广西平果感桑遗址 [1]  最近出土的石刻文、骨刻文字,还有东巴文、水书等都是重要资料。相信此书必将更加完善更加客观地展现给读者们。

该书在2011年第二十届美术图书评比中获得“金牛杯”金奖。



人类把刻在xx和xx上的文字叫甲骨文_.它是清朝光绪年间xx第一个发现的.甲骨文~

人类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_.它是清朝光绪年间王懿荣第一个发现的.甲骨文

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有经存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古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例如:①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②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主要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
答:1.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瘦金体”的创造者是(宋徽宗)3.钟繇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生活的时代是(三国)4.传世小楷名作《黄庭经》的作者是(王羲之)5.“初唐四家”除了虞世南、禇遂良、薛稷之外,还有一位是(欧阳询)6.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祭侄文稿)...

1899年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发现龟甲兽骨上刻痕是一种比什么书更...
答:是比金文更早的文字,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叫什么
答:甲骨文 [jiǎ gǔ wén]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

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记录文字?
答:我们的祖先最初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商周时代,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刻在石头上,称为钟鼎文、石鼓文。春秋时期,人们开始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简牍。另外,也有用绢帛写字的,但材料十分昂贵。

什么是甲骨文?
答: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主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而今天我们所能认识的最古的汉字当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甲骨文虽说是最古的文字,发现它却还不到100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人知道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挖掘出来的甲骨,不是被毁弃,就是被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直到1899年(...

甲骨文名词解释
答:甲骨文名词解释: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一种有着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字,其字体瘦长,线条粗细不均,转折处多有棱角,刻制工整精细。字形大小不一,章法布局不整齐,...

甲骨文,金文的定义是什么
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

甲骨文是什么意思
答: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

甲骨文所用材料是什么?
答: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就在陶器上刻画符号作为标识和记事。这些现在还不认识的符号,有可能就是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原因 甲骨文刻...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是什么关系?
答: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附图: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