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应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 简述我国应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

作者&投稿:寿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尽管外贸进出口呈继续企稳趋势,但出口仍持续滑落,不容乐观:据海关最新统计,4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2.6%,并且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扩大。这说明,稳定外需,还得再加把力。
  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在手订单减少,境外采购商多将长单改短单、大单改小单,第105届广交会出口成交比第104届下降16.9%。
  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口下降35.7%,全国合同外资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各降37.2%和20.6%,显示今后一段时间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出口增长乏力,后劲不足。
  进入二季度,外贸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一是外需萎缩,国际贸易低迷。IMF新近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3%,为二战以来首次衰退;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为二战以来最大跌幅。二是贸易融资条件恶化。全球贸易融资缺口现高达1000亿—3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的进出口商因资金吃紧而被迫压缩业务或破产,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企业贸易风险大幅上升。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拓市场难度增大。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提高关税、禁止或限制进口等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步入高发期。四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削弱了我国出口价格竞争力。一季度,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货币对美元分别贬值9.6%、5.4%、5.3%和2.7%,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58%。
  外需不振直接殃及出口,并逐步传导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商务部研究表明,出口每下降1%,会使消费下降0.68%,国内资本形成下降0.74%,这一作用有2年左右的周期。从海关统计看,今年前4月我国出口下降20.5%,而去年同期出口是增长21.5%。一降一增,反差甚大。
  稳定外需不仅关乎GDP增速,也是出口企业生存、发展之基。外贸直接带动就业8000多万人,其中60%以上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加工贸易是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就业人口达3500万人。我国部分产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如鞋类、箱包、陶瓷制品出口占产值70%—80%,家具、玩具出口均占产值的40%左右。另外,货物贸易结售汇差额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年初以来,我国消费和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但是,投资终将形成产能,假如未来一段时期外需和消费不能协调增长,有可能加剧经济失衡。外需持久不振,将从下游蔓延到中上游,从生产蔓延到投资。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会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和新增就业人口的压力,进而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外贸企业的退税、融资、贸易便利化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渡过难关还应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实招来稳定外需,须臾不能松懈。毕竟,在财税、金融支持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服务贸易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至于应对贸易摩擦,有待我们拿出更强大的合力、更积极的努力

从容应对,

或者说,严肃处理.

简述我国应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

积极的财政政策
1、拉动内需 2、加大投资 3、促进出口
宽松的货币政策
1、降低基本利率 2、央票暂停发行 3、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降低房贷门槛 5、为国家大量的投资项目提供贷款


目前我国最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什么是政府支出,就是如政府出钱购买,象现在的40000亿的刺激内需政策。现在采取积极的,而非紧缩的财政政策。说明现在市场流通性匮乏,需要政府调节,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市场流通性,刺激投资和需求。就目前中国的情况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稳定经济。
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挑战总需求。如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去年末和今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处于高位,国家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频频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就是为了收回流通性,控制通货膨胀。
下半年,通胀得到控制,但是经济下滑风险加大,于是得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以如此简单的理解,政府采取宽松(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就是刺激经济,提高投资和消费,但是同时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而紧缩的政策会抑制通货膨胀,也会抑制经济发展。因此看来经济得稳定,不热也不冷。所以我们的政策得~稳定和谐~。采取两边摆的态度。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在整理经济作业~~~头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决定中国经济政策最重要的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加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国内经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深度与广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在经济学家群体中,更是意见纷呈。

一百个经济学家,有一百一十种经济观点,这是大家公认的。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呢?就得在学界与中央领导的调研中寻求一种平衡了。

就目前来说,国际市场不景气,经济危机全球化,特别是产业结构与分工的调整进入尖锐期,对应国内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动、税收等环境的趋恶化,我个人觉得中央要保持中小企业的活力。这才是最大的维稳。

而保持中小企业的活力,不是靠一个两个直接扶持或减税的政策,靠的是撤并两税,再将两税与工商合并,实行备案制,取消发改委审批权这一类深层的大手术来实现。小痛小痒不解决问题啊,同志们。

当然,上面是说说而矣,应该 采取与实际政策,还是有区别的,最终,还是相信党中央国务院吧。

自求多福。

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
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等。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简述我国目前以减税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答:继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1999年我们仍然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由注重依靠货币政策为主转变为依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且以财政政策为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如此强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作用经济生活,是极其罕见的。本文拟就当前正在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

简述环境保护的经济措施
答: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国家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严厉的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交换所需的工业品和其它商品;帮助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租让制,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

简述财政政策及其应用?
答: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络。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应用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

简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对现有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振兴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变化的要求 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2.简述利率变动的影响及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答:增加银行的借贷额度或减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正常中性货币政策: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使其能够适应当前市场需要并对经济形势进行稳健掌控。特殊货币政策:在特殊经济条件下采取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临时货币政策,例如实行货币干预、直接控制外汇市场、放宽银行监管等。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
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二者都是从 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

请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应用?
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二者都是从 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

简述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及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所带来...
答:措施(1)经济刺激政策:如节能汽车补贴、光伏产业扶持 (2)政策监管:严格控制生产排污、政府责任制 (3)教育宣传:低碳世博、节能亚运、以及各种环境大 影响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