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水仙辞》全文 求宗璞散文赏析呀、、、越全越好

作者&投稿:溥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仙辞

宗璞

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

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一盆水仙。近十年,却疏远了这点情趣。现在猛一见胖胖的茎块中顶出的嫩芽,往事也从密封着的心底涌了出来。水仙可以回来,希望可以回来,往事也可以再现,但死去的人,是不会活转来了。

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等到花叶多了,总要用一根红绸带或红绉纸,也许是一根红线,把它轻轻拢住。那也是澄莱的事。我只管赞叹:“哦,真好看!”现在案头的水仙,也会长大,待到花开时,谁来操心用红带拢住它呢。

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们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她没有惹眼的才华,只是认真,认真到固执的地步。五十年代中,我们在文艺机关工作。有一次,组织文艺界学习中国近代史,请了专家讲演。待到一切就绪,她说:“这个月的报还没有剪完呢,回去剪报罢。”虽然她对近代史并非没有兴趣。当时确有剪报的任务,不过从未见有人使用这资料。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

“我答应过了。”她说。是的,她答应过了。她答应过的事,小至剪报,大至关系到身家性命,她是要做到的,哪怕那允诺在冥暗之中,从来无人知晓。

她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事业,从不曾想要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她生前那点译文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只是认真地、清白地过完了她的一生。她做到了她尽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很少要求回报。她是这样淡泊。人们都赞水仙的淡泊,它的生命所需不过一盆清水。其实在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

现在又有水仙在案头了。我不免回想与她分手的时候。记得是澄莱到干校那年,有人从外地辗转带来两头水仙,养在漏网的白瓷盆里。她走的那天,已经透出嫩芽了。我们都不说话,心知这一去归期难卜。她临走时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换水”,便转身出去。从窗中见她笑着摆摆手。然后大门呀的一声,她走了。

那竟是最后一面!那永诀的笑容留下了,留在我心底。是她,她先走了。世事变迁,旧交散尽,也很少人谈起她这样平常的人。而她自己,从来是不愿占什么位置的,哪怕在别人心中。若知道我写这篇文字,一定认为很不必,还要拉扯水仙,甚至会觉得滑稽罢。但我隔了这许多年,又在自己案头看见了水仙,是不能不写下几行的。

尽管她希望住在遗忘之乡,我知道记住她的不只我一人,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换水、洗石子,用红带拢住那从清水中长起来的叶茎。

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

水仙辞
宗璞
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
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一盆水仙。近十年,却疏远了这点情趣。现在猛一见胖胖的茎块中顶出的嫩芽,往事也从密封着的心底涌了出来。水仙可以回来,希望可以回来,往事也可以再现,但死去的人,是不会活转来了。
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等到花叶多了,总要用一根红绸带或红绉纸,也许是一根红线,把它轻轻拢住。那也是澄莱的事。我只管赞叹:“哦,真好看!”现在案头的水仙,也会长大,待到花开时,谁来操心用红带拢住它呢。
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们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她没有惹眼的才华,只是认真,认真到固执的地步。五十年代中,我们在文艺机关工作。有一次,组织文艺界学习中国近代史,请了专家讲演。待到一切就绪,她说:“这个月的报还没有剪完呢,回去剪报罢。”虽然她对近代史并非没有兴趣。当时确有剪报的任务,不过从未见有人使用这资料。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
“我答应过了。”她说。是的,她答应过了。她答应过的事,小至剪报,大至关系到身家性命,她是要做到的,哪怕那允诺在冥暗之中,从来无人知晓。
她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事业,从不曾想要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她生前那点译文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只是认真地、清白地过完了她的一生。她做到了她尽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很少要求回报。她是这样淡泊。人们都赞水仙的淡泊,它的生命所需不过一盆清水。其实在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
现在又有水仙在案头了。我不免回想与她分手的时候。记得是澄莱到干校那年,有人从外地辗转带来两头水仙,养在漏网的白瓷盆里。她走的那天,已经透出嫩芽了。我们都不说话,心知这一去归期难卜。她临走时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换水”,便转身出去。从窗中见她笑着摆摆手。然后大门呀的一声,她走了。
那竟是最后一面!那永诀的笑容留下了,留在我心底。是她,她先走了。世事变迁,旧交散尽,也很少人谈起她这样平常的人。而她自己,从来是不愿占什么位置的,哪怕在别人心中。若知道我写这篇文字,一定认为很不必,还要拉扯水仙,甚至会觉得滑稽罢。但我隔了这许多年,又在自己案头看见了水仙,是不能不写下几行的。
尽管她希望住在遗忘之乡,我知道记住她的不只我一人,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换水、洗石子,用红带拢住那从清水中长起来的叶茎。
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

水仙辞 宗璞~

宗璞笔下很多植物,丁香,紫藤,木槿,玉簪等,它们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但却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一种坚实的甚至抗争的生命力。宗璞在《水仙辞》中记叙好友莱,被迫投井自尽,是想表达她的纯洁。

  宗璞散文《三幅画》赏析
  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
  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四十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是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时光一晃过了四十年。八十年代初,《钟山》编辑部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我坐在船头上乘风破浪,十分得意,不断为眼前景色欢呼。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迫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五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为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忽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不觉虚欷。谢谢你,汪曾祺!
  澄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五十年代最后一年,澄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澄莱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澄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原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那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开,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不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有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再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存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赏析】
  读宗璞的《三幅画》,初看标题,以为主要是描述与她有关的三幅画的内容,读后才明白,文章主要是写老作家汪曾祺。无论是宗璞,还是汪曾祺,我想,大家都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从两千年秋季开始,宗璞的文章连续两篇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汪曾祺的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又是连续两年被两个地方当作中考阅读文章。可见,俩人的文章在当代散文中都十分看好。
  我们先说宗璞,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所受教育自然非一般人可比,再加上阅历广博,好学善思,所写散文正如文章标题所说,确实是秀雅古朴,又浑然天成,看似信手拈来,却取舍得当;如行云流水,又舒卷有致。既有女性散文的细腻婉曲,丰厚情韵,又不乏深刻思考,独到见地。这些特点,我们在她的《紫藤萝瀑布》、《花的话》、《丁香结》等篇中都曾深刻地体会过。
  再说汪曾祺,正如《三幅画》中所谈到的,他确实是个多面手,诗、文、画俱佳,而且还会乐器、能演出。他给人最深刻的是文章笔力的强健、老到,且不乏幽默感。我们虽然永远无缘与他相见,但从他的、他儿女的、以及他人记述他的文章中,还会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热情豪爽、对生活充满了深深的热爱的人。读他的文章,你似乎觉得他就坐在你的面前,将他所经历的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向你娓娓叙谈。难怪他的晚辈们将他当作同辈份看待,亲昵地称呼他为“老头儿”。
  不过,这样两位作家的友情如此笃厚,我想,大家可能也和我一样,直到读了《三幅画》以后才知道。画是两位作家友情发展乃至趋于深厚的载体。尽管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宗璞就看过汪曾祺演出;尽管又隔了十多年他们在困境中相遇;还有再后来的太湖上的赠诗游戏。但真正成为挚友还是因为这三幅画。第一幅画是偶然得知汪曾祺“擅长丹青”,求索后得之,因为曾有过太湖赠诗的历史,又因为画面简约逗人,因此一个“不行不行,还要还要”,就又有了第二幅。这第二幅被作者认为“是一幅真正赠给同行的画”,“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达到了“物与我浑然一体”的境界。第三幅画是汪曾祺主动寄来的,其画“为纪念陈澄莱而作”,陈澄莱是俩人的朋友,在文革中“不明原由”地死去,因此这幅画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引起了作者“把玩之际,”深怀故友,“不觉虚欷”。如果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第一幅是年长者逗年少者欢乐之作,第二幅为赤诚了解文友性情后才有的佳作,第三幅则表达了作画者和受画者共同对亡友的深切的怀念。宗璞评价汪曾祺有 “真性情”,就是因为他看似幽默不羁的外表下埋藏着对人深深的理解,他理解宗璞的恬淡幽静的性情,他懂得宗璞尽管不愿记起当年那“恐怖的日子”,却在内心深处一直没有忘怀逝去的挚友。就因为如此,宗璞怀着看似感激实则可以称得上感动的心情记述了获得三幅画的全过程。
  当然作者也没有忘记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将挚友的个性爱好准确的表现出来。如在太湖上的赠诗,写在了“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第二幅画上的空白处“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从行文的角度说,做到了上下文相互照应,但是作者却“嘱裱工保留此洞”,又透露出文友之间的理解和深挚情谊。还有开头取画时丢失字据,结尾处取回时字据赫然在目,都既体现了作者为文的功力,又蕴含着对赠画者──挚友──汪曾祺的感念之情。
因此,《三幅画》的叙写故事,结构为文,应该用八个字——秀雅古朴,浑然天成。

宗璞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答:宗璞的文学创作领域广泛,除了小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游记和散文。其中,《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以及《三松堂断忆》等作品,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温馨自然的笔触,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哲理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语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答:宗璞(1927~),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

秉性是从自然来的,为什么善人少恶人多,出自木心文学回忆录哪篇文章_百...
答: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人得以返璞归真。狄安娜复来,复吻少年永睡,使其得永爱。艺术家,天才,就是要飞,然而飞高,狂而死。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重点。 瓦莱里《水仙...

紫藤萝瀑布教案第一课时
答:3.宗璞(1927~)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

宗璞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答:宗璞的文学创作领域广泛,除了小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游记和散文。其中,《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以及《三松堂断忆》等作品,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温馨自然的笔触,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哲理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