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唐明 什么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投稿:羽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民主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我们的做法是: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3.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4.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5.依托课堂活动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精彩的课堂活动课堂里的珍珠,让语文课堂闪光。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训练,逐步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整合资源,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我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o赤壁怀古》《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过华清宫》《桂枝香o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研究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彰显个性,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提高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的几种途径~

我觉得更重要在于换位思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象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对方满足。

胡 唐 明 一、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区别于其他模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大主体交互在一起,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和学。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系统就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有机构成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重视了人格培养。通过主体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 第一,课堂环境是模式实施的基础。布置环境必须保证其民主性要求与和谐特征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气氛的融洽。其最大的特色是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每小组中要尽量做到至少配一名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助,以期学习效率最大化。 第二,教学内容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都是在充分了解具体班级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确定的内容。教学内容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生成问题作及时应对。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不求统一,视学校教学条件而定,通常呈现在黑板上、教案上、学案上或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常有:参与、设计、引导、梳理、点拨、示范、质疑、释疑、辅导、生成、指导、督促、检查、评价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最关键的作用,不仅在其“教”,重要的是在其“导”,“教师”就是“导师”。对于教师来说,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生成问题的激发者、发现者和参与解决者;思维的启发者。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师”,是学习途径中的“引路人”,是课堂上的“导演”兼“配角”,偶尔也串客“主角”。 “讲”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练”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评”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江苏省《教学要求》各版本教 材学科《考试说明》学科大型考试试卷“测”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 第四,学生是学习主体,是两大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行为通常有:学习、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生成、主动、接受、享受、质疑、释疑、评价等。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既借助教师主体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又可以直接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是主体参与的基础。这种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就必须保证民主与平等;既然两大主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两者就得合作、互动,师生之间就必须双向影响、交互作用,共同感受,共同发现,共同体验;既然两大主体是通过合作形式来交互,师生关系就得和谐融洽,以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二、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第一,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了其“教”的功能;第二,批判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了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低效课堂教学问题;第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意学;第四,重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第五,让教师更了解学情,促使教师的问题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第六,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使得教学管理更符合实际;第七,促进了教学其他环节的有效性,如解决了如集体备课形式化、备课笔记教条化、课堂教学低效化、早读晚读盲目化等一系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教学环节问题。 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归类指导 前提:不为某一模式所固定,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模式,以学生课堂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与变化。以下提供几种模式供参考: 记忆教学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者模式发散思维训练模式 1.形成概念2.诠释资料3.应用原理 1.呈现资料,确认概念属性2.学生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学生对以上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1.教师提供问题情境,讲解探究步骤2.收集资料(确认阶段)3.收集资料(实验阶段)4.提出解释5.分析探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论 一、创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 1.描述当前状况,教师布置学生讨论熟悉的观点2.直接类比法3.拟人类比法4.矛盾压缩法5.重返直接类比法6.重新检查任务,请学生进行比较,回到最初的问题或任务上 二、认识新事物(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1.教师提供新信息2.教师或学生直接类比并对此作出描述3.拟人类比。帮助学生熟悉未知事物4.对类比进行比较5.解释不同点。学生解释类比对象的不同之处6.再研究。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对最初的问题重新进行研究。7.产生类比。学生提出自己的直接类比并探索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1.提出先行组织者2.提出学习任务或材料3.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 1.识记材料2.建立联系3.扩展感觉表象4.练习回忆 角式扮演模式小组预备活动;挑选扮演者;布置场景;组织观众;第一次表演;重新表演;讨论和评价;总结。 群体调查研究模式法理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疑难情境;探索学生对情境的各种反应;系统陈述研究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组织起来。独立探究和群体研究;分析进步与过程;循环活动提出事件;认清问题;选择立场;探究所选择的立场;明确进一步稳固的立场;验证关于事例、定义和后果的假设。依赖—脱离;反依赖—脱离;解决—疏通;迷恋—依赖;迷恋—脱离;交感—效应;情境提出和明确;提出假说;明确假说;探索;搜集证据;概括。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确定帮助情境;学生主动积极地陈述和探究面临的问题;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开始作出问题有关的计划和决定;学生报告他们采取的行动,进一步发展。形成会议气氛;揭示有待讨论的问题;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确定可供选择的行动步骤;深化会议主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认识。 掌握学习模式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 程序教学模式 直线式程序;衍支式程序;莫菲尔德程序。 直接指导模式 导向,建立该学习任务的框架;讲解;练习(组织练习、指导练习、独立练习)。 模拟训练模式 导向;对参与者的培训;参加模拟训练;学生对模拟训练的总结和问询。 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沟通、联结的桥梁,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执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妙于巧法、教有常法,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泰州实验中学等学校为实验基地,尝试实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并得到验证,有力地证明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所表现的教法就是巧法和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