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常考的文言文阅读

作者&投稿:邵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有哪些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⑧值:当。

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

2.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有哪些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 ③道:遵循; 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3. 小升初最爱考的文言文阅读字词和古诗

教学内容:古诗文阅读 课前小测:

一、古诗词填空。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唐·李白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北宋·王安石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翰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10、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唐·李商隐 1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塞下曲》唐·卢纶 1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

1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1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唐·韩翃

1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4. 中考古文阅读哪些是经常考的,或重要的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2009-03-25 21:31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 1推荐浙江省丽水市2008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郑龙谏勿伤百姓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选自《金楼子》)【注】①赵简子:即赵鞅。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②野人:农夫。

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

④卫:春秋时的卫国。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5分)(1)邹忌修八尺有余(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4)赵简子出畋(5)故缘木愈高者愈惧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人爵愈贵者愈危。

1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4分)20.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4分)答案:17.(1)长,身高 (2)确实 (3)受蒙蔽而不明 (4)打猎 (5)攀援、爬(树)(5分,每字1分)18.(1)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2)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人的爵位(地位)越高就越危险。(6分,每句2分,大意写出即可)19.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4分,大意写出即可)20.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4分,两者不同的进谏方法各2分)盐城市二○○八年【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分)答案:11.(2分)(D)12.(4分)①偏爱 ②实在、确实 ③担任 ④离开13.(4分)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14.(5分)答: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

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2008年襄樊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5. 七年级上册语文常考的文言文阅读

(一)《童趣》一、词语积累(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

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

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三、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

关键:丰富的想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等。

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

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翻译: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二)《〈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



~

学考会考的文言文
答:1. 在初中经常会考的文言文,文言文寓言 急 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16篇) 一、《醉翁亭记》 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小学经常考的文言文阅读
答:——《春日》 4. 中考古文阅读哪些是经常考的,或重要的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2009-03-25 21:31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 1推荐浙江省丽水市2008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小学生易考的文言文
答: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 3. 容易考的小古文,六年级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初中常考课外文言文
答:2.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
答:1.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有哪些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

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
答: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初一哪些文言文经常考
答:1. 初一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常考的,普遍的 我就是初一的 告诉你哦 《驱蚊》 《画蛇添足》《自护其短》《郁离子·步数》《西湖二》《以羊易牛》《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都会考的.多看多读.自己就会翻译了! 驱蚊 一道士自夸法术高强,撇得好驱蚊符。或请得以贴室中, 至夜蚊虫...

7年级常考的文言文
答:1. 七年级上册语文常考的文言文阅读 (一)《童趣》一、词语积累(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昂...

初一经常考的的文言文
答:1. 初一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常考的,普遍的 我就是初一的 告诉你哦 《驱蚊》 《画蛇添足》《自护其短》《郁离子·步数》《西湖二》《以羊易牛》《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都会考的.多看多读.自己就会翻译了! 驱蚊 一道士自夸法术高强,撇得好驱蚊符。或请得以贴室中, 至夜蚊虫...

中考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中考课文文言文考试内容: 1.考查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具体要求:(1)了解一些古诗文的基本常识,为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