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油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主张单纯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体系。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教育学333考研中体西用名词解释~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
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中体西用的作用和局限: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1、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内容,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教育制度解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打破了儒学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打开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大门,科举的改革、书院的改革、新学制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才有可能。
3、但它只是简单拼凑中学西学,其根本仍在维护中学,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宗旨的支配下,清末学校仍要在尊孔、读经的笼罩下,无法摆脱封建教育的影响,未涉及中国文化传统和政体的改造。
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又阻碍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过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扩展资料实施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名词解释:中体西用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

中体西用名词解释
答:中体西用的意思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十九世纪晚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抨击洋务派持“中体西用”的态度,认为向西方学习的行为是舍本求末。提出学习西方议会,实行君主立宪,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政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解释如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1.保留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学为体"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中体西用什么意思求具体分析
答:“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用中国的体制——封建制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的缩词,是洋务派思想家与实践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总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把中国...

有两个词不太明白,大家来看看。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

什么是“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
答:“西体中用”一般是指:“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缩写,“中体西用”正好与之意思相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词。“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思想家与实践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总原则。主要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与西方的洋枪利炮和生产技术一类的文化结合在一个体系之中,来改变清王朝的...

高中历史,什么是西学为用?什么是中体西用?什么是西体中用
答:“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用中国的体制——封建制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的缩词,是洋务派思想家与实践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总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把中国...

“中西学体”问题是什么问题?“体”在这里又指什么?
答:这个词叫做“中体西用”。中体西用的观点,最早是在洋务运动时提出来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为中体西用。它最初是由冯桂芬于19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之后,洋务派官僚和理论家们又对这一思想加以解释,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体,在这里是指根本、基础;用,在...

什么是"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
答:它已经流在你的血液里,扎根在骨子里。所以在文化结构上,我们大可以“以中为体”。 而在方法、节奏、旋律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以西为用”。我们看白先勇先生的新版《牡丹亭》,获得很大的成功,在某种程度,简直是在拯救了昆曲。白先勇在此剧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以中为体,以西为用”,...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来的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