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这6个人的生平? 中国禅宗中,有没有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慧能的故事集?包括一些传奇...

作者&投稿:长孙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初祖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
四、四祖道信大师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传灯法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
五、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传灯法本:最上乘论
六、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传灯法本: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
阿弥陀佛!

我也来答一个.
二祖慧可大师悟道因缘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磨大师就是你的老师。”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磨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二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暗,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十月五日生,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改为达摩多罗,达摩祖师为禅宗始祖,又称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达摩,或仅称菩提。
达摩祖师系天竺香至王之第三个儿子,于我国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渡江北上,到了现今之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后来遇到慧可法师,即付法传衣,后来祖师被恭为佛教第二十八祖也。
佛教禅宗系在印度时代的祖系,少林寺都有存记,其中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者,达摩祖师要说是属第一位。
师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坐而逝,即葬于今熊耳山,起塔于少林寺,又传云:于后魏孝明帝太和二十二年(即后三年)魏宋云奉使西域,遇祖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宋云问祖师欲往何处,祖师曰:往西天去。
根据传法正宗记略谓祖师乃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本名为菩提多罗,后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又传闻于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今熊耳山,于梁武帝时制碑赞泽,唐代太宗谥为圆觉大师。

佛教禅宗里的五祖是弘忍,六祖是慧能。那一祖、二祖、三祖、四祖是谁?~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又传至僧璨、道信、弘忍,终于六祖慧能。

扩展资料:
禅宗只有六祖的原因:
达摩把禅宗从印度传来前,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对达摩说:这个法脉只传六代。也就是说 六祖以后不允许再有人叫禅宗的“ 祖”。
按到般若多罗的授记,六祖的法脉(六祖传了五个得法弟子 按般若多罗授记: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以后也会有成就者(从汝边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也就是指马祖道一。他俗名姓马,因为禅宗一个不给有人叫祖,所以偷偷叫他马祖。

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慧能的故事集,其中包含了六位祖师大德的故事,太庞大了。你不如一个一个地看会更好。达摩祖师的《达摩四论》是最具经典的文章。如要看得轻松易懂一些,推荐收看台湾蔡志忠的漫画动话集《禅说》,非常贴身的禅宗动漫。

为什么禅宗到了六祖就没有七祖了?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达摩把禅宗从印度传来前,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对达摩说:这个法脉只传六代。也就是说 六祖以后不允许再有人叫禅宗的“ 祖”。按到般若多罗的授记,六祖的法脉(六祖传了五个得法弟子 按般若多罗授记: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以后也会有成就者(从汝边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佛教禅宗的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的道场在哪里?他们的...
答:佛教禅宗在北魏时期由印度的菩提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所以后人奉达摩祖师为禅宗初祖,后世留有“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等典故,河南少林寺为其道场,也是中国禅宗祖庭。二祖慧可,留有“立雪断臂”等典故,安徽岳西的二祖寺为其道场。三祖僧璨,道场为安徽潜山的三祖寺,寺内有一“解缚”石,相传有三祖僧璨...

中国古代佛教共有几祖都是谁
答: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每个宗门为了争地位都追认不同的祖师,如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我们熟悉的菩提达摩祖师、慧可大祖禅师、僧璨鉴智禅师 、道信大医禅师、弘忍大满禅师、慧能大鉴禅师,只是其中一个,因为六祖的菩提本无树这个故事和六祖坛经闻名的。

关于达摩祖师和禅宗
答:禅宗另一个源流则是受到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所发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领导者为牛头法融,因此又称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与牛头宗的中观看法,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派-禅宗。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

佛教禅宗的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的道场在哪里?他们的...
答:,拜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汉传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慧可是洛阳人士,他的道场也就放在洛阳了。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也是佛教的第一代祖师,精通大乘佛法,为佛教后来的兴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可谓是功不可没,没有固定道场,但是经常在洛阳和嵩山之地传道,也可以说这两个地方都是他的道场。

中国禅宗一祖达摩。二祖神光,五祖泓忍,六祖慧能。请问三祖、四祖是哪...
答:禅宗一祖达摩。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泓忍,六祖慧能。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五灯会元》卷一称“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这说明佛教史家对僧璨的情况不甚明了。《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

禅宗在慧能祖师这里是第几代相传了?
答:按照禅宗的记载,佛在世时,禅宗初祖是大迦叶(叶,读音she,不读ye),到达摩大师携衣钵东来传法时,已经经历28代,而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初祖,传到六祖惠能大师。照此算来,六祖惠能大师是整个禅宗的三十三代祖师了。纯手工答题,当否请斟酌。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什么意思
答:“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句话出自《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所谓“一花开五叶”,那就是从达摩一直到六祖是一脉相承的禅宗法脉,然后下面开出五个宗派。此乃初祖达摩之授记,后面,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

禅宗衣钵六世的正宗记
答:僧璨被尊为禅宗第三祖。禅宗的最初六代祖师(从达摩至惠能)中,有关僧璨的早期资料最少。查《续高僧传》卷九有《释僧粲传》,但此僧粲乃是一位义学僧人,并不是禅宗三祖僧璨。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故学术界产生一种怀疑,即慧可门下是否有僧璨嗣法的问题。理由是《续高僧传》卷一六《慧可传》中说:“末绪,卒无...

禅宗为什么只到六祖?
答:神会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他说达摩祖师的一领袈裟才是禅宗祖师相传的信物,而当时五祖弘忍把袈裟传给了惠能而不是神秀,所以足以证明六祖就是惠能,而且神秀大师也知此事,所以当时说法的时候从不自称六祖,现在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些呢?当时大云寺崇远对他表示了担忧——普寂禅师是全国知名的人物,你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