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其王昭君二首

作者&投稿:阿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王昭君二首

——李白〔唐代〕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译文】: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注释】:

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此处指长安。

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玉关: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唐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其一》)。

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赏析】: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王昭君二首》如下:

《王昭君二首》,白居易 。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作品译文:我满脸沾染着胡地的沙尘,头发也被风吹乱了,眉毛和脸颊的脂粉都残褪了。在这里被生活的辛劳和愁苦折磨的憔悴,反倒是像当初画像中的样子。(因无钱贿赂画师被丑化画像)托使节帮我给国君代话,什么时候才能拿黄金来赎我回去。如果国君问起我现在的样子,千万要说和当初在皇宫里的时候一样啊。

作者简述:

白居易(772年至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真实描写生活、表达人情世态为特点。然而,关于他创作过《王昭君二首》这首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白居易并没有创作关于王昭君的二首诗。

王昭君是汉代的美女,她的故事经常被文人墨客所吟咏和传颂。在唐代,也有许多诗人创作了与王昭君相关的诗歌,但白居易并不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的诗作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为主题,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方面。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琵琶行》、《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苦乐的思考和对社会风貌的描绘。但并没有关于王昭君的二首诗被归属于他。

因此,关于白居易创作的《王昭君二首》的说法是错误的。

唐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其王昭君二首中表达了对王昭君的同情和对她的欣赏。
其中第二首诗中,白居易通过王昭君向汉元帝传达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敬仰和赞美,认为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着出众的容貌和才华。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特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爱情和美的追求和认识。

在唐朝群星璀璨的诗坛,白居易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以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而闻名。在《王昭君二首》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昭君出塞的前前后后,展现了一位红颜薄命妻子的悲惨命运。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中广为流传。汉元帝时期,为了安抚匈奴,汉廷决定在后宫中选出一位女子和亲。昭君原本是一位宫女,由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失真,不受皇帝青睐。当昭君出塞时,却倾国倾城,令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惊为天人,汉元帝后悔不已。
白居易第一首诗开篇便道出了昭君出塞的缘由: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个流字,巧妙地展现了昭君被贬冷宫的命运,也暗示了她此去匈奴的命运无法把握。诗中对昭君出塞前后的景象进行了对比描写,在后宫时,她无人问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出塞后,她却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唏嘘昭君命运的无常。
第二首诗则描写了昭君出塞后的生活。夫婿卧时妾已去,三更月落马蹄声。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她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在异乡的土地上思念故土。诗中琵琶马上拨,琵琶弦上说相思。昭君用琵琶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然而琴声却无人能懂,更增添了她的孤独和寂寞。
白居易通过对昭君出塞前后的细腻描写,揭露了封建帝王的残暴无情,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昭君作为一位牺牲品,她的悲惨命运既令人同情,更发人深省。
纵观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诗人在语言上通俗易懂,在情感上真挚动人,在思想上深刻有力。通过昭君出塞的故事,他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体现了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后人,我们应该铭记昭君的悲剧,珍视和平,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其王昭君二首17年中表达了对王昭君的...
答: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其《王昭君二首•17年中》表达了对王昭君的同情诗句: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诗文如下: 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唐•白居易其一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唐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其王昭君二首
答: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

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在王昭君二首写的诗
答:全诗其一: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译文其一:现在我在胡地,风沙很大,经常吹得满脸满鬃都是黄沙。眉毛上的黛粉和脸上的胭脂粉都残退了。我每天在这里心情郁闷,历尽艰苦,人都...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哪首诗?是什么意思?
答:出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意思是: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原文选段: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他的主张是?
答: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_,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四月里的山寺赏到了盛开的桃花,于是,他写下了什么_百...
答:3、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是怎样描写日出景色的?
答: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莺燕表示早春美景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

白居易在诗坛上有什么雅号?
答:白居易在诗坛上有“诗魔”雅号。诗鬼是李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介
答: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人白居易生平简介,欢迎参考~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