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作者&投稿:东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地貌

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贺兰山为中高山,走向呈NE30°,海拔一般在1500~3200m之间,最高峰达3500m以上,成为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的天然屏障。中部为平原,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冲洪积平原和河湖积平原组成,地势开阔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大体以西干渠为界,以东为平原区,地势平坦,坡度为0.2~1.8,地面海拔1106~1130m,沟渠纵横,湖沼星罗棋布。

按地貌成因和形态划分为堆积剥蚀地貌、堆积地貌和风积地貌3种。

1.堆积剥蚀地貌

包括山前洪积斜平原和冲洪积平原两个形态类型,分别由洪积层和冲洪积层组成。

山前洪积斜平原:由洪积物组成,展布于贺兰山东麓,呈带状分布,是由洪积扇群组成的斜平原。宽8~15km,由第四纪洪积物组成,海拔1140~1700m,以5%~10%的坡度自西向东倾斜,冲沟发育。

冲洪积平原:西邻山前洪积斜平原,东与冲湖积Ⅱ级阶地后缘相接,走向SN,呈带状分布,东西宽5~15km,主要由洪积-冲积物组成,地面坡降为1~3,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2.堆积地貌

主要为平原Ⅰ级、Ⅱ级阶地,低平碱滩地,扇前洼地几种地貌形态类型。Ⅰ级阶地,沿黄河两岸分布,为近代河湖相沉积,地势平坦,其东西坡降为0.17~1,台面宽4~12km,阶地前缘高出漫滩0.5~1.0m。阶地后缘湖泊、盐沼洼地较发育。Ⅱ级阶地,由全新世早、中期河湖积层组成,呈SN向延伸,阶地宽10~20km,最宽达26km,其上下游平均比降为0.17,地势低平,湖沼遍布,部分地区盐渍化严重。低平碱滩地,分布在平罗西大滩地区,地势开阔平缓,为低平的盐碱滩。扇前洼地,分布于明水湖农场一带,为闭流洼地,水位浅埋,盐渍化严重;黄河漫滩,沿黄河两岸呈不规则带状分布,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比降为0.16,漫滩高出黄河水位0.1~1.0m,向黄河微倾。

3.风积地貌

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于五堆子—高仁镇、平吉堡南西及镇北堡北东一带,为典型的固定式草丛沙丘。特别是镇北堡北东一带,分布范围小,沙丘呈馒头状,高1~3m,呈单个不连续状,地形较平坦,主要为白刺等荒漠植物。

活动沙丘:分布于五堆子—高仁镇东部、银川林场东南、平吉堡车站两侧、南梁农场东北等地,多呈活动的新月形沙丘和垄岗沙丘。新月形沙丘长轴呈NW走向,迎风坡平缓,为7°~20°,背风坡朝向SE,坡度为30°~40°,高度为2~5m,个别高达10~15m,由风成细粉砂组成,地形波状起伏。

二、构造

银川断陷盆地,东以黄河断裂为界与鄂尔多斯地块相接;西界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带;南界断裂,走向NW,位于牛首山东北麓;北缘为石嘴山南一组隐伏断裂所控制。盆地内断裂发育,基底构造复杂,新生界沉积厚度大。

盆地内主要发育3组断裂构造,NE向和NNE向断裂最为发育,控制盆地的东、西边界;NW向断裂和近EW向断裂控制盆地南、北边界。见图3-3-1和图3-3-2。

1.NNE 向至 NE 向断裂

该组断裂控制盆地边界,有的隐伏于平原内部,是盆地内最发育的一组断裂。断层面向盆地中心陡倾,使盆地呈阶梯状断陷,属拉张正断兼右旋剪切走滑断层。自西向东,大型控制性断裂如下:

(1) 贺兰山东麓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第四纪银川盆地西侧构造边界,北起石嘴山西,南止于头关,长 130km,总体走向 NNE,倾向 SE,倾角 60°以上,为一系列右旋走滑正断层组成的断裂带,断层东侧是山前洪积倾斜平原,西侧是高耸的贺兰山,相对高差 2200 ~ 2400m,断层三角面或洪积扇上断层陡坎十分发育,并且错断明代长城,表明该断层带近代强烈活动。

(2) 芦花台断裂

位于银川市城区西约 20km 处,南起洪沟,北至平罗火车站,延伸长度73km,为一条 NE 向、东倾的正断层,倾角 51° ~78°,最大断距 5965m,中部断距大,向南、北两端变小。古近纪时曾是湖盆的西界,断层西盘,新近系直接覆盖在古生界或更老的地层之上。新近纪末,该断层活动不明显。

(3) 银川断裂

该断裂北起黄渠桥南至永宁,延伸长 85km,为一条走向 NNE 向西倾隐伏的正断层,倾角 45° ~ 77°,最大断距3220m,断距由南向北变小。在古近纪,该断裂控制了沉积盆地的东界,直至现代仍有持续活动,是一个活动断裂。

图3-3-1 银川平原构造纲要图(据吴学华等,2008)

图3-3-2 银川平原地质剖面图(据吴学华等,2008)

(4)黄河断裂

该断层控制银川平原东界,北起石嘴山经陶乐至灵武南,全长130km,走向NNE,断面上陡下缓,倾角49°~66°,倾向NWW,为一正断层,切割古近系和新近系,银川市东断距为2800m,向北断距逐渐减小,贺兰县东北为1500m,陶乐附近为800m,至石嘴山仅300m。第四纪仅部分地段有活动。

2.EW向断裂

该组断裂以控制银川平原南、北界为主,有的隐伏在平原中;不同分布位置,其断裂性质差异很大。

该组断裂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北端。规模最大的是石嘴山以北的正谊关断裂,它横切贺兰山,向东延过黄河到拉僧庙,呈隐伏状态;错断了沿线零星分布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现代活动以挤压兼左旋走滑为主,较之NNE向断裂,它的活动强度较弱。另外,在黄渠桥至石嘴山之间有3条南倾的EW向隐伏断裂,它们直接控制平原基底,使基底在15km范围内向南阶梯状断落5km。

3.NW向断裂

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的南半部,包括控制平原南界的牛首山东北麓断裂带和三关口-金积镇断裂以及隐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断裂。

(1)牛首山东北麓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龙首山-六盘山断裂的组成部分,是中朝准地台和祁连地槽的分界线。断裂带由山边断层和台地前缘断层组成。台地前缘断层为一推测断层。牛首山山前台地前缘为一高10m的陡坎,走向NW310°,台地以古近-新近系为基座,第四系沉积很薄,台地东北侧为黄河冲积平原,第四系厚100m以上。陡坎南段1970年曾发生两次4级地震。

(2)三关口-金积镇断裂

该断裂规模较大,北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青石口,南东延伸至灵武白塔水以南,全长150多千米,总体走向约330°,具压扭左旋性质,在银川平原隐伏于地下。

(3)隐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断裂

银川平原南部隐伏着多条NW向断裂,据人工地震探测,NW向断裂北西延伸到苏峪口附近。

三、地层

银川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中心大体位于平罗—姚伏—银川一线以西及永宁、灵武之间,剖面上呈地堑式的断阶状,为一东缓西陡的地堑型盆地。平罗—姚伏、银川地区、永宁—吴忠一带,第四系厚度超过1600m,向平原边缘沉积厚度迅速减薄。

盆地内第四系沉积物以洪积、冲积和湖积为主,并有湖沼沉积和风积物。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裙十分发育,向东逐渐相变为洪冲积相的细土带。青铜峡峡口附近为黄河冲积扇,由卵砾石组成,向北(下游)渐渐过渡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夹黏性土,黏性土层逐渐增多。

1.下更新统

银川组,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分布在银川平原下部,埋深在190~200m以下,为灰褐色、灰黑色细砂夹灰白、灰褐、棕褐色黏性土、灰褐色卵砾石及砂砾石。自南向北,颜色由红变黑,粒度由粗变细。南部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岩性为卵砾石或砂砾石,呈浑圆状,向北相变为砾石层、含砾中砂、中砂和细砂层,至银川和银北地区则以粉细砂为主,黏性土层数增加,部分地段含腐殖质或泥砾。

2.中更新统

(1)河湖相沉积层

分布在银川平原下部,埋深80~120m,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为灰色、灰黑色及褐灰色细砂夹灰白、棕灰、灰色黏性土,部分细砂中含泥砾。自南向北,粒度逐渐变细,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全部为卵砾石,向北逐渐相变为砂砾石和中粗砂,至银川以南为含砾中细砂,水平层理发育,部分具斜层理,含较多的植物残体和腐殖质和螺壳。顶板埋深80~120m,底板埋深190~200m,厚70~100m。

(2)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下部,埋深130~150m,厚60m左右,以暗灰色、灰黄色细砂、青灰色粉细砂为主,夹黏性土,西侧洪积平原下部细砂中含砾石。自西向东,颜色由黄变黑,为冲积相沉积。

3.上更新统

(1)上更新统下段洪积层

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在近山地带有零星出露,洪积平原中部和前缘埋深60~80m,厚70~90m,为块石、漂砾、砂砾石、砂、黏质砂土、砂质粘土。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细,至洪积平原前缘变为细粒带。

(2)上更新统下段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下部,埋深60~80m,厚50~90m,岩性为灰色细砂夹砂粘土,近山前斜平原为含砾细砂,该层以冲积为主。通过与河湖积平原地层对比,确定该层为上更新统下段。

(3)上更新统上段洪积层

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构成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自扇顶至前缘,颗粒由粗变细,扇顶部分,岩性为块石、漂砾及砂砾石,呈次棱角—半磨圆状,分选差;洪积扇中部,岩性为砂砾石夹含砾砂土;前缘土带,岩性为粘砂土或砂粘土夹层。该层厚60~80m。

(4)上更新统上段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和工作区东部、南部边缘台地之上,暖泉—玉泉营农场一带厚60~80m,为以冲积相灰色、黄褐色细砂为主夹灰褐、黄褐色砂质粘土。洪积平原为含砾细砂。

(5)上更新统冲湖积层

该组为一套中厚层粉砂与薄层砂和粘土互层,砂层中多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常夹粘土质砾石,有5个沉积小旋回和3个大的沉积旋回组合,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冲湖积平原下部,埋深2~30m,厚60~120m,北部厚度大于南部。自黄河青铜峡向北粒度逐渐变细,由卵砾石和砂砾石逐渐相变为砾石层和中细砂层。

4.全新统

(1)洪积层

主要分布在银川市新市区以西、大坝火车站、平原东南部边缘,岩性为砂砾石、碎石、含砾粗砂夹黏性土层,厚度小于5m。

(2)冲洪积层

分布在银川平原东部边缘,岩性为粉细砂、黏性土,夹砂砾石,厚度小于20m。

(3)湖沼沉积层

分布在河湖积平原Ⅰ级和Ⅱ级阶地上,银北多于银南。岩性以粉细砂、黏性土为主,厚度小于3m。在Ⅰ级和Ⅱ级阶地地表除近代湖沼沉积外,大部分地区有灌溉淤泥沉积,岩性主要为粉细砂、粘砂土、砂粘土,厚度一般小于2m。

(4)全新统上段风积层

主要分布在陶乐县东部、银川林场、沙湖南等地,岩性为中细砂和粉细砂,最大厚度为20~30m。

四、盆地发展史

银川盆地为新生代拉张型断陷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导致现今的贺兰山和银川地区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银川地区向贺兰山地区逆冲,抬升最高,并导致局部地层发生倒转。新生代始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沿隆起轴部挤压断裂带出现张裂沉陷,造成大幅差异升降,并逐渐向西扩展。新近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盆地西侧边界已扩展到贺兰山东麓。第四纪,青藏高原隆升,产生NE向挤压,使银川盆地南部边界断裂活跃,导致NE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幅度加大,银川盆地接纳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

早更新世,银川盆地为封闭的内流盆地,古黄河自南部青铜峡汇入盆地,气候温润,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银川中部凹陷区和灵武浅陷带。自南向北,岩石粒度由粗变细,南部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岩性为卵砾石或砂砾石,向北相变为砾石层、含砾中砂、中砂和细砂层,至银川和银北地区岩性则以粉细砂为主。

中更新世初期,黄河切穿石嘴山成为外流河,银川盆地也随之成为外流盆地。黄河古道可能仍沿着两个沉积凹陷发育,河面比较宽广。

晚更新世,黄河流经宁化寨、新市区、暖泉农场、高庙湖一带,暖泉农场以南为晚更新世冲洪积平原,由黄河冲积而成,亦称为黄河Ⅲ级阶地,其上分布有多片沙丘或风蚀地。

全新世,黄河向东流摆动,留下Ⅱ级阶地和河漫滩。近期形成现在河床,并有向东移动的趋势。



什么是地质与地貌?~

所谓地质,是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等。所谓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沙波等。

重庆市域的沉积岩地层发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基底由前震旦系浅变质砂岩、板岩组成,基底以上为未变质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侏罗系地层最为发育,分布最广;以白云岩、石灰岩等碳酸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市域东、南部。Ⅲ级构造单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带、渝东南陷褶带、川中台拱、重庆陷褶带,褶皱方向多为北东方向,次为北西向及南北向。重庆市域的深断裂有华莹山深断裂、七曜山深断裂及城口-房县深断裂,它们控制着大地构造格局及地貌形态。在复杂的构造体系控制下,重庆市地貌形态具有如下特征:
(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起伏大,多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最高处海拔2796.8m;西部地势起伏小,多为海拔300~400m的丘陵。由于地貌发育的阶段差异,在地域内构成从300m到2400m共7级层状地貌,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2)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全市地貌形态类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
(3)地貌分异地区差异明显。重庆市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山区。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在背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五种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
答:三、溯源侵蚀: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四、洪积-冲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

地貌类型有哪些?
答: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八种地貌类型分别是: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1.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主要表现为地表破碎,似千疮百孔。2.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以溶蚀作用为主,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

地质名词有哪些
答:地质名词有:地质学、地貌学、将今论古、地质作用、地质营力、大地水准面、重力异常、软流圈、磁偏角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包括返蔽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
答:二、地貌的形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也称地形。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干旱风沙区地貌、冰川冰缘地貌、湖成地貌、熔岩地貌等;按其基本形态可分为平原、太低、丘陵和山地。按其规模可分为星体地貌、巨地貌、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微地貌。一般认为,地貌是在地球内营力...

自然概况
答: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广阔、气候多异、地貌复杂,土壤形成受地形、生物、气候因素及成土母质等因素影响,地带性差异明显,因此,可将其土壤划分为地带性土壤(显域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隐域性土壤)两大类。地带性土壤有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石炭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分布规律如下: (1)纬...

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答:这些火山主要沿北东向与北西向二组断裂的交叉汇点发育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喷溢的玄武岩浆和喷发形成的玄武质火山碎屑堆积于地表,形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火山锥和火山盾地貌,成为本区火山地貌的一大特点。本区火山地貌和火山堆积物的形成反映出本区继承性新断裂切割深度和活动的强度。 (三)外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外...

地貌的成因
答:一、地貌的形成过程与条件 风景是美的地貌,故研究风景的成因主要是研究地貌的成因,但从研究风景的需要出发,无需全面介绍地貌学,仅需讨论其与风景区景色有关的部分。风景区的地貌是大自然的“雕塑艺术品”,岩石、地层是雕塑的材料,加工的动力和使用的工具则有内营力和外营力。侵蚀作用为外营力,类似于雕刻的过程,可以...

中国有哪些地貌特征
答:由于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分布广泛,经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并发生许多断层、裂隙和节理,在低纬湿热气候条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灰岩裂隙不断地进行溶蚀,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如画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时隐时现的暗河和天生桥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堪称...

地貌景观资源
答:根据地貌形态的不同和形成原因的差异,地貌景观的类型包括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雪山-冰川地质地貌景观和河流-湖泊景观。 (一)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 包括岩类山岳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地貌景观、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和盆地谷地景观。 1.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度,山地面积约占国土的2/3。由于组成山岳的岩石...

地质灾害和地貌灾害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