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是怎样的? 曾侯乙编钟名字是怎么来的?

作者&投稿:赞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的一个诸侯,姓乙,因此被后世称为曾侯乙,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曾侯乙能被后世晓知并引起考古学者不断考证其身份的原因是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被发现,以及在墓中沉埋了两千四百余年的大型国宝编钟的面世,震惊了世人,倾倒了世界。

因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因此也将这些编钟叫做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的编钟、编磬及其它乐器,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庞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配制。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贵,保存之完好”,是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战国墓仅有的一座,不仅规模大,而且保存完整。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一万五千四百零四件,更有许多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其中有八件定为国宝。

曾侯乙墓共分四室,与乐队有关的是中间最大一室和东边次大一室;中间一室摹拟“殿庭”,东边一室则是“寝宫”。“寝宫”放墓主棺椁(guǒ)一具及殉葬女子棺木八具,并有为其他乐器调音用的“均”(今人也称“均钟”)一件,十弦弹奏乐器一件,二十五弦瑟五件,竽二件,加上一件悬鼓。这些显然是在“寝宫”演奏《房中乐》用的轻型乐队,是所谓“竽瑟之乐”,由竽和瑟为主组合成的比较清雅的音响。

曾候乙编钟“殿庭”陈设模仿现实中的宴飨场面。南侧靠边是一些礼器、饮食器,其前是一排三层编钟(曾侯乙编钟)。钟架东头安置一大型“建鼓”,面径90厘米。鼓架座上垂直竖一根长杆,鼓框从中间对穿过杆,使鼓面朝人(这样安置的鼓叫“建鼓”,一般比较大)。钟架西端拐向北形成直角,依然是三层编钟,占满西侧三层。“殿庭”的北侧是一排双层共三十二枚编磬。建鼓、编钟和编磬架组成一长方形的三条边(其中一条长边)。“殿庭”内另有二支竽,三支箫(十三管异径排箫),二支篪(chí)闭管,横吹,吹孔开口向上,但五个指孔开口不向上而向前枣相对于演奏者。这样开孔演奏,说明这种乐器与埙的关系更为密切),七张二十五弦瑟,有柄小鼓一件。

这些乐器在实际演奏时应排列于“殿庭”东侧,组成一个四边俱全的长方形乐队,这就是西周礼乐制度规定只有天子能用的“宫悬”。从队伍的排列来看,分开了高低音并突出了当中主奏旋律。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的效果。

曾侯乙编钟(战国),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全套钟架由二百四十五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整套编钟共六十五枚,由青铜铸造。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编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二十八个、阶名六十六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两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有五个八度,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编钟的出现,让人不由得对两千年前中国古代音律发达的程度充满了遐想,这么精美的乐器,这么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它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业的成就。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曾侯乙编钟是什么样的?~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个,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拨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因下排甬钟上铭刻“曾侯乙”得名?
凡有机会耳闻目睹过的人,无不为此千古绝响惊叹叫绝,赞誉它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世界音乐史之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样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定?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让人赞叹不已?楚音韶乐形制精确,方能保证音律精准,这在今天也不易办到?合理的金属成分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创造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
曾侯乙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笋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磐铭文?磐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珍贵的音乐理论论著”?“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64件编钟(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钟除外),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
实践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此前有些专家认为是秦汉时代,更不是来自古希腊传入的舶来品),我国音乐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7声音阶?5个8度音?12个半音以及旋宫转调的表现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论与实践?因而,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人们对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个,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拨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因下排甬钟上铭刻“曾侯乙”得名。

曾侯乙编钟简介
答:曾侯乙编钟是中国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年),周王族姬姓曾国的大型青铜古乐器,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1978年春夏,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编钟64件,其中甬钟45件,钮钟19件;另有楚惠王赠给曾侯乙的镈一件。用青铜铸造而成,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钟架铜木结构,满饰...

曾侯乙编钟是什么样的?
答: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样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定?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

曾侯乙编钟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答: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样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定。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

曾侯乙“编钟”是怎样的?
答:曾侯乙编钟(战国),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全套钟架由二百四十五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整套编钟共六十五枚,由青铜铸造。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编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

曾侯乙墓的编钟有什么特点?
答:曾侯乙编钟数量多、规模大,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编钟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00克;最大的一件重203.6千克。它们的总重量在2500千克以上,其重量和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编钟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

简述曾侯乙墓出土编钟
答: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

曾侯乙编钟的构造是怎样的?
答: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昀初只有三五枚,至周朝增到9枚至13枚,战国时发展成61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而曾侯乙编钟共65枚,其中一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曾侯乙为表示对楚王的敬重而放在显要位置上。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

曾侯乙墓的编钟有什么特点?
答:钟上还刻有错金铭文,除了“曾侯乙作持用终”外,其余的都是与音乐相关的。在编钟的鼓中部和左侧标注了不同的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音名。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在65件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编钟中,有一件独具特色、自成...

专家推测曾侯乙编钟是怎样演奏的?
答:据研究、推想,曾侯乙编钟演奏时应由3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3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战国编钟
答: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商》。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编钟曲目有:01 竹枝词(编种与编磬)02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