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谁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余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王维,称为诗画合一。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他既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又是南宗水墨山水画的鼻祖。在审美上将诗画合一,令诗情与画意互相映照阐发,苏轼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其水墨山水画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质与趣味,以才思与修养作画,水墨渲淡,不施粉彩,逐渐成为中国山水画正脉,千年不衰,为中国绘画史上以画言志道情的精神象征与代表。
王维的山水画如今大都散失,现今所看到的多是后人对其画作的临摹作品。如《辋川图》《江干雪霁图》《雪溪图》等,我们只能从这些临摹作品或是文字记载中去感受王维的绘画风格特点。
王维水墨山水画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唐代就有张璪、王洽等,五代有荆浩、关仝,宋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他们都是山水画史上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王维水墨文人画的倡导者。元代四大家更是把水墨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的境地,后由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使水墨山水画始终成为主流,明清之后连绵不绝。其水墨山水画自唐以来在中国绘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王维也就成了南宗的鼻祖。
从唐初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到王维的水墨山水画,看似简单,其内因是由中国独特的劳动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文化及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成的,王维担任这个转变的关键人物,化蛹为蝶,成就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与兴盛。具体表现在:
其一,道释文化的影响,令文人墨客有着崇尚自然的秉性,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行着水墨山水画的感受与实践。现署王维的《山水诀》,开头即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向往,成就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理想,崇尚自然成为文人精神的向往,而水墨承载了这样的功能。由此在诗歌和绘画中,开启了中国田园适性的,既有隐逸自由、放浪形骸,又有慰藉功能诗画合一之意境。
其二,题材上,王维的画风,一类似大小李将军北宗画法“傅色古艳,界画纤细,布置精奇,富丽精工”;另一类纯以水墨表现,大都无皴或皴法极简,仅以“劲爽”笔线勾勒的“破墨山水”。因精神上的审美取向最终影响了题材的抉择, 他主要以悠然野趣的大自然为素材,适度追求闲逸幽静的田园情趣。题材多写“山庄”“村墟”“野渡”“山居”“雪霁”“江雪”等。如《江干雪霁图》《雪溪图》等,从题材上自他开始也愈加贴近隐逸的自然生活。
其三,色彩的选择上,他以水墨取代了展子虔与二李以来的青绿山水。“用笔使墨,穷精极巧。”其内在和本质的意义在于,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并不是一个颜色运用和技法变革的形式问题,而是山水画艺术精神最终的归宿和实现。如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与庄子的“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相互阐发,至“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淮南子·原道训》)的至境。“墨”既为至简、恬淡,又蕴含“墨分五色”的道体历史渊源,因此“墨”成为士人们体验和表现的对象。故道家思想为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士人们的心性追求则使“墨”成为“含道映物”的凭籍之物。
其四,在表现技巧上,创“渲淡”、“破墨”等表现方式。也是最能体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改变了青绿山水以来的“钩斫”与反复渲染的人为痕迹,以达天然去雕饰之感。今天所见传为王维的山水画,大都无皴擦或皴法很简,以水墨渲淡见长,且以破墨法进行渲淡,这种墨法表现对后世影响极大。如《万山积雪图》,《江干雪景图》。
此外,“余曾见(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维这种“笔迹劲爽”的用笔线条与二李圆中带方,或是方中带圆,勾勒中转折有刻画又有遒劲的感觉是不同的,而是吸收了“吴带当风”飘逸磊落的用笔特点,又有李将军的遒劲,似柔又刚,似紧又松的书写表现,给予董源以披麻皴的启示,使山水画由“绘”过渡到“写”,使笔墨机趣更加贴近自然变化的理法。
王维淡于仕进的胸次,超脱世俗的性情,以及庄禅意识对自然的理解与领悟,使他具有贴近自然的人格,从而将自然与水墨相联系。他的“水墨最为上”,乃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道出了水墨山水画最终选择水墨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绘画艺术?~

 指以绘画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形状,在二维空间再现和描绘人物形象及社会、自然物象的艺术。晋代文学家陆机说过:“宣扬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摄影艺术出现之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存录各种具体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具体形状的手段。绘画是平面的空间艺术,它与雕塑、工艺不同,不是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塑造立体的艺术形象,而是在二维空间里,通过具体的描绘,创造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绘画形象完全是虚幻的空间形象,根本就不能触摸到它;而且,观众还只能从画家所选定的某一角度去欣赏它。同时,绘画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并重的艺术。绘画既用造型,又用色彩。色彩不仅是表现对象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力。因此,绘画这种展示生活本身原有颜色的能力,是其他各门艺术所不及的。
  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一)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谈到“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时,提到要发展“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绘画是视觉审美形式的艺术。它依靠形式而存在。它的内容,也是见之于形式的内容。人们要欣赏绘画,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地感受绘画的艺术形式。所以,构成绘画审美形式的线条、色彩、结构等,就成了美感愉悦的基础。杰出的绘画作品,即是社会的缩影、美好事物的写照,又是形式美的创造。因此,当运用绘画艺术进行审美教育时,就必然会提高人们在视觉上对形式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绘画有形有色,可以直观,其形象大多具体生动,易于为人们所感知和理解。绘画又是静止固定的艺术和个体独立欣赏的艺术。它与音乐、戏剧、电影那种在公共场合集体欣赏不同,不受演出(放映)时间的限制,不受他人的影响,在审美选择上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爱看的则可多看几眼,甚至停下来反复鉴赏,细细品味,不爱看的则可一瞥而过。这一特点使绘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般说来,不论年龄长幼,也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各种层次的人对绘画艺术都乐于欣赏。不说通俗性较强的连环画老少皆迷,年画、挂历家家户户争相选用,就是美术馆里展出的各种绘画作品,也引来大量不同层次的观众纷纷前来观赏。绘画艺术不但可以丰富生活、美化生活,而且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使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三)可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绘画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形体之中,人们开始感受的是形体,然后才从感性的形体之中去领悟蕴含在其中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说,先悦目而后悦心。绘画这一传情特点使它在道德上的净化力量和在情感上的净化作用有着别的艺术难以并比的功能。如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曾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并使日本军宪当局感到极度的恐惧。又如俄罗斯伟大画家列宾,他在观赏《庞贝城的末日》这幅画时,竟激动得哭出声来。中国花卉画家喜欢描绘四君子“兰、梅、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之类的形象,在画中寄寓画家的情怀、理想和品格,因而能在经久的潜移默化中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四)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绘画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是渗透着艺术家的理性情感的形象,是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二者交融在一起的化合体。尤其在一些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优秀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里,理性的因素更是自觉地规定了情感的趋向,正是这种积极的理性因素使绘画的艺术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力。例如,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开兹所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教皇的五官形貌和血肉之躯,而且刻划了教皇的权势、威严、贪婪、凶狠、富有等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势力和宗教影响的很好的教材。又如德国画家许布涅尔所画的一群向工厂主交亚麻布的《女织工群像》,恩格斯认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

绘画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2、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各种绘画因工具材料和技法等因素,形成各画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画家驾驭艺术语言的功力美感。中国写意画,是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洇晕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
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制的美感。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扩展资料
绘画文化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绘画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绘画文化

中国绘画史上南中的鼻祖是
答:您问的是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谁吗?王维。王维的绘画思想对于南宗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自然景色的描绘,注重表现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气韵,这种思想被后来的南宗画家所继承和发展。

中国绘画史上男中的鼻祖是
答: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画家,被尊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南宗鼻祖。画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王维的画作对于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一。

哪位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被尊崇为“南宗”之祖?
答:那么,王维是如何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呢?所谓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由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以画院画家为主体的工细青绿山水派,被称为北宗,以唐朝人李思训为鼻祖。另一派是以文人野士为主体的文人水墨淡彩山水派,此派被称为南宗,就是以王维为祖。禅家...

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谁
答: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王维,称为诗画合一。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既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又是南宗水墨山水画的鼻祖。在审美上将诗画合一,令诗情与画意互相映照阐发,苏轼誉之为“味摩诘之诗...

明代画家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宗其中南宗之祖是谁
答:明代画家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宗”,其中南宗之祖是谁?A.李思训 B.王维 正确答案:B

从董其昌的观点来看,南宗的开山鼻祖是
答:董其昌认为南宗的开山鼻祖为王维 南北宗论是指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为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北宗以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之辈。南宗则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

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
答: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鼻祖是王维。王维水墨山水画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唐代就有张璪、王洽等,五代有荆浩、关仝,宋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他们都是山水画史上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王维水墨文人画的倡导者。元代四大家更是把水墨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的境地,后由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使...

王维在画史上的意义
答:王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南宗画之祖 王维山水画的最大特色是“画中有诗”,就是诗画融合,将自己的感情结合现实中的山水,表达出一种特定的境界。他自称“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可见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自负。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既概括了王维诗、画艺术总...

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擅画人物、山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山水画的?
答: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答: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