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和改良

作者&投稿:犹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革命”与“改良”两种道路~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把它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而对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也是错误的.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看待改良和革命者两种方式在推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答: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想让中国富强。中国近代史上先进思想先有改革派带来,先进思想传播激发一批人从事革命。改革派主要贡献是带来了先进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先进理念。而革命派主要贡献是使得君主制度在中国消失

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谈改良与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③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

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答:总的来说,1905年至1907年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和进步,也为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这场论战还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投身于社会变革之中奠定了基础。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变革 论文
答:我不能帮你写,我只提供几个思路:1、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改良和变革都是对近代中国未来发展的探索,都是救亡图存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都值得肯定;2、每次探索都以失败告终,客观上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的制约,主观上因为改良与变革的领导阶级性质,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不能代表最先进的...

改良和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答:来反抗、推翻一切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几座大山,历史告诉我们,妥协是没有用的,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一心想要把整个中国做为他们众多殖民地之一的列强们是可笑的!所以,真正为我们带来现在美好生活的,正是溶入中国人血脉里的革命精神 这里完全是本人借鉴以前所学的一些看法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 ...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答: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中国只可改良、立宪。革命...

跪求: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
答:我认为,中国革命应走改良的道路。理由如下: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把它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关于是改良好还是革命好呢
答:如果是自由辩论,随便,只要有理。如果是做试卷的话,那么就是革命好。因为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近代史上走过的人很多,比如林则徐的禁烟,可以算是一种改良;比如戊戌变法,比如洋务运动啊,都是一种改良的尝试,但是这些改良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由此似乎我们可以认为,改良是行不通的,因为改良是在原有基础...

如何理解改良与革命之争是清末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答:本人对此种观点是不赞同的,因为本人觉得百年中国史其实是一个现代化史,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评价中国的近代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是目的,革命和改良都是手段,问题在于,洋务、维新、新政等所有温和改良措施都不能最终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它们至多只是通往近代化或现代化一个台阶,一个极其短暂的中继...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答:他们都是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都是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