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

作者&投稿:虞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非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 海德堡人
,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北京人复原像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微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达尔文理论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东非地区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东非人头骨化石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发展历史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蓝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   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挑战非洲起源论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物种以多样性的形式而存在,如果找不出化石,就能否定其他人种的多样性存在吗?从世界气候来看,非洲古人类化石出土较多,那里的气候炎热干燥,再加之火山灰的覆盖而易于化石的保存,而欧洲和亚洲的气候湿润,有机物易于腐蚀骨骼化石,在漫长的岁月中极易消失,有些地区沧海变桑田,因地震、洪水、长期的河水淤泥覆盖和其他自然灾害使人种化石埋没永远也不会找到,而人种的客观存在又是不能被否定的,因此,从化石上看,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化石是贯穿于一切人种存在,是一切人种都具有的骨骼遗骸,一个地区的人种化石不能代表所有地区的化石,是个别不能代表一般,能够保存下来的地区不一定就是人类的起源地,不能长久保存的地区也不一定不是人类的起源的。从化石发现上来看,有的地区发现早,有的地区发现晚。从化石的年代来说,早发现的有年代晚的,晚发现的有年代早的,因而形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最初有‘欧洲起源说’,接着就是‘非洲起源说’,后又有‘亚洲起源说’。从人种存在看,一地起源说不能解释众多差别巨大的人种存在。从基因科学来看人类利用基因解释人种似乎走向了误区,因为全息观认为人是大地的产物,全人类与地球母亲是一个整体,因此全人类的基因必然共同,嵇康《养生论》说:人生活在晋地牙齿就会变黄,虱子生在头上颜色就是黑的。相对于中国人来说虱子生在头上就是黑的(欧洲金发人的虱子必定是黄的),生在脚上的就是白的,笔者于1990年亲身作过试验。生在身上又于这二者不同。头上的虱子和身上的虱子同样生活在一个人的母体上,人虱一体,虽然有黑白之分,它们的基因和骨架当然是几乎为一。因为,它们都生于人这个共同母体上,只要产生虱子的条件具备了,就能在一个母体——“人”的上下部位产生不同颜色的虱子,说明了人体是一个小天地的全息道理,你能说黑虱白虱谁是谁的祖先吗?黑虱白虱都产生于人这个共同的母体。因此,他们的基因和骨架必然共同。从哲学理论上来看,只有中国哲学和医学是最好解决人种起源问题的学说,人种即的不同起源,完全解答了人种的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确定了人类人种起源于不同的地区,肯定了内因的主导作用,肯定了人种的多样性存在。说明了人类有着共同的母亲——大地,却有着不同的父亲——气候。因而,人种有着共同的形体,却有着不同的特征。

人类的起源指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渊源,人类如何起源,历来争论很多。其中一个假说就是: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演化而来的。这种棘鱼属的原始鲨鱼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l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还出现了长达八千公里的断裂谷。由于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世界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发展进化的呢?这些问题历来就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目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对古人类、各种猿类的化石(包括遗体、遗迹和遗物)的研究,以及对现在世界各地的人和猿猴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比较研究。

一 人类的起源

在分类学上,现代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哺乳纲、灵长目。在灵长目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最相似。但是,人类也具有类人猿所没有的特征:如直立行走;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有发达的大脑,可以思考问题,解决困难;还有复杂的语言,可以进行交流;等等。那么,人类与类人猿具有怎样的关系?人类是怎样起源的呢?

从古猿到人的过渡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①,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②,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如图)。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图)。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如果说浩渺的宇宙间有无数未解的奥秘的话,那么,人类的起源就是最大、最为难释的谜。
夏娃亚当创造了人类的传说已被人们当做了古老的故事,现今高科技社会里,人们对于一切假说与推理,都要凭借科技手段获取实证来验明。没有人否认19世纪诞生的英国人达尔文是位伟大的、破旧立新的人,他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巨著,第一次向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植入了人类是从某些结构上比较低级的形态演绎而来的概念,而且进一步认为人类的智力、人类社会道德和感情的心理基础等精神文明的特性也是像人体结构的起源那样,可以追溯到较低等动物的阶段,为把人类归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奠定了基础。这是人类自觉的历史发展的一个空前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综合了科学的成就,全面地分析了从猿到人的过程,创立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从根本上粉碎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迷信神话。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劳动起着决定作用。无论是手足分工、制造工具,还是语言的产生、脑的发展和思维的出现,都是在劳动中出现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吗?
正是达尔文、恩格斯的阐述,使人们完全突破了宗教理念的束缚,使人们在百余年来不断地在科技领域中探寻人类起源的奥秘。
其中,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人类起源的推论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类由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
1960年,英国人类学教授爱利斯特?哈代爵士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他认为化石空白时期(在距今400万~800万年前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空白)的人类祖先,不是生活在陆上,而是生活在海中。在人类进化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下许多“痕迹”——解剖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陆地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所有灵长类动物体表都有浓密的毛发,唯独人类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水兽那样厚厚的皮下脂肪。人类胎儿的胎毛,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而与水兽接近。人类泪腺分泌泪液,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也是水兽的特征,在灵长类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哈代指出:地质史表明,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经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海水分隔了生活在那儿的古猿群,迫使其中的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成为海猿。几百万年以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里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就是人类的祖先。海猿历经沧桑,在水里生活中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这使得他们“得天独厚”,超越了其他猿类,进化成为地球上最高等的智慧动物。
二是人类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
把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是比较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爱彼立克?丹通,通过研究断定人类其实与水兽更为相似。
还有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相当出色,在古代猿人生活的地方,人们发现一种有名的古迹:史前贝冢。贝冢是一堆堆的贝壳,人们必须得掌握屏息潜水的技术,才能采集到这些贝类。很明显,这些猿人具有出色的潜水本领,这在灵长类动物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人类是天生的潜水家,他们屏息进水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陆地生物。人类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潜水反映: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这种反应和海豹、潜鸭等水生动物潜水的反应十分相似。潜水反应不是条件反射,而是由大脑高级中枢加以控制的。这种控制同时也有意识地控制着呼吸,对呼吸的精确控制调节是人类发展语言的基础,没有这种在海猿阶段形成的控制呼吸能力,人类不可能发展如此复杂的发声方法。
三是人类由天外起源。
这些年来,一系列发现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生命天外来源说的热情。首先是人们注意到,地球上的生命尽管种类庞杂,但他却具有一个模式,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都由同样的核酸组成遗传物质,由蛋白质构成活体。这就使人不能不问,如果生命果真是在地球上由无机物进化而来,为什么不会产生多种的生命模式!其次,还有人注意到,希有金钼在地球生命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金钼在地壳上的含量却很低,仅为0.002%,这也使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如此稀少的元素会对生命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会不会地球上的生命本源于富钼的其他天体里?第三人们还不断地从天外坠落的陨石中发现有起源于星际空间的有机物,其中包括构成地球生命的全部基本要素。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宇宙的许多地方存在着有机分子云。这使许多人深信,生命绝不仅仅为地球所垄断。再者,一些人还注意到,地球上有些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常周期性地在全球蔓延。而其蔓延周期竟与某些慧星的回归周期吻合。于是这使他们有理由怀疑,会不会有些传染疫苗来自彗星?如是,则人是天外来客了。
人的起源这是一个自古以来最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并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并列为三大起源之谜。
那么,人类到底是由灵长类、海洋生物还是天外起源的呢?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证据确凿地肯定或否认过任何一种论断,这依然是困惑人类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有谁知道 类 这个姓氏的起源
答: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路史>>载:青阳氏娶于类氏之女,后有类氏,可见类氏起源于黄帝之子,至今有五千年有余 主题:<<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平王刘襄十四年(前123)...

鸟类的起源是什么
答:1996年在辽西发现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被认为是恐龙起源说的证据。身披“羽毛”的中华龙鸟明显具有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特点,被当作是最原始的鸟类。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华龙鸟只是长有“羽毛”的兽脚类恐龙,与美颌龙相似,其“羽毛”与真正鸟类的羽毛也并不相同,而...

鸟的起源
答:到了1927年,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在他1927年发表了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鸟类的起源》书中提出,鸟和恐龙虽然十分相似,但恐龙因为已经十分特化,所以鸟类可能不会从恐龙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龙有一种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槽齿类。所谓槽齿类,就是说比恐龙更加原始的一种化石类群,这个类群被认为是产生了...

人类是怎么由来的??
答: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南...

人类是怎么出现的?
答: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250万年前,热带非洲的气候开始恶化,冰期从北半球袭来。随着气候越来越干旱,稀树大草原开始逐渐变为灌木大草原,大多数南方古猿消失。有两个例外,一种情况是,某些地区稀树大...

人类是怎样诞生的?
答: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因现今考古学的发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学已经有大部分进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现今生物学的发现,发现了遗传基因DNA是进化的,证实了类中性进化论的真实性。

人类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答: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类四个阶段,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2、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3、古类人猿...

人类的诞生过程是什么?
答:但是,此时的地球依然是一个绝对的无机环境。内外力的继续作用又造成了陆地、海洋和大气的分化,为生命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继而又在闪电能量的作用下,大气中的氨和甲烷溶于海水中,变成复杂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聚集一起就形成了最初有生命的简单细胞。于是,地球生命就这样在原始海洋中...

人类是怎么来的?
答:近年来,在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古人类头骨化石。特别是最早的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使得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进化时得到了有着重要价值的依据。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起源之谜的大门总有一天会被我们打开的。古猿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