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方法 心理测量学,到底要怎么学

作者&投稿:狐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些心理特征是很难直接观察和测量的,例如人们的动机、欲望和需要等,就需要用投射的测量方法。所谓投射法,就是让被试通过一定的媒介,建立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景中,不自觉地表露出其个性特征的研究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想技术:为被试呈现一些刺激,请被试报告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根据被试的反应作出分析,常用的有各种墨渍投射测验,字词联想测验等。
2、构成技术:被试需要根据一个或一组图形或文字材料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测验主要测量被试的组织信息的能力,从测验的结果分析被试的深层心理。比较著名的有:主题统觉测验、麦克莱兰成就测验。还有测量人们的信念、宗教信仰、价值观的测验,这种技术主要侧重于对被试的产出分析。
3、句子完成法:把一些没有完成的句子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句子完成。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却很能说明问题。
4、等第排序技术:请被试把一组目标、欲望、需要等按某种标准加以排序的方法。许多价值观、成就动机、态度的测量都采用这种技术。
5、表现技术:这是一种侧重过程性分析的技术,不太注重被试的产出。要求被参加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表现他们的需要、愿望、情绪或动机,他们处理事物、人际交往方式无不带有个人的独特特征。这些活动方式要求符合实际的生活场景,如做游戏、角色扮演、演一出戏、画一幅画等都可以。
6、个案分析技术:这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既有表现的成分,又有投射的成分,个案设计得贴近实际,请被试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做出判断和评价,被试在操作时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以这种方法能引起被试的很大兴趣。 心理测验的产生, 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量,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要标志。 50多年后,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提出应该从正常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举动导致了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还给心理测量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化是现代心理测验的重要评价指标。 弗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他于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人类测量实验室”。他的这一举动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系统地测量个体差异的尝试。高尔顿还是使用评定量表和问卷法的先驱。并且他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不仅扩充了古特列特的百分位法,而且创造了粗浅的相关计算法。
在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上,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J.M.Cattell)占据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卡特尔早年留学与德国,师从冯特(W.Wundt)。188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与高尔顿往来甚密,深受其影响。他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著名美国学者波林(E.G.Boring)指出:“在测验理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是比内(A.Binet)的十年。”
1904年比内为了鉴别弱智儿童,他与其助手西蒙(T.Simon)合作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文章《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介绍了该量表,历史上称为“1905量表”。从此,比内-西蒙量表宣告诞生。比内-西蒙量表自1905年发表后,比内和西蒙亲自主持过两次修订,一次在1908年,一次在1911年(就在这一年比内不幸去世)。1905年量表主要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就是比内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成分。1908年版的量表删掉了1905年版中不合适的题目,增加了新题目,题目总数大59个。所有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从3 ~ 13岁。测验的结果用“智力水平”来表示。人们常叫它为“智力年龄” 。它表示一个儿童能完成何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所能完成的测验。 比内-西蒙量表问世后,迅速传至世界各地。各语言版本纷纷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1918年出版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L.M.Terman)教授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这一量表首次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为IQ,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从此“智商”一词便为全世界所熟悉。
心理测验运动自本世纪初兴起,20年代进入狂热,40年代达到顶峰,50年代后转向稳步发展。在此期间测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编制出一批操作测验,既可弥补语言文字量表在理论上的缺陷,又可适用于文盲和有言语障碍的人。
2、编制出团体智力测验,扩大了测验的应用范围。
3、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
4、卡特尔的学生桑代克(E.L.Thorndike)等人,利用心理测验原理,编制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因此后人尊称他为教育测验之鼻祖。
5、心理测验发展的另一领域涉及情感适应、人际关系、动机、兴趣、态度、性格等人格特点的测量。
6、6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崛起,将实验法与测验法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为了解心理能力提供了一些补充方法,使心理测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2) 在中国古代,“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1) 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3)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4)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5)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7)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
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1) 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2) 从1978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3) 1979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举例说明心理测试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构制心理测验的具体方法及实例(选自《心理测量学》教科书)

心理测验的编制固然要经过上面所述的八个环节,但在实际构制心理测验时的具体方法却是不相同的。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下面几种:

(-)强调实证效度的经验效标法

所谓强调实证效度的经验效标法,是指测验编制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来编拟测验题目,并把这些题目分别施测于两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效标组,依此来筛选题目,构建测验的方法。例如,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以及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编制,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

1.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

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规范的人格量表,用于测量美国士兵的情绪稳定性或是否有精神崩溃的倾向。
武德沃斯参考有关心理学文献,并同有关精神科医生交谈,搜集神经质和患神经质前的一些共同特征,然后针对这些特征设计出许多问句,包括强迫性观念与行为、恐怖反应、过度疲劳、恶梦、幻觉、神经紧张、颤抖、抽搐等,还包括变态行为与心理。最后,武德沃斯把题目分别施测于一组正常的被试和另一组患有神经质的被试,淘汰那些鉴别性能差的题目,保留那些鉴别性能好的题目。解放前,我国心理学家萧孝峰曾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并求得9~15岁的年龄常模。

2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明尼多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本世纪4O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系主任郝兹威教授及该校心理治疗专家漠金利共同编制的。它是最著名的以经验效标为主的、强调实证效度的人格量表。该量表的编制思想也是在大量搜集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把大量题目施测于效标组(由临床经验诊断为心理异常的被试)和控制组(由行为观察判断为正常被试组),以此来筛选题目,构制成套的测验。

(二)基于因素分析技术的编制方法

因素分析是处理多变项数据的一种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它可以揭示多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主要目的是从众多的观测变量中概括和提取出少数的“共同因素”,从而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结构系统。因素分析的思想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所创立。他用此方法研究智力结构,从而得到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二因素学说”。运用因素分析的技术来构建心理测验的典型例子,主要有:

(1).塞斯顿基本心理能力成套测验及其后续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斯顿,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56个分测验之间的交互相关进行因素分析,概括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提出了智力的多因素结构理论,并围绕着这七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一套由七个分测验组成的“塞斯顿基本心理能力成套测验”。这七个测验分别是:

(1)言语理解,即测量阅读时理解文意的能力。
(2)数字计算,即测量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知觉速度,即测量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异同点的能力。
(4)词语流畅,即测量词义联想迅速和正确的能力。
(5)记忆,即测量机械记忆的能力,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等方面。
(6)归纳推理,即测量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7)空间知觉,即测量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关系的能力。

塞斯顿于1941年正式出版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简称为PMAT),这是当时较为著名的智力测验。
塞斯顿在完成上述“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的编制之后,又同他的夫人一道,对吉尔福特早期的几个人格测验进行因素分析,于1953年又设计出可测量七种人格因素的“塞斯顿气质量表”。这七个因素是:活动、精力、冲动、支配、稳定、社交、反射。可以说,这一量表是最早的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之上的多变量人格测验。

吉尔福特在塞斯顿进行因素分析之后,也对自己的一系列入格问卷进行了因素分析。起初,吉尔福特抽出十三个人格因素(这与塞斯顿的七个因素有较大差异),这十三个因素分别是:社会内向、思想上的内向、抑郁、躁郁交替、随遇而安、一般活动性、支配服从、男性化女性化、自悲、神经质、客观性、合作、随和。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因素分析结果,同他的同事晋默尔曼合作,编制了一个气质量表,称为“吉——晋气质调查表”。该量表可测量十种人格特质,每种人格特质有30个题目。

(2).卡特尔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运用因素分析法构制人格量表最著名的,要数卡特尔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卡特尔与其同事合作,从多种字典、心理文献中搜集出17953个描述人格的形容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71个类别,然后再做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较完整地提出16种人格特性,据此编制了著名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三)基于某一人格理论或概念系统的构思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构制心理量表时,主要依据某种系统的人格理论或某些人格概念,确定人格的特性和各分测验的设置,而题目内容也是依据某种理论进行选择,只要题目内容看上去能测量某种人格特质即可。按照这种方法构制心理量表的典型例子有:

(1).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
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以哈佛大学默瑞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的需要压抑理论为基础。根据默瑞等人提出的回5种需要,爱德华选择了一套内容能反映这些需要的题目,编制成心理问卷。

(2).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
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并认为创造力主要是以发散思维为特征的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据此,他和同事们一道编制出以测量发散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力测验。

(四)综合法

综合法是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这种方法所编制的心理测验最为典型的有如下两个:

1.杰克逊人格问卷
杰克逊人格问卷以默瑞的人格特质理论为基础。
在编制测验时,他首先对将要测量的特征作详细的说明,然后编制或搜集大量的题目,并对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被试团体进行测试。在分析材料时,不同的被试样本组下的题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使得同一量表内的题目之间有较高的相关而不同的量表之间相关很低。
杰克逊人格问卷中含有320道是非题,分成15个内容分量表和1个特殊量表。

2.考夫曼儿童成套评鉴测验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鉴测验是本世纪80年代初编制出的评定儿童一般能力与成就水平的综合量表。测验的编制者考夫曼夫妇都是美国测定智力与成就方面的著名学者。这套量表与其他智力量表相比,其理论基础、所测项目、测试方法都具有新意和突破,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鉴测验适用于2岁至12岁半的儿童,整个量表由16个分测验组成。测验编制者一再指出,这套测验是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16个分测验中有10个是有关心理加工方面的测验,另外6个是有关成就方面的测验。测验编制者认为,智力是按“个体解决问题和信息加工的模式定义的”。为体现这一特性,该测验中既有个体解决新问题之能力的评定,又有个体加工信息模式的分析,同时还了解个体一般知识的掌握水平。在这套智力评鉴工具中,心理加工测验类似于文化公平智力测验,测量的是卡特尔提出的流体智力因素,而成就测验测量的是卡特尔提出的晶体智力因素。

心理测量学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这里的所谓素质,是指那些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或与之相关的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个人特征,他们是以一定的质量和速度完成工作或活动的必要基础。

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方法
答: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联想技术:为被试呈现一些刺激,请被试报告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根据被试的反应作出分析,常用的有各种墨渍投射测验,字词联想测验等。2、构成技术:被试需要根据一个或一组图形或文字材料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测验主要测量被试的组织信息的能力,从测验的结果分析被试的深层心理。

心理测量学的方法有哪些?
答: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纸笔测验,简称笔试,要求被试在纸上填写答案,考察心理活动。形式有:多重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匹配题、简答题和小论文,形式各异,适用于初步了解被试心理状态。更为严谨的测量工具是量表法,它像一把量尺,通过严格设计的量表对被试的特性进行测量。心理测...

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方法
答:统计分析法以实测资料为基础,观测资料愈丰富、质量愈高,其结果愈可靠,且具有“后验”性质,它与变形的几何分析具有密切的关系,是测量工作者最熟悉和乐于采用的方法。确定函数法是根据变形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建立力(荷载)和变形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位移场的微分方程,在边界条件已知时,采用有限元法解微分方程,可得到变形体...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1、观察法 观察法是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是指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表情、言语等,来了解其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自然观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言语等...

心理学知识
答:主要是心理测量学的知识。首先你要确定测量的目标,你要测量的是什么;然后决定测量的方法,有自陈量表(就是让被试自己报告),评定量表(就是让其他人来对被试进行评定),投射测验等等,一般用的都是量表法。确定测验的题目,也有好几种方法:逻辑分析法(根据逻辑推理决定题目),经验法(根据效标与...

心理测量学 第一章 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概述
答:5.测量方法 测验法*、实验法、观察法(3~4岁婴幼儿成就动机)。 由行为样组behavior sample编成题。选取行为样组时一定要注意“代表性”。 建构测验的理论效度/构想效度/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lfactor analysis 结构效度的保障—1.测验前理论保证,总结前人的,界定自己的;2.统计分析根据一定心理学理论...

心理测量学知识~概述
答:测量的概念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该定义包括三个元素:1.事物(测量对象),实际是心理现象的外显行为。2.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该事物某一属性的量。具有①区分性,②序列性,③等距性④可加性。3.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测量要素 1.参照点,要确定事物的量,...

心理测量学简述提高测验效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提高测验效度的方法有四种:1) 为了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精心编制测验量表;2)为了控制随机误差,妥善组织测验;3) 为了让每个被试发挥出政策水平,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4) 校标选择正确,校标测量制定合适,有关公式使用正确。一个测验或者是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就是效度。

大地测量学的方法
答:解决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传统上有两种方法,几何法和物理法。所谓几何法是用几何观测量通过三角测量等方法建立水平控制网,提供地面点的水平位置;通过水准测量方法,获得几何量高差,建立高程控制网提供点的高程。物理法是用地球的重力等物理观测量通过地球重力场的理论和方法推推求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地球椭球的...

测量方法组合才七组合进行测量,是运用物理中的方法中的什么法?
答:4、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在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各个阶段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主要研究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进行的与地形及工程有关的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程的施工放样及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等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研究对与测量和工程有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工程测量包括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