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由来?

作者&投稿:利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起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创建,也就是佛教祖先释迦牟尼,他主张主张用自我解脱的方法消除烦脑,佛教的创立,实际上是给我们当时的劳苦大众拥有一个精神寄托,倡导那些上层阶级从善,倡导大家以和平的心态相处。

其实佛是古代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象征,也是为了缓解自身对不可知世界和强大自然力量的恐惧的心理慰藉。
佛的出现就像是企业的形象代言原理一样,在他的身上,充满的是善良、慈爱、平等、公正等人们最向往的统治者特征。佛界是已经被神化的封建君主制度美好愿景的描述,也是让人民大众心甘情愿接受统治的工具之一。当然,这并不是佛概念出现的初衷。

首先,我们要持有一个公允的态度来衡量。

比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传教士和修女鬼混就断然否认圣经的教义,也不能因为有些出家人不如法和不持戒律(实际已非出家人)就排斥佛经的教义,对于道教也不能以有人请仙画符等谋利行为而拒绝深入道经。权且称呼都是宗教吧,宗教也只是一个名字。更进一步来说,不能因为有犯罪或者个人不能理解的存在,就得出这个国家的法律不完善的结果,这个不是互为因果的。静下心来,我们衡量一下自己的知见起源,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是自己亲自尝试体会而得到?还是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灌输影响而得到?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有一个符合客观的真实答案。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说这个法义是错的、是不完美的,这种心态其实是我们贪图捷径的投机表现,过于强烈就成了废因执果的习气。

其次,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心理学也好,我们可以尝试深入研究其解决人类烦恼的方法,然后在诸多方法上进行对比,看谁获得的轻安和解脱更为彻底?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彻底的放下?如果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的知见观点)看这些,我们的结果也就变得不真实,因为总是脱离不了先前的知见障碍,如此认知的事物,充其量只是自以为然的阿Q心态。怎么办呢?暂时收起或者保留一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放下所有知见,用空杯的心态,敞开心量,如此审视,才较为客观真实。

第三,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永久的快乐和轻安,从究竟彻底的意义上说,如果这个快乐不是永恒的,只是因缘具足才有,那么这种快乐就不值得我们枉费精虑去追求、去执着,否则我们耗费一生的精力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是不是我们就因此而放弃生活?绝对不是,放下不是放弃,而是学会放下过去的悔恨,放下现在的怨言,放下将来的忧虑,从而让我们更有精力地做好眼下当前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谁能把握住现在的自己,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如是因,如是果,这就是佛法,佛法很务实。

第四,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不二”,是超越任何二元的事物观念,也不是“一”,因为有“一”,就有“非一”,可否领悟?如此推理,佛法不执着有神论,也不执着无神论,因为有和无已经落入二边之见。但是不执着不等于不说,故此佛经中也有不少地方说到神。一般佛经以中道的观点来说神通,皆为宣法之方便,若有人执着于玄学,是为心灵解脱障碍之一。称呼不过是人类造作的一个名词,看所包含的意义有没有涉及到才是关键。佛经中有“心外求法即为外道”之言,此处的外道毫无贬低之意,而是在说明倡导学佛者要向心内问法之意,佛法主要谈心法,不执着于教徒或非教徒之名相(莫将不执著歪曲成不可以说)。

第五,信别人不如信自己。我们常说的信佛,不是指依赖佛,而是指相信依照佛陀指引的方法,我们也一样可以解脱,一样也能做到佛陀那样的智慧和慈悲。佛陀什么都不是,只是我们的一位老师而已。佛陀不是万能的,佛只是正遍知,无法超越因缘而度人。常说的拜佛也不是指崇拜佛,而是表示感谢和尊敬我们的老师之意,在这个恭敬的动作中,可以去除我们的傲慢心,这也是一种修自己心的方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傲慢心,可以不用拜。

第六,自古到今,很多政治家都想利用宗教来为自己服务,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的宗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张,苟延残喘,变相迎合,最终落入可悲的地步。宗教一旦参入了政治因素,就多少脱离了原始的味道。所幸的是,指示宗教起源的书籍尚在,只要我们深入阅读,就不难分辨出如今的宗教有多少偏离。佛经让人破除是非人我观念,唯一涉及到国家的是,在上报四重恩中,有一国家恩需要我们发心报答。善待自心,以一颗感恩之心来生活,这就是佛法。

第七,释迦牟尼通过自己的修证发现了佛法,而不是发明创造出佛法。佛法因烦恼而起,若无烦恼,佛法则无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既然是以因缘而起,也就会以因缘而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得坦坦荡荡,心无挂碍,安住于当下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一个本分人,实实在在回归当下的自己,这个人是不需要学习佛法的,因为没有烦恼。当然,有了烦恼也不一定非要学习佛法,比如心理学,哲学,养生学,道法,基督等,但是当你深入研究后,你会发现,论堪破烦恼之深、道明烦恼本质的,佛法为最。

所谓“众生皆有佛性”。是本师释迦摩尼佛在成道的时候感叹,本师在成道的当时就看见众生皆有佛性,皆有菩提心,众生都能成佛,都与佛有缘!

阿弥陀佛

佛的由来?~

大概在两千五百多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一个名为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所创造出来的。一直以为很多的西方国家都普遍认为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而事实不然,现在印度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其实佛的姓是新称为乔达摩,旧称为瞿昙;人们之所以称佛为释迦牟尼,是因为他是释迦族的。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扩展资料:
佛教观点
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反对自杀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何地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因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据说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主要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西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於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印度佛教由海路传入中国,最早亦当在桓帝末世,此时中原地区已流行佛教,并有译经的胡僧,赴印陆路的交通要地是于阗、龟兹和葱岭以西的犍驮罗三个地方,即所谓阇宾三国,是赴印求法必经之地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因果报应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人生何以会有生死流转,是为了点拨执迷众生,使其获得解脱。为此,他主要阐扬的是十二因缘说。《佛说缘起经》云:“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果报应论成为东汉至南北朝时代中国思想界的热门话题和中国佛教的理论重心。中国佛教学者根据历代的有关争论,结合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作出了新的论证和新的阐述,从而表现出了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佛教因果报应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崭新而又神秘的人生理论,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论及人的道德观、生命观、生死观、命运观和来世观,体现人对现世的关切和终极的关怀,并从理论上把因果律、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起来. 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观察人生命运、价值、意义的新视角,以及对待人生行为、活动的新方式,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和社会的基本准则。可以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因果报应是最早从国外输入,并产生广泛而巨大反响的宗教人生理论。

"?"的由来
答:源流 拉丁语quæstio,意即问题,简写成Qo。将大楷的Q写在小楷的o上的符号经转变后便成为现代的问号。另一说是认为问号起于9世纪,最初是一点并有一条向右上倾的曲线(好像.~,但曲线的右部分较高)。该点表示句子的终结,好像句号一般。曲线表示声调的提升,可能和早期的音乐记号有所结合。...

名人的名字都是什么由来?
答:名人名字的来历:1、孔子姓名的由来 孔子是神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得臣。孔子也是近这种方式为姓的。故姓孔。为什么人们叫孔子为“孔老二”呢?原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的字 来历
答:作为语助词的“的”是在白话文普及以后才推广开来的,一开始也并不统一,的地得底,互相乱用,这几个字,有名词有动词,传统上都不做助词使用,而且现在写为“的”的,当时一般写作“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一些文章通篇充斥着底字的原因,从这几个字的发音来看,我本人倾向于这可能是一个外...

端午节由来是什么?
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也有一说,最初端午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端午由来,众说纷纭。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

小学生汉字的由来有什么?
答: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1、结绳说 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们靠结绳记事、认事,此举起到了帮助人们记忆的作用。

“的”的由来是什么?
答:“的”字,六书属形声字。原本作“旳”。现在所知最早的“的”字是小篆,左边“日”,右边“勺”。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没有发现“的”字。赵世民认为,甲骨文、金文时代的先民已经创造出“的”字,只是还没被发现。《说文》:“旳,明也。从日,勺声。《易》曰:为旳颡。”段玉裁注:“旳者,...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答: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 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介子推说、恶日禁忌说、蓄兰沐浴说、勾践操练水军说、夏至说这八种说法。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

四川省名的由来是什么?
答:四川省名的由来: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成都,位于...

百度名字的由来?
答:1、“百度”二字,来自于八百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描述了词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很喜欢唐诗宋词,非常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百度一词就摘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