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父之言文言文答案

作者&投稿:冯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鲁直之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暴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义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枯:来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场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皙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谷草书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2)跟随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信;异乡孤征(意思相同即可)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2. 以元祐初开头的文言文的答案

元佑初 山谷与末坡

元佑初,山谷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释义

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3. 阅读文言文

小题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小题2:(1)结束(完了,停止) (2)才

小题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小题4:(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 (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 (3)自身的努力

小题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尝”“自”“谓”“ 恨”“及”,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读弄短文内容,根据人物的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划分出三个情节点),以此为据针对问题概括要点。

4. 文言文阅读

小题1: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小题1:结束(完了,停止) 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 连续 但是小题1: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小题1:(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1分) (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1分) (3)自身的努力(1分) (答到意思即可给分)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出需要的信息即可。

5. 以元祐初开头的文言文的答案

释义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

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

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

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

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6. 罗必元文言文答案

【原文】

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卒,年九十一。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译文】

罗必元,字亨父,是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咸宁县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县丞,又掌管司法。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好。罗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真德秀担当要职,罗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罗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谏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罗必元到任后,因赵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淳祐年间,做赣州通判。贾似道总领京湖,克扣剥削极为厉害。罗必元上疏,认为他侵蚀国脉、伤害民命,贾似道(因此)记恨他。改任汀州知州,被御史丁大全调查去职,后又起复在粮料院任职。钱塘县有海鳅为祸,淹没民居,诏令方士治理此害,都人鼓扇成风。罗必元上疏极力制止此事。皇帝召见他说:“见到你的《梅花诗》,即足以了解你的志向了。”度宗即位,罗必元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退休。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罗必元曾经跟随危稹、包逊学习,治学最有渊源,学理非常明白,风度节气很高,至今乡里人仍然尊敬仰慕他。

7. 文言文《山谷学书》{节选自《独醒杂志》}的答案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与 元 祐 已 前 所 书 大 异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2分)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2分)

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

【答案】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结束(完了,停止)(1分) 跟随(1分)

3.所以黄庭坚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1分) 信(1分)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1分)(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1分)(3)自身的努力(1分)

8. 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答案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20.“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标准,法则④效法,仿效。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

(只写序号)。(2分)

2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3处)(3分)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23.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20.④(2分)

21.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分)

22.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安抚贫弱者) (3分,“以”意思要译出)

23.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效法家君。(3分,①问1分;②问2分)《陈元方候袁公》阅读答案



~

穆父之言文言文答案
答: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释义 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

缇萦救父文言文
答:1. 缇萦救父阅读答案 《缇萦救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缇萦①救父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②,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妄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

儿子听从父亲的话用古文怎么说?
答:【文言文】子从父言 (子从父之言)(子尊父之训)(子尊父训)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文言文答案
答:1.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

以父为子文言文答案
答:6. 《以行谏父》文言文题目和答案 《原谷谏父》译文: 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 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

古文求解!
答:1楼的是直译,有些句子搞得不是很通顺.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教诲本来都是应该遵从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观点看法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去征求父母的意见建议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错的,因为未必你遵从了他们的意见就一定会把事情办砸了。媒人的意见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参考...

文言文阅读黄庭坚字鲁直
答:2. 鲁直之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
答: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

汉文帝四年中文言文翻译
答:1. 文言文缇萦救父的开头是:汉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日: “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日:“妾父为吏,齐 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