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三国志·鲁肃传》之吴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羽无以答。"部分的全部译文。 鲁肃的文学常识

作者&投稿:訾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恐怕发生变故,劝鲁肃不要去。鲁肃说:“事到如今,最好的办法是开导、劝说。刘备忘恩负义,是非还没有最后的结论,关羽又如何敢再打算谋害我的性命!”于是,鲁肃到了关羽的营地,关羽说:“赤壁之战时,左将军(刘备)亲身作战,睡觉的时候都不脱鞋,竭尽全力打败了魏军,难道能白白辛苦,不拥有一块土地?而您这次要来收回土地吗!”鲁肃说:“不对!开始在长阪与刘备会面时,他的部众微寡,连1000人都不到,智竭计穷,士气低落,势力衰颓,打算远逃,那时想不到会有今天。我们主公可怜刘备无处容身,不吝惜荆州的土地和人才,使刘备有了落脚之地,帮助他解决了困难。而刘备却自私自利,虚情假意,辜负恩德,损坏我们的友好关系。现在他已得到了西川,又想要兼并荆州土地,这样的事连普通人都不忍心做,何况领导一邦的领袖人物!我听说因为贪利而放弃了道义,是为祸之始。我们属当救济天下之重任,却不能明白道理,做出正确的决断,以道义辅助时局。而你们恃强凌弱,想要力争荆州之地,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呢”关羽听罢,无言以对。

谁有陈寿的《说孙权赤壁拒曹》的翻译啊~

  鲁肃和关羽相拒於益阳,出於大局,他并没有和关羽部队演变成军事冲突。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各自将兵马驻扎於离会场百步以外的地方,两人只是佩带单刀前往会晤。这场被后世称为『单刀会』的鲁、关会晤一点儿也不轻松,甚至散发著浓浓的火药味。

  我们结合《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裴松之注引韦曜的《吴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来记述此事。

  首先,会晤的地点。有三种可能:其一为关羽营中,其二为鲁肃营中,其三为两军军营以外。韦曜《吴书》云:

  『(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鲁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开譬,开导劝说之意——翔锋注),刘备负国,是非未决,关羽亦何敢重欲於命!」乃趋就羽。』

  司马光几乎原文录取韦氏语句。陈寿则没有交代。按以上引文分析,会晤地点必定不会是鲁肃营中了;由『往』、『趋就』三字显示:会晤地点正是在关羽营中。《资治通鉴》没有『趋就』字眼,却有『往』字,言下之意就是司马光同样是认为会晤地点不在鲁肃营中的。

  其次,会晤时交谈的内容。

  关羽首先提出:『乌林之役(按:即赤壁之战也),左将军(即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指铠甲),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也?』意思很明显:赤壁之战中,我们也出了很大的力气,说什麼也得有些回报吧?

  鲁肃说:『不然。始与豫州观(《资治通鉴》作『觐』)於长?,豫州之众不当一校(古代营垒的称呼,即军队的一部分),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闵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由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韦曜《吴书》,上引关羽之言同)

  鲁肃的意思是:当初刘备是败军逃窜,指望到苍梧避祸,根本没有想过会得到荆州地盘。孙权可怜刘备无处安身,毫不吝惜地将土地和人民划给刘备治理,帮助他解决了困难。但是刘备却自私自利,虚情假意,辜负孙权的大恩大德,损坏同盟的友好关系。现在他已经占据了益州,有了安身之所,又萌生贪念,想著吞并荆州为己有。这样的事,就连普通人也不忍心做出来,何况统治一方的领袖人物呢?又说关羽既为荆州重镇的大员,也不明白事理,企图争夺荆州,并指出他的举动是师出无名,难以成事。

  关羽无言以对。鲁肃又说:『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甲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话音刚落,关羽身边坐著的一个人高声说了句:『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这句话很有挑衅性,可惜,史书没有留下鲁肃的辩驳之言,只是说:

  『(鲁)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其后,『(关)羽操刀起谓:「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这是用眼示意高声说话的人离开,而不是用眼示意鲁肃离开。『单刀会』一事,《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只字不提,当是为尊者讳。陈氏、韦氏之《吴书》及《资治通鉴》等书皆言之凿凿,非虚也。

  再次,会晤的结果。

  会晤结果是:长沙、桂阳、江夏三郡湘水以东的地区属孙权,以西,属刘备;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湘水以西地区属刘备,以东,属孙权。这个以湘水为界划分土地的和平协定几乎就是将荆州长江以南的六郡平分了。

  当然,促成刘备签订这份协定的原因还有当时曹操即将进攻汉中地区,刘备担心两线作战会丢失益州,於是作出了让步。就在平分荆州一个多月后,曹操征伐汉中的张鲁,孙权则回军攻击合肥。同年(215年)十一月,张鲁投降曹操。

  荆州问题暂时搁置下来了,却没有最终完满地解决,它一直成为孙刘两家敏感的政治问题。鲁肃在镇守荆州吴地期间,努力维系著孙刘联盟,关羽暂时也没有作出过激的边境摩擦。孙刘联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於:曹操的攻击力仍然很强。孙权在合肥城的逍遥津一战中几乎被曹军将领张辽擒杀,孙氏的『国策』仍然『和为贵』——当然,是与刘备的蜀汉政权『和为贵』。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即荆州问题初步解决的两年多后,鲁肃病死,年四十六。孙权亲自为他操办丧事,又亲临鲁肃安葬的现场——这是除了周瑜、吕蒙以外,孙权最为痛惜的江东军事大员。在蜀国的诸葛亮也为鲁肃之死发表他的哀思。大力维系孙刘联盟的鲁肃死后,东吴会否改变他的『国策』呢?诸葛亮在发布对鲁肃的哀思时,必然有所思量。

  对於鲁肃的评价,陈寿以『奇才』称之,并援引孙权的议论评价鲁肃。可惜,孙权为了表彰吕蒙的夺荆州的功劳,对鲁肃的评价不高,仅仅肯定了他赤壁之战中联刘抗曹的功劳,说他的计策比张仪、苏秦更为高明;鲁肃曾上书说关羽不值得顾忌,孙权在多年后认为不能克服关羽,是『(鲁)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而韦曜的《吴书》则对鲁肃的个性、治军和见识作了详细的评价,现录於下:

  『(鲁)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收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鲁)肃为之冠。』

  229年,在步向皇帝宝座,登基称帝的台阶上,孙权回头对身后的官僚说:『当年鲁子敬曾经有这麼一个预言,可谓明达时势,高瞻远瞩啊!』

  鲁肃,这个以缔结孙刘联盟抗击曹操势力的东吴军事大员,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

  三、附记

  这是翔锋努力打破自己以往史学文章之桎梏的尝试习作,人物传记分为三大部分:史料,正传,附记。史料,尽可能收集多种史料,择善而从之,而不是仅据一家之说。正传,主要是自己的发凡、思辨之论述,其间渗透古人、今人的研究成果,绝非古文之翻译版。附记,类似於《通鉴考异》者,考异方法主要是归谬法,考古成果亦多所留意。梁启超、王国维等人之提倡也。写作的趣闻轶事亦入附记。

  1、鲁肃籍贯:临淮郡,西汉武帝时建置,东汉明帝更为下邳国。《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言临淮郡,乃旧称也。

  2、韦曜《吴书》言鲁肃率宗族男女三百余口渡江往见孙策,陈寿言周瑜东渡,鲁肃同行,留家曲阿,并没有说鲁肃往见孙策。再从其后周瑜向孙权引荐鲁肃来看,鲁肃当是未曾见孙策。缪钺指出韦曜此则记载有误,从之,仅取其率众渡江之记录。

  3、刘晔(子扬)劝鲁肃投奔巢湖郑宝一事,司马光《资治通鉴》不载,其《通鉴考异》曰:『按刘晔杀郑宝,以其众与刘勋,勋为孙策所灭,宝安得及权时也?』梁章钜曰:『子扬即刘晔之字。据晔传,晔为郑宝驱逼,欲赴江表,晔谋杀之,是晔本非郑宝党羽,岂有劝鲁肃从宝之事,宜为温公所不取也。』(见卢弼《三国志集解》)按,温公,即司马光也。故,本传不载其事。

  4、孙刘联军共拒曹军,鲁肃及诸葛亮谁为首谋者一事,裴松之指出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既在《鲁肃传》言为肃之本谋,又在《诸葛亮传》中说为诸葛亮说服孙权乃成其事,是相互抵触之记述。本文分析后认定鲁肃为首谋者。

  5、王沈之《魏书》及司马彪之《九州春秋》俱言鲁肃激说孙权降曹,险为孙权所戮,孙盛非其事,认为韦曜之《吴书》及虞溥之《江表传》所述为是。理由:刘表之死,鲁肃即请行荆州联合刘备共拒曹军,其态度相当明确,孙权心知矣,根本没有激说的必要。从之,不取沈、彪之论。

  6、周瑜临终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其职之疏笺,陈寿及虞溥俱有记载,裴松之认为《江表传》之疏笺『意旨虽同,其辞乖异』。从之,取陈寿之载。

  7、古地名的今址,采用《中国地图集》(2000年版)、《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1996年版)及《中国历史大辞典》(2001年),择最新资料而从之。如:赤壁之所在,旧本言在蒲圻市境内,蒲圻市今已改为赤壁市。

  8、第一次采用繁体字排版,目的是为了向历史核心期刊看齐,本文费时三周。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今定远东南乡人。东汉建宁五年(172 年)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舒人周瑜为居巢(今巢县)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3000 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领部属百余人随周瑜到江南投奔孙权。孙权甚喜,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20 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惧曹军势力,是降是和,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鲁肃私下劝孙权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谋得一官半职,你若投降可就没有安身之地了。”孙权醒悟,决心抗曹。接着鲁肃与周瑜又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4000 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又被授为横江将军。 鲁肃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年仅46 岁。
  史籍记载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松之注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①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①《吴书》曰: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①   ①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於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①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近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②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③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①《魏书》及《九州春秋》曰:曹公征荆州,孙权大惧,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邺;不然,将危。”权大怒,欲斩肃,肃因曰:“今事已急,即有他图,何不遣兵助刘备,而欲斩我乎?”权然之,乃遣周瑜助备。   孙盛曰:《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②《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③《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近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①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②权称尊号,临坛,愿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肃遣腹子淑既壮,濡须督张承谓终当到至。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所在严整,有方干。凤皇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   ①《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②《吴书》曰: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死后,孙权评价他有二长一短:“子敬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 (《三国志·鲁肃传》)。孙权肯定了鲁肃的榻上策和赤壁战前的主战意见,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借荆州问题进行了翻案。   其实,孙权的指责是不公正的。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的局势中,唯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也是孙权、周瑜、吕蒙、陆逊不如鲁肃的地方。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而吴、蜀也最终被各个击破,随之灭亡。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战略家。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他认为,无论是东吴孙权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摆在两家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联合抗曹;二是各自为战;三是不战而降,归附曹操。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并为之竭尽全力。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贝,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书》说,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严整,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现在看来,这评价颇为得体公允。总之,鲁肃是一个又伟大又可怜的人。
  历史评价鲁肃
  陈寿:①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②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陈评   孙权:①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②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③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三国志》 [1]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周瑜:①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②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三国志》 孙元晏:斫案兴言断众疑,鼎分从此定雄雌。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吴?鲁肃》 周昙: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公瑾窘饥求子敬,一言才起数船归。——《三国门?鲁肃》 王夫之:身任天下之重,舍敦信而趋事会,君子之所贱,抑英雄之所耻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欲合孙氏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鲁肃也;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荆资先主,被仲谋之责而不辞;诸葛欲谏先主之东伐,难于尽谏,而叹法正之死。盖吴则周瑜、吕蒙乱子敬之谋,蜀则关羽、张飞破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终守西吊刘表东乞援兵之片言,以为金石之固于心而不能自白,变故繁兴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②然而肃之心未遽忿羽而堕其始志也,以义折羽,以从容平孙权之怒,尚冀吴、蜀之可合,而与诸葛相孚以制操耳。身遽死而授之吕蒙,权之忮无与平之,羽之忿无与制之,诸葛不能力争之隐,无与体之,而成谋尽毁矣。肃之死也,羽之败也。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读通鉴论》   王士桢:将相江东美,英风压上流。鲁公最忠烈,慷慨借荆州。   黎东方:孙权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联络刘备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东的“独立王国”,进一步问鼎中原的,只有鲁肃一人。——《细说三国》   白寿彝: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   龙步根:东吴谋臣鲁肃,不仅具有一个大政治家的胆略、卓识和政治的、军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还具有不为一已私利,忠诚于国家大业的可贵品质。因此,在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东吴的鲁肃可说是叱咤风云的“人杰”了。“推魏氏百胜之举,开孙权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在那个精英荟萃的时代,为东吴立下了不朽的勋业。但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写成一个忠厚而略显平庸的长者,成为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斗智的陪衬,这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的。②鲁子敬的这种高贵品德,不正是人们感到鲁肃形象的可亲可敬吗?这非周瑜、张昭所能及也。——《大政治家鲁肃与“吴中对策”》   张大可:鲁肃是东吴名将,他有智有勇,堪与周瑜媲美,若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恐较周瑜还略胜一筹;但在《三国演义》中、戏剧舞台上,鲁肃恰似一位仁慈的长者,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显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都是艺术创造,不是史实记载,从艺术角度看,可称生花妙笔,若从史学角度讲,可是历史的颠倒和歪曲。曾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活跃一时的鲁肃,他的心计绝不后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赞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吴书》说他“善谈论,能文属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鲁肃》传及裴注)。这才是史家的实录。——《三国人物评传》   尹韵公:诸葛亮和鲁肃一样,都是三国时代最有眼光的杰出外交家。——《孙权传》   周思源:鲁肃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坦荡豪爽、能言善辩、堪称一代豪杰。——《正说三国人物——鲁肃》   易中天: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易中天品三国·隆中对策》   曹锟撰写的铭文:距今1698年,汉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水上将军鲁肃卒于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于斯。余在岳阳,过其冢下,想见其为人,为之徘徊留连不去。旧冢有亭,亵不容人,余从而修葺之,而为之铭曰: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之于斯。呜呼,公足以千古!   墓碑对联: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   《鲁肃墓》:年少粗疏未可轻,榻边视画最分明。直将诸葛同心事,空被张昭识姓名。大业竟从身后定,丰碑自向墓前横。指因风义人争说,细故何能概一身。 鲁肃性格特点:胆大心细,谋略眼力过人。
  鲁肃死因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近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权称尊号,临坛,愿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肃遣腹子淑既壮,濡须督张承谓终当到至。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所在严整,有方干。凤皇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

急需《三国志·鲁肃传》之吴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羽...
答: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恐怕发生变故,劝鲁肃不要去。鲁肃说:“事到如今,最好的办法是开导、劝说。刘备忘恩负义,是非还没有最后的结论,关羽又如何敢再打算谋害我的性命!”于是,鲁肃到了关羽的营地,关羽说:“赤壁之战时,左将军(刘备)亲身作战,睡觉的时候都不脱鞋,竭尽全力打败了魏军...

三国志鲁肃传文言文
答: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谁
答: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鲁肃的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三国志鲁肃传的原文
答: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

东吴子敬是得什么病死的
答: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周瑜私属部队四千多人,以及原来的奉邑四县,全都转归鲁肃所有。鲁肃开始时驻守江陵,后移兵下驻陆口。威望恩义,大行于众,部属增加万余人,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

鲁肃传文言文
答: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 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 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他说:“昔马援答...

鲁肃简介
答: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

单刀赴会文言文
答: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如无特别说明,单指足球),若进攻方的持球者突破了防守方所有球员...

陈琳 讨贼檄文翻译
答:讨贼檄文翻译: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借助赃银而得高位,乘坐金车玉辇,贿结权幸,窃居宰辅,颠覆皇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袁绍...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的现代文翻译
答:累官故不失州郡也的意思是:照样可以做官做到州牧郡守。出处: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