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粱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原文】: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②夕春(chōng):夕阳

【翻译】:
《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袁宏道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时的几个月。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尤其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习怎样开始?哪里终结?说:这几则始于诵经,最终在读礼;其意义就开始了为人,到成为圣人,真积聚力量长期收入,学习到了死后就停止了。所以学习数有结束,如果它们的意义是不可须臾离开的。是的,人的;放弃的,禽兽的。所以写的,政事的准则;诗的人,中的声音的地方停止了;礼的人,法的大分,类似的纲纪的。所以学习到了礼就停止了。这是关于道德的准则。礼的敬文的,快乐的中和的,《诗》、《书》的广泛的,《春秋》的表现,在天地之间的结束了。君子的学问啊,进入耳朵,在自己的内心,分布在四肢,表现在举止。方面阐述,蝡而动,一个可以做法则。小人的学习方法,进入耳朵,从嘴巴;口耳之间,就四寸罢了,为什么足以美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君子的学问啊,因为美本身;小人的学习方法,认为禽犊。所以不用问就告诉说他傲慢,问一个,告诉二对的囋。傲慢、不对,囋、不对;君子如果去了。

是翻译劝学的那一部分吗?

文言文翻译~

找一找
《太史公自序》说:“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就是说本传的传旨是通过记写孟、荀的事迹,肯定他们的“明礼义”、“绝利端”的思想学说,并说明这种思想学说的渊源及影响。作者站在总结诸家思想的高度,综合思想学说和为人两个方面对诸子的事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述。对于孟子,着重强调了他是直接继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也指出他的仁政主张不合时宜。对于荀卿,则突出了他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的功绩,并说明他同样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由于他们的思想学说有着承袭关系,影响巨大,特别是他们都发愤著述,不以自己的学说阿世媚主,慕荣求利,所以作者才将他们并称,并在传序中予以推重,试读“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这固然是对现实的讥刺,但从现实的一派污浊中不正反衬出孟、荀学说及为人的拔出流俗,难能可贵吗?传文中,还以较大篇幅记载了驺衍,驺衍的“五德终始”说本受孟子的影响,曾流行一时,作者肯定其“止乎仁义”的目的,而批评其荒诞怪异的内容,对于他的为人则论以有“阿世俗”之嫌。至于淳于髡等稷下先生,他们的主张虽不同程度地与儒、墨思想相关,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干世主”、慕权贵。其地位和为人远不及孟、荀。文末只用一语点出墨子的主张,以回应上文,因其与儒家并称显学故毋庸多言。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散神聚。叙写十四人,以孟、荀为主,时而三驺,时而稷下,错错落落,似是漫不经心,而实际全由传序统领,正如清徐与乔所说:“叙诸子斜斜整整,离离合合,每回顾《孟子传》。首读《孟子书》数笔,间间散散,空领一篇。谓诸子之阴以利于当世而遇,孟子独不遇,故盛称诸子,却是反形孟子,……盖宾主参互变化出没之妙,至此篇极矣。”二是比照衬托。写传主孟、荀用笔少,而叙诸子则泼墨多,主虚宾实,以实衬虚,更见孟、荀地位之高,人格之贵。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整饬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先从当今说起再往前推至学者们所共同谈论的黄帝时代,然后再大体上依着世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很远很远,直到天地还没出现的时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出中国的名山大川,长谷、禽兽,水土所生的,各种物类中最珍贵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广开去,直到人们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称述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的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它们相配合。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就是这样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在中国之外,像是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际了。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的确泛滥无节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他作了《主运》篇。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岂能是相同的吗!从前周武王用仁义讨伐殷纣王从而称王天下,伯夷宁肯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作战方阵,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邠(Bīn,宾)地的事迹。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吗?拿着方榫头却要放入圆榫眼,哪能放得进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的意思吧?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诸多学士,如淳于髡(kūn,昆)、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自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乱的大事,用来求取国君的信用,这些怎能说得尽呢?
淳于髡,是齐国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学业不专主一家之言。从他劝说君王的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专事察颜观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后来淳于髡见惠王,两人专注交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惠王打算封给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气地推辞不受便离开了。当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淳于髡终身没有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专攻黄帝、老子关于道德的理论学说,对黄老学说的意旨进行阐述发挥。所以他们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论文,环渊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论著。
邹奭,是齐国几位邹子中的一个,他较多地采用邹衍的学说来著述文章。
当时齐王很赏识这些学士,从淳于髡以下的人都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人来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门大屋,以示对他们的尊崇和偏爱。以此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宣扬齐国最能招纳天下的贤才。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当时赵国也有个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论辩,此外还有剧子的著述;魏国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尽地力的主张;楚国曾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传着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详叙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竭力提倡节省费用。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①,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②。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③,常防其原也 ④。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⑤。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⑥!
① 《孟子书》:即《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是孟轲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主要记载孟轲的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②废:放下。③夫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夫子,指孔子。④原:本源,根源。⑤引语出自《论语·里仁》。放,通“仿”,依照、依据。⑥:通“弊”。弊病。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① 。道既通②,游事齐宣王③ ,宣王不能用。适梁④,梁惠王不果所言⑤,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⑥。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⑦。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⑧,以攻伐为贤⑨,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⑿,述仲尼之意⒀,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⒁。
①受业:跟随老师学习。门人:弟子。②道:指孔道。韩愈《进学解》:“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③游事:游说。④适:到。⑤果:信。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迂远,不切实情;阔,远;事情,事实。⑦东面:面向东方。朝齐:朝拜齐国国君。⑧务:致力。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从,同“纵”;衡,通“横”。⑨贤:才能。⑩述:称述,提倡。唐:传说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尧。虞:传说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舜。三代:指夏、商、周。德:指德政。⑾所如者:指孟子所去游说的诸侯国。如,往、到。合:符合。⑿退:返回。序:依次排列。这里是整理的意思。《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汉代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⒀述:记述,阐述。⒁驺:姓。通“邹”。子:战国时对学者、老师的尊称。属:类,辈。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①,因及国政②,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③,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④,施及黎庶矣⑤。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⑥,《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⑦。其语闳大不经⑧,必先验小物⑨,推而大之,至于无垠⑩。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⑾,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⒀,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⒁。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⒂,五德转移⒃,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⒄。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⒆。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⒇,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21),天地之际焉(22)。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23),必止乎仁义节俭(24),君臣上下六亲之施(25),始也滥耳(26)。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27),其后不能行之。
①鼓琴:弹琴。干:求。②及:参与。③有国者:指有封地的诸侯。④《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记叙王政事迹,歌颂周室的统治。整:整饬,约束。⑤施(yì,义):推及。黎庶:百姓。⑥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有些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邹衍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相结合的神秘概念。消息:消失和增长。息,滋生。怪迂:怪异脱离实际。⑦《终始》:即《邹子终始》。据《汉书·艺文志》录,邹衍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不传。⑧闳:宏大。不经:荒诞不合情理。⑨验:验证。⑩无垠:无边无际。€术:通“述”。述说。�大:大体上。梁玉绳《史记志疑》云:“《索隐》以大体解之,非。方氏《补正》曰“大”当作“及”,传写误也。”录以备考。并(bàng,傍):通“傍”。依随。⒀祥:泛指吉凶。,求神赐福去灾。度制:法度,制度。⒁窈冥:深幽,奥妙。原:推究根源。⒂剖判:开辟。⒃五德转移:又称“五德终始”。邹衍的学说。指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来解释王朝兴废的原因。《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邹子》曰:“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转移”的循环顺序进行的,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的某一种势力居统治地位,从而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提供依据。⒄符应:古代迷信,把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称为“符应”。兹:此。⒅儒者:即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孔子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⒆不得为州数: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⒇裨(pí,皮)海:小海。裨:细小。(21)瀛海:大海。(22)际:边际。(23)要:总括。归:归要,要领。(24)止:归结。(25)六亲:历来说法不一。据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正义》释“六亲”引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26)滥:泛而无节,泛滥。(27)惧然:惊异的样子。惧,通“瞿”(jù,据),惊视貌。顾化:内心思谋,用于教化。
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①。如燕,昭王拥彗先驱②,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③,身亲往师之。作《主运》④。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⑥,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⑦!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⑧,伯夷饿不食周粟⑨;卫灵公问陈⑩,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⒀,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⒁,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⒂,作先合⒃,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⒄,倘亦有牛鼎之意乎⒅?
①侧行:侧着身子走。表示谦让。撇席:拂拭席位。撇,拂、轻擦。② 拥彗(huì,慧)先驱:拿着扫帚清扫道路为他作先导。表示尊敬。彗,扫帚。③ 碣石宫:宫名。在燕国都城蓟。④ 《主运》:《索引》按:刘向《别录》云邹子书有《主运篇》。⑤见:被。⑥仲尼菜色陈、蔡:指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挨饿。菜色,饥民的脸色。这里是挨饿的意思。事出《论语·卫灵公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记载尤详。⑦ 困:困窘。指孟子不见用于齐、梁。⑧ 王:称王,统治天下。⑨ 伯夷饿不食周粟:事见《史记·伯夷列传》。周武王讨伐商纣,伯夷表示反对;武王灭商后,伯夷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⑩ 卫灵公问陈:事出《论语·卫灵公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行。”陈,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孟轲称大(tài,太)王去邠(bīn,宾):孟轲称说太王离开邠地。事出《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回答滕文公问“齐人将筑薛”时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与此处所记“梁惠王谋欲攻赵”有异。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大,同“太”。� 阿:迎合。苟合:随便附合。⒀ 持方枘(ruì,锐)欲内圜(yuán,圆)凿:拿着方榫头想要放入圆榫眼。枘,榫头;内,同“纳”,放进;圜,通“圆”,圆形;凿,榫眼。语出《楚辞》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⒁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而统一了天下。负,背;鼎,古代烹煮的器物。事出《孟子·万章上》:“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yāo,夭)汤’有诸?”《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⒂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他)因而称霸诸侯。饭牛,喂牛;用,因;霸,称霸。事出《孟子·万章上》:“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史记·商君列传》:“(百里奚)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yù,玉)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⒃ 作先合:行为先要投合人主的意愿。⒄ 不轨:越出常理,不合常情。⒅ 牛鼎之意:指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以干求人主之意。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①,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②,以干世主③,岂可胜道哉④!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⑤,学无所主。其谏说⑥,慕晏婴之为人也⑦,然而承意观色为务⑧。客有见髡于梁惠王⑨,惠王屏左右⑩,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⒀,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⒁;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⒂: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⒃,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⒄。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⒅。于是送以安车驾驷⒆,束帛加璧⒇,黄金百镒(21)。终身不仕。
①稷下先生:指战国时齐宣王在国都临淄稷门一带设置学宫所招揽的诸多文学游说之士。②治乱之事:指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孟子·腾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③ 世主:国君。④ 胜:尽。⑤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强于记忆。⑥ 谏说:规劝、说服君王。⑦ 慕:效慕,学习。⑧ 务:专力从事的。⑨ 见:推荐。⑩ 屏:使退避。€ 再见之:两次接见他。� 让:责备。⒀ 称:称赞。⒁ 驱逐:指策马奔驰。⒂ 音声:指音乐声色。⒃ 私心:内心、心思。⒄壹:专一。⒅ 谢:辞谢,辞别。⒆ 安车:古代一种可以坐乘的小车。 驾驷:一辆车套着四匹马。⒇束帛:古代帛五匹为一束。(21)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①,因发明序其指意②。故慎到著十二论③,环渊著上下篇④,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⑤。
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⑥,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⑦,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⑧,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①黄老道德之术:指黄老学派的学说。黄老,道家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尊为其祖,故称“黄老”;道德,在道家经典《老子》中,“道”指万物的本源、规律,“德”指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② 发明:阐明发挥。序:陈述。指意:意旨,意图。指,同“旨”。③ 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已失传,现仅存辑录七篇。④ 环渊著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著录蜎渊著《蜎子》十三篇,已失传。⑤ 颇:大多。纪文:著文。⑥自如:这里是“从”、“由”的意思。梁玉绳《史记志疑》引滹南《辨惑》曰:“‘自如’二字连用不得”。⑦ 开第:建造住宅。第,大住宅。 康庄之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⑧ 览:通“揽”。招揽。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②;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③,雕龙奭④,炙毂过髡⑤。”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⑥。齐尚修列大夫之缺⑦,而荀卿三为祭酒焉⑧。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⑨。春申君死而荀卿废⑩,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⒀,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⒁,信祥,鄙儒小拘⒂,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⒃,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⒄,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⒅,剧子之言⒆;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⒇;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21),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22),或曰在其后。
①始:才。② 奭:指驺奭。 文具:文章写得完备。③ 谈天衍:高谈阔论的是驺衍。《集解》刘向《别录》曰:“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④ 雕龙奭:精心雕饰的是驺奭。《集解》刘向《别录》曰:“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⑤ 炙毂过髡:智多善辩,滔滔不绝的是淳于髡。炙毂过,炙烤盛放润车油的器物。油虽尽,仍有余流。用以比喻智慧不尽,议论不绝。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孔,可插轴;过,通“锅”,盛车油的器物。⑥ 老师:年老资深的学者。 ⑦修:通“修”。整备,补充。 ⑧祭酒:古代飨宴酬酒祭神要由一位尊长者举酒祭地,因而把位尊或年长者称为祭酒。 ⑨ 春申君:即黄歇。⑩ 废:罢官。€ 家:安家。� 嫉:憎恨。浊世:乱世。⒀属:连续不断。⒁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遂,通,达;营,通“荧”,迷惑;巫祝,古代从事鬼神迷信活动的人。⒂ 鄙儒:见识浅陋的儒生。小拘:拘泥于小节。⒃ 猾稽:狡猾多辩。⒄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于是推究儒、墨、道三家从事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推,推究;墨,指墨家,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反对礼乐繁缛;道德,道家的重要经典《老子》中所使用的一对范畴,这里指道家。⒅ 坚白同异之辩:指战国时公孙龙学派的“离坚白”和惠施学派的“合同异”的名实论辩。公孙龙认为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是脱离了石头而互相分离、各个独立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则认为万物的同和异是相对的,而相同和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合同异”抽象地统一起来,从而忽视了事物个体的差别性。二者各夸大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因而都流为诡辩。⒆ 剧子之言:《汉书·艺文志》著录《处子》九篇,已失传。梁玉绳《史记志疑》:“疑‘剧’字传写之讹”。⒇ 尽地力之教:指李悝提倡耕作,鼓励开荒,以尽地力的经济改革主张。(21)善守御:善于守卫和防御战术。(22)并:同。

文言文对译
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

文言文《苏武牧羊》翻译
答:文言文《苏武牧羊》的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

课标卷文言文译出大意
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

解释文言文四大方法
答:1.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

晋文公论赏文言文翻译
答:10.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

文言文翻方法
答: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2. 文言文翻译技巧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

拒马河文言文翻议
答:7. 唐村老人言文言文翻议 唐村老人文言文翻译: 儋耳进士黎子云说:“城北十五里左右有个地方叫唐村,村中有个老人叫允从,七十多岁。 问子云:“宰相为何要用青苗法来为难我们,这样做对官府有利吗?” 子云回答道:“官府担心民间贫富不均,富人逐利而更加富有,贫者双倍偿还而更加贫困,以至于卖田卖子女都无法偿还,...

文言文翻译
答:"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

阳贷欲见孔子文言文翻译
答:英文翻译如下: Yang Huo wanted to visit Kong Zi, but Kong Zi didn't want to see him. So he gave Kong Zi a baked ham. 参考文献: ,翻译为个人见解~。 4. 阳货见孔子的原文与翻译 阳货欲见孔子百,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