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大境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各有什么深刻含义?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植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给你推荐一个课程,课程后部分有讲人生三大境界
范老师《人求上进先读书》讲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NTU5NDIw.html

简单的说:
1、苦苦思索寻找人生目标
2、为这个目标废寝忘食
3、成功了

楼主好棒!很爱学习嘛~~~

人生  境界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要懂得人为什么活着,为何而来。

今天台长想跟大家谈谈境界。曾经有一位听众问台长,什么叫境界?境界为何物?因为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么这个境界到底存在于何方,又从何而来呢?实际上,境界的基础就是一种教育,当一个人受这种教育比较多的时候,他的境界就会高。比如说,我们从小受爸爸他*的教育,父母经常会对我们说,“孩子啊,这个不能动,那件事情不能够去做。”

“你过马路要当心啊。”“害人的事情不要去做。”等等。这些话从小就听进去了,等到你长大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个境界就是让人家看得起你的境界。

为什么很多人拿着别人的东西就吃?放在那儿没人拿的东西就偷?这些让人家看不起,这就是个境界问题。为什么不学佛的人会经常和别人吵架?学佛的人懂的忍让、谦虚,不会随随便便和人家吵架,总会检讨自己不对,说别人是对的,这也是一个境界问题。台长跟大家讲,我们学佛,学的就是一个境界。

为什么他是菩萨,他的行为是菩萨,而你的行为却不是菩萨,因为他的境界比你高。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跟人家斤斤计较呢?因为他的境界不如你高。

台长曾经说过,一个教授跟孩子去买菜,那些卖菜的人对这个教授很凶,态度不好,“买不买啊?”“有钱没钱啊?”“不要挑了?”“要买就快点,不买就走人。”孩子很不懂,心想自己的父亲是个教授,于是问父亲怎么不去和这个卖菜的人论理。教授告诉孩子说,正因为他是卖菜的,我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有修养的人,我不能够和别人斤斤计较。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间常理,也就是说,要学会懂得做人,要有境界。

一个人有理不在声高,有道理的人,说话时声音不一定要响。声音响了,骂人了,也不一定有道理。佛的境界就是从内心、内涵发出来的,你所学过、所走过的一些路程。有些人一辈子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境界很高,为什么?

因为他知书达理,因为他父母给他很多的教育,因为他学过了佛理。学习并不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而是指某一项适合你修为的东西。作为念佛的人,一定要有境界。

台长上次跟大家讲过,学佛的人要懂得运命,而不是受命运的束缚。命运是你无法摆脱的东西。学佛的人就可以运命,把你自己的命运作起来。念经、念佛必须至诚至切。也就是说,学佛的人要有真切心。因为境界就包括有至诚恳切的心。一个有境界的人,他的心才会恳切。犹如一个人想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一种帮法是随随便便,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是为名为利的。

还有一种是至诚恳切。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有真正高尚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至诚恳切,决不要妄想。妄想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

什么叫妄想?妄,就是你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却想得到它。学佛的人,很多人说自己想看见菩萨,想看见一些看不见的东西。这也是修心学佛之人的忌讳之一。大家不要去想见佛,去想得到某种境界。实际上,人不要贪心,该你看得到的,你就看得到;该你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不该自己的,不要去追求;否则,你的心就很难放正。所以学佛,学真正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心若皈依。

心始终要一样,若有若无,若就是始终的意思。皈依,就是始终是一样的。见佛见境界。因为你想见佛,你想见一些境界,但是当你没有见到之后,就会生出妄想心。

台长见过一个小朋友,想学台长也开天眼。他就从网上去追求这些东西,结果灵界的东西就上了他的身 体。灵性和他天天讲话,他痛苦不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所以,学佛的人,如果你想见佛、见境界,皆不知妄生欢喜。所以不要去见境界。因为你见不到,你就妄生欢喜了。欢喜心就白白浪费了。所以,足智者少为足,我们必须以少为满足。

得到的东西越少,越能够满足自己。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啊。如果你什么都明白了,你的烦恼就越来越多。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就烦恼就会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我们得到的少,我们就会知足常乐。俗话说,常吃七分饱。如果每顿饭都吃得很饱,身 体会出问题的。所以,在人间,是以少为足,就不会养成退惰心,就是倒退和懒惰的心。我们不见佛,佛也在。我们不见境界,境界也是存在的。我们不去追求这些东西,心中也就没有亏欠了。如果你去追求这些东西,你就有亏欠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如果不想着去见佛菩萨,心中很坦荡,天天念经念佛,你知道菩萨在。当你想见菩萨,又没有见到的时候,你心里总会觉得缺少点什么。

当你想见到西方极 乐 世 界,你没有见到,你做梦没有梦到莲花,你心中会有失落感。所以,学佛修心,不要想着去见佛、见境界,要少为足,要坚持一心正念,至诚恳切,心若皈依啊。

心若皈依,说的就是你的心如果没有一致,今天想 做这个,明天想 做那个,急急忙忙地想见菩萨,想见境界,念了几遍经,就想着能够梦见菩萨吗?刚刚拜佛,就想梦游天界。你想看到的也许会是魔的境界。当一个人不能看到真正境界的时候,魔一定会出现。举个例子,一个人想用正当的方法赚 钱,因为他真的需要钱。他拼命地用正当方法去赚 钱,但是当他赚不到的时候,就会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发财赚 钱呢?

当他觉得这个是一条路的时候,他的心就被魔压住了。他就会用犯罪的方法去赚 钱。这就是魔的境界。大家要知道,境界不是求来的,是随缘得来的。

我们中 国人经常讲一句话,“功到自然成”。功 力没有到,怎么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呢?怎么能够成就你的佛业呢?即便你真正地得到了佛的境界,你以你的心去妄生欢喜。你今天看见了观世音菩萨,你今天看见了西方极 乐 世 界,你的心会妄生欢喜,因为这种欢喜,也有害于你的修心。妄生欢喜的结果就是受损。受到什么损害呢?我们称之为生欢喜退惰之心。当你看见菩萨了,

你以为菩萨天天在关心着你,在看着你,那个时候,你一开心,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你比人家修得好了,你就妄生欢喜退惰之心,你的学业、你的佛业就会往后退步了,懒惰之心生出后,你就不会受益了。

经常有听众问台长,“台长,你看看我家的佛台菩萨来过了没有?”台长提醒大家,可以看,如果菩萨来过了,要更生欢喜心,然后更生惭愧心啊。我才刚刚念几天经 文,菩萨就开始关心我了,因为我刚刚做了几件好事,菩萨就到我家里来了。我很惭愧啊。我要更好地修心、念经,才对得起菩萨啊。所以当以至诚念佛为是啊。

什么是当以至诚念佛?就是说,不要去想,菩萨来过了,关心我了,那你就退步了,你就懒惰了。这样的话,菩萨下次就不来了。

听众朋友们,我们不要存有见佛、见境界之心。如果你老想着,我今天念经,菩萨会来吗?你就会心存杂念。如果菩萨不来,其他灵界的东西觉得你很想见到佛,他就可以装成佛的样子来看你,然后接受你的供养。这个时候,有魔来了,你都不知道的。你怎么样能够见到真正的佛呢?你怎么样能够见到真正的境界呢?当你用正念念经的时候,如果突然之间有佛像、诸天菩萨出现,你也要心存正念啊,你要存有感恩心。

台长在1月16日的法 会上,看到来了很多罗汉菩萨,当时有听众看见全是光头罗汉菩萨,但他不知道是罗汉菩萨。他看见周围有很多没有头发的菩萨。即便你看见了,也要心存正念,勿生曲浊。所见之相,乃为心所现。就算你看见了菩萨,看见了诸天活 佛,你也不要着相。要知道,所看见的所有的相,是你心中看见的,是浊现的。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也是实非所难,因为你的心干净,所以,你的心才能够映照出自然界中暗物质的形象。

所以我们要更加专一地起心,更加认真地学佛,好好念经,如此这般,别说佛境对我们有利益,连魔障都会对我们有利益。

很多听众会问了,学佛会有利益,为什么魔障也会对我们有利益呢?台长告诉大家,当你克服了魔障,你的道心会更加坚定,你的佛心会更加坚强,你学佛的念头就会更正。魔考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没有考过,就会坏事了。如果魔现形,我就不曲浊,我以我的清净心,不曲浊。虽然魔让我烦心,我不理你,因为我的心很清净,所以魔无所扰,连魔也没有办法来干扰你了。

这样你的心就会更加清净,你的道业就会更加进步。你的心不曲浊,你的心才能够皈依。台长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境界,我们要更好地学习佛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佛菩萨崇高的境界来克制自己的贪嗔痴和功高我慢。

人与生俱来的境界是很低的,比如自私自利,贪图享受,嗔恨心等,我们一定要克服自身的这些毛病,才能够达到佛菩萨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哪三首词说明人生哪三种境界,王国维用来说明的又是什么意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形象比喻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就是对人生奋斗的综述与总括。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还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人生不会处处有绿灯。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形象比喻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就是对人生奋斗的综述与总括。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还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人生不会处处有绿灯。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一境界里渲染的是一种离愁,但所谓的离愁是寻求人生价值所必须负担的一种取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味着需要为理想作出第一个层次的取舍。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界里讲述的是一种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地追求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第三境界可以认为是在万千跌打中的一种悟,所有种种都不增不减的静立在那里,我们只是需要默默体会。
  这里可以类比一首蒋捷的词。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也是讲的人生的三个境界,个人觉得立意更深邃一些。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以及写作的背景
答: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
答: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
答:是: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带有的哲理是什么?
答: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之我观 ——从成就事业的角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古今中外,...

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
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
答: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

王国维的三个境界是什么意思
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其中第一境界语出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
答: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
答: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其说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不如说是词的三种境界,然而更可以说是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有期待,有迷茫,孤独中思考人生的前路,大都是迷茫中充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
答: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