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有哪些措施?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有什么方法?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有哪些好的案例

作者&投稿:仝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景观设计专家指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地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地景观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 2.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与一般的绿地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地景观设计,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地景观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2.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3.寿命长;4.深根性;5.病虫害少;6.耐修剪;7.落果少,或没有飞絮;8.发芽早、落叶晚。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地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地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道路绿地景观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
2.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生态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
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
4.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地景观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
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2.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3.寿命长;4.深根性;5.病虫害少;6.耐修剪;7.落果少,或没有飞絮;8.发芽早、落叶晚。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地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有哪些方法
城市景观绿地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场所和精神家园,使心理景观概念与周围环境空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共存。一个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哪些中心景观应该被体现?怎样使人在景观绿地中取得良好的视觉关系?重要的景观植物之间通过什么可以取得联系?对于这些问题,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中会做出回答。
  1 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选择上,要根据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进行选择,例如是观赏性绿地,可以选择一些尽观赏性强的植物,尽量采用自然式的布局,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姿态。同时也要考虑到景色的四季变化,可分区段配置之物。合理搭配植物,在平面上做到植物种植疏密合理,根据植物的树冠大小决定树的间距,在竖向上则做到高低层次、错落有致,也可以结合场地的地形和建筑组成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在植物的配置上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
  2 景观绿地种植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例如在游园小路两边一般采用不对称种植,而在主要道路两边则采用规则式种植。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上尽量使植物以自然方式生长,充分利用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与慢生树之间的搭配,丰富视觉效果和空间变化;在道路两边应充分考虑遮阴效果的制造,同时宜选用树形优美、疏密有致、高低合适的树种。在每一个区段应设置一个突出的季节植物景观,形成景观中心。除了种植成本之外,植物栽种以后的养护费用也应该充分考虑。
  3 景观绿地设施设计
  城市景观绿地中的设施是为了提供人们休息、娱乐或者装饰照明使用的小型设施,应该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设施的设计和布置。可用自然石块做成凳、桌,又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一些地灯、雕塑等,既方便使用,又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但是在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场地的安全性的考虑,如亲水平台、桥、假山,这些地方都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所以应该设置栏杆、障碍等保护人们的安全。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一个城市要树立自己独特有魅力的形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还需要有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做到城市景观绿地规划的自然生态性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健康的发展.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以社会发展史为线索,探讨人类景观活动的发展历程:①采集与狩猎时代,人类选择了具有边缘结构、闭合结构和走廊等结构的景观,这些景观结构对原始人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人与自然景观之间存在双向选择关系。②农耕时代,为了有效地进行食物生产、庇护和空间运动,人类真正开始了能动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活动。这些活动在自然景观基相中进行并受到自然力制约,因而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过程"城里人"的出现使景观的审美功能成为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③工业化景观的恶性膨胀危机及自然景观和人类自身生存,这时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工业化景观的被动对抗过程。④信息时代的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对其整体生态系统中各景观元素的主动设计和谐调过程,系统整体优化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人类既是特定景观的产物和组分,也是景观的使用者、设计者、改造者和管理者,从打制石器和木棍的采集与狩猎时代到可以利用核能摧毁整个地球的现代,人类对景观的认识、人与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关系及人类对景观的能动设计和改造方式发生了几次革命性变化。

一、原始人类选择的"满意景观"

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大地,其生活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具有选择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满意景观"的能力。通过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马坝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长期生活过的典型景观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所满意的景观都有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

典型的"满意景观"都具有一定的边缘结构特征,即它们都处在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地带上,具有一系列边缘效应。首先,边缘生境的多样化和边缘带作为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为原始人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第二,在景观边缘带上,背依群山俯临平原,便于"了望--庇护"。由于边缘带有山崖、河流等天然屏障,"易攻易守',使防范和围猎效率都大大提高。显然,边缘景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多方寻求食物和庇护的需求。

(二)闭合与尺度及其效应

自然环境是无限的,而人们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及识别环境的能力却是有限的。所以,人的正常活动都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尺度适宜的山间盆地、谷地及大平原之角隅满足了人对景观空间的这种要求。

(三)豁口与走廊结构及其效应

一个满意的景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这些豁口沿河谷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这一方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因而是狩猎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原始人类自身迁徙的必经通道;在不牺牲自己活动便利性的同时,原始人可以利用狭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入侵者;当然,作为走廊的河谷,还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可见,上述满意景观对原始人来说具有多种生态优势,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原始人对食物、庇护和空间运动的要求。

二、设计实用与美的景观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以最有效方式利用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上述原始人类对满意景观的选择就反映了这种能力。所不同的是,人还具有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潜力。旧石器时代拙劣的打制石器和木棍决定了人的各这种潜力只能在极小范围内表现出来,磨制石器和铁器的相继出现,使人类能在较大范围内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对食物、庇护及空间运动的更高要求。在农业社会,人类对景观的能动设计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栽培和驯养生态景观
漫长的采集和狩猎生活,为人类选择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积累了经验,长期和大范围栽培驯养活动,不但改变了生物习性,更重要的是导致人工均相景观元素和几何斑块的出现,如大面积耕地、人为牧场等等。同时,农业活动也导致了某些自然起源的景观元素的减少或消失,如为了扩大耕作面积而大片砍伐和烧毁森林。由于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局部景观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人类也时刻面临着自然景观同化力和报复力的威胁。

(二)水利工程景观
农业文明大多发源于河谷平原,这里肥沃的土地给栽培作物带来高产。同时,灾难性洪水使两岸居民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兴修水利在农业社会一开始就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最主要活动。《史记·夏本记》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口怀山襄陵下民共忧"。禹奉命治水,"行山 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俨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以治洪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勘察、规划设计和改造活动。人类治洪活动一直延续到今日,笔直的河堤,高高的拦水坝,纵横交错的灌溉网都是有意识对自然景观结构进行再设计和改造的痕迹。通过这些活动,实现景观物流和能流再分配,使其为人类发挥最大效益。但这些水利活动也受到自然力制约,较早的例子是大禹之父治水的失败,更为现代的例子是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的失败。

(三)村落和城镇景观
早期农人结束穴居生活而开始修筑房子,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最终发展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已知完全成熟的最早农耕村落景观发现于中东,约在9000年前,是用泥建的,每间带有贮物窑穴和陶灶。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农耕村落景观,距今已有5000-7000年,屋顶由许多木柱支架起来,上覆草泥,墙壁由草泥内加藤条木筋筑成,村落规模达200座小舍,占地约3万平方米。村落周围有一道壕沟,村落之外,东面是窑区,北面是氏族墓地,这便是中国城市的最原始模型。从此,这一景观元素便开始以加速度方式在自然景观基相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后来人类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同时,村落出现使人类的景观认识发生一次飞跃。《尔雅·释地》有:"邑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墒。"这种同心园式景观类型划分方式反映了人为活动强度在自然景观基相中的递减关系,是现代景观生态景观类型划分模式(城市景观--郊区景观--耕作景观——管理景观——自然景观)的原始模式。

(四)防护系统景观
从事农业生产,寻找肥沃的农耕环境,意味着人类必须离开一些天然庇护环境而走向广大平原。所以,在较小选择范围内,除了充分利用天然景观元素为屏障(特别是河流)外,有必要人工修筑防护系统。最原始的防护性人工构筑物是柴篱和壕沟,如上述西安半坡遗址的深宽各5-6m的壕沟可能就是用来防止猛兽或竞争部落袭击而挖的。根据殷虚考古发现,这座商代后期皇城,北边及东北据洹水之险,西边及南边有一条人工挖成的大壕沟,宽约7-12m,深为5-10m,两端与洹河弯曲部相连,壕沟与河道构成一个长方形防御系统。防护工程的另一种形态是墙,早期防护墙都是由土版筑而成的,进而发展为砖石垒砌。在农业大发展时代,各部落之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十分激烈,城墙等防御性设施变得更为重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险为塞,竞筑长城。到了秦代,形成抵御西北游牧部落的全国性城墙防卫系统--万里长城,成为地球景观一大特色。

(五)交通系统景观
由利用天然河道运输和旅行到设计并开凿运河来专门为交通运输服务,又使大地景观发生了变化。已知最早的人工运河典范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伦帝王汗默拉比使用的运河,长达160多km,用于军队输送。我国春秋时代的吴人就曾开凿河道,将长江、淮水连接起来,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隋代的大运河是这种人工设计的水上交通系统景观之杰作,长达四五千里,沟通了南北各大水系,直接间接改变了中国大地的景观结构和能量及物质分配。至于陆上交通系统,早在秦代就有由首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并有隧道连接咸阳与九原,堑山埋谷千八百里,为了交通方便,人类甚至在连猿猴都不敢攀的绝壁上修筑栈道。
上述农耕时代人类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在自然景观基相中进行,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对抗活动;②直接为人类自身实际需要服务,并直接受人意识控制;③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在物质构成上基本是自然起源的;④能量利用形式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食物生产和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进行必要的生产及交通运输等活动。

(六)设计美的景观
伴随着手工业与农业分工,城镇得到发展,一批久居城市、与自然景观生态功利性相脱离"城里人"出现了,景观(包括自然的和与自然相对抗的文化景观)价值发生了第一次分化,景观审美功能第一次真正被发现和利用,同时也使这些城里人产生了设计并创造美的景观的欲望。而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决定了这种景观美创造活动只能在小范围园林中进行,美景的主要享用者是士大夫阶层;景观价值衡量标准是艺术美原则,诗情画意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设计指导思想是艺术哲学、设计者是园主人和艺匠们。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法国雷诺特风格的规则式宫苑和英国的画意风景园,都是这?quot;美的景观"的设计典范。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特和英国的布朗就是这种景观设计者的代表。

三、面对工业化景观的被动反应

(一)工业化的景观后果
工业化有3个主要特点:对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及电能的有效开采和广泛利用,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这些特点本身通过独特的工业景观反映出来,如大规模的煤矿、高大的采油井架和烟囱、粗大的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管、无处不在的输电网和发电厂、大面积专业化生产厂房等等。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没有的景观元素。而且,这些工业景观以自催化膨胀式发展并促使其它景观加速工业化,如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需求更有效的运输工具和交通系统,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运送。这就推动了运输机械和交通系统的发展,而后者的发展势必促进更大规模能源及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以及更大的规模专业化生产,结果出现了大规模专业化工业城、宏大的港口、车站和机场,导致大面积自然景观消失。强大的铁路、公路系统象一张巨网,把自然景观分隔得支离破碎,阻碍或改变了自然景观系统的能流和物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使田园景观变得单调,原有的自然残遗斑块(如森林、土丘、沼泽等)被推平而成为农田,更大面积的均相景观出现,灌溉系统更趋几何化、永久化,巨大的拦水坝使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改观。工业化带来的城市膨胀使更多的人远离自然景观;钢筋水泥取代了砖木泥草,使人们生活在建"丛林"之中;拥挤、噪音和空气污染及垃圾,连同紧张的环境气氛,使人类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可见,工业化使文化景观发展带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文化景观发展与人类自身直接利益相分离。工业化景观以自摧化形式恶性膨胀,人类的景观控制意识失灵;②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在物质构成上大多为人工合成物,不利于自然过程的同化,并对其有抑制作用;③由于上述两个特点,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毒化"自然景观,使之结构上解体、功能上目趋瘫痪;同时,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化时代的景观设计将是一种对工业化景观的对抗活动。

(二)逃避城市
工业化城市景观的恶果是人们在追求工业化成果时意外带来的副产品。对此,人们不知所措。最初的反应便是逃避,上层市民向城市外围迁移,并出现了相应的景观。但这些避难者不甘心失去工业化生活方式,其结果,工业化景观也随之向外扩展,加速了城市恶性膨胀。

(三)设计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工业化景观带来的恶果,促进了人们对绿色植物生态功能的认识,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来改善城市环境,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成为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并把绿地作为城市的"肺"来设计。设计的指导理论是生态学,重视对乡土树种的应用。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或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被作为衡量城市景观优劣的主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生态危机,仍是对工业化景观的一种被动的抵抗。纽约的中央公园、英美诸国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带,各种形式的公园和街头绿地,都是"被动抵抗"的产物,是在文化景观基相中人工引入的拟自然的景观元素。

(四)保护自然景观
工业化景观在恶性膨胀,自然景观面临被吞噬的危险。对此,人类采取的另一消极抵抗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以恢复自然景观保持乡土生物为主的生态园也得到发展。

四、景观生态设计——设计人类整体生态系统

电子工业、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把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及新能源开发的利用,使人类从理论和技术上都能以强有力的方式来处理以往工业和农业给社会带来的景观问题。景观生态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设计的指导理论,如果说农耕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对抗过程,而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工业化景观的消极对抗过程,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景观生态设计则是要人类对整体景观(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的各元素进行主动安排和协调的过程,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将单一景观元素(如水利、工程、道路、农田、城市绿地或工厂等)作为设计对象,而是同时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 达到整体优化。这时的景观设计者不再是某个专业的设计师,而是多部门、多学科的协调者,是决策机构的智囊。本世纪60-70年代,McHarg的工作及其《自然设计》一书标志着景观生态设计时代的到来。

目前,中国正面临这一景观设计革命的挑战。

与以往各时期景观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有以下几条基本原理:①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②整体设计原理: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③设计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④多学科综合原理:各景观元素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的景观生态设计,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发布实施)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建设部建设规范(1995)333号文发布)4、《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5、《苗木采购规范》6、《种植规范》7、《养护规范》8、《城镇规划绿化计划及环境卫生规范》9、《城市规划法》10、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相关法规、规范、标准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有哪些措施?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有什么方法?
答: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地景观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收藏下来!
答:分车带和行道树上方禁止设置架空线路,保持净空;行道树下方需确保无管线干扰,特殊情况需遵循特殊规定。在规划时,必须考虑树木与其他设施之间的间距,以保证功能性和美观性。绿化设计原则 以乔木为主,兼顾行车视线与净空需求,同时注重生态共生,保护古树名木。道路绿地涵盖绿带、交通岛和广场绿地等多种类型...

园林路途的景观设计
答:方法/步骤 在设计中,尤其是在一些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中,宜用自然式的道路形式营造出曲径通幽,使人流连忘返的景观效果。而规则式以欧美园林为主,用几何规则的道路把园林景观分割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园林中主要用于面积较小,地形较为平坦的绿地,如大型广场、滨河带、林荫带和街头绿地。园林道路的功能:...

道路绿化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1.0.1 为发挥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避免绿化影响交通安全,保证绿化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化,提高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水平,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广场和社会停车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 1.0.3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

应该如何设计园林道路?
答:(2)尽量靠近正交。斜相交时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越绿地。(3)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4)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在三叉路口,可设计花坛等装饰性景物,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4.转弯曲折 为景观道路提高舒适及趣味...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 谢谢
答:绿化种植的景观路 景观种植的密林式,一般有很宽的种植宽度。以绿化种植为主,其他设施如路灯、护栏、电话亭、坐凳各种指示牌、地面铺装为点缀进行景观设计。道路绿地的带状或块状绿化的线性可以使城市绿地连成一个整体,可以美化街景,衬托改善城市面貌。城市步行商业街景观 a.通过道路空间的形式体现步行街...

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说明
答:4、根据道路绿化的管理难度,本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在城市外围、绿岛、交通转盘,进行重彩浓墨的刻画。 三、园林绿化树种选择: 景观美化工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品种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本路段所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要使绿化苗木成活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 为此,我们继续遵循“适地适树”绿...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答: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旨在通过规范化道路绿化工作,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同时确保绿化与交通安全相协调,以及植物的健康生存。此规范适用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广场和停车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规划基本原则包括:以乔木为主,与灌木、地被植物相辅,避免裸露土壤;绿化需遵循行车视线和净空...

园林绿地的道路规划
答:1.4变态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汀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2.功能与特点 2.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

景观设计中的园路设计
答: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总之,园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园路的类型和尺度 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 ●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