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提倡开荒,为何平民却投奔地主,而不是自己找地耕种?

作者&投稿:甄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句出自《诗经》中的名言已传唱千年,意思也很简单——封建统治时期,皇帝是国度上唯一的统治者,任何土地、动植物包括人,都是皇帝私有财产。

春秋与战国时期,各个封建诸侯便开始提倡平民开垦荒地耕种。譬如,商鞅便废除了战国时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开阡陌,废井田)

问题来了:在此前提下,为何古代平民大部分却愿意投奔地主大户,当个永世不能翻身的佃户、包身工,而不是自己去开垦荒地?



依笔者之见,古代平民之所以不自行去开荒,无非也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

一块土地是否适合耕种,是有多种条件决定的。比如这块土地地理位置靠近水源吗?土地贫瘠与肥沃程度?又能不能保证产量?那些适合耕种的土地,且又靠近水源,肯定早已被他人占据。平民百姓也不可能虎口夺食去耕种这些良田,势必他们要到那些人迹罕至,或荒山野岭进行开荒。



可是那些荒山野岭,要么土地贫瘠风险太大,收获远小于付出。就算从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一块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地,且收成很好。但是一帮子平民百姓,又怎能保证这块肥沃的土地不会被官府或者其他地主大户觊觎?

二、

土地归属问题,历代王朝皆鼓励百姓开荒种地。比如中国南方丘陵到处都是梯田。山西、贵州等地还有开在山顶平地的田地,各种山沟沟只要能种上庄稼,肯定都会有人世代居住。

《中华古文明史》记载:“凡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女二十亩,奴婢同普通男女,地给主人。耕牛一头加授三十亩,限四头。如系休耕田,休耕一年,加倍授给;休耕二年,加二。露田有授有还,不准买卖。

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可作世业,不足可以购买,多余可以出卖。宜种麻地区不给桑田,男子另给麻田十亩,女子五亩,奴婢相同。

新定居户每三人给宅地一亩,奴婢五人一亩。地方官也授予不同数量的公田。北齐、北周、隋、唐均沿此制,办法不尽相同。



可古时那些王爷、将军、官僚封地面积特别大。假设,平民百姓找到一块适合开垦的土地,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种植出了农作物。眼看要收成时,这块土地原主人(有可能是地主、官府)便找上门来收回这块土地。

说白了——适合开垦的土地,即使是荒山野岭也必是有主之物。因为古代寺庙、军屯、官府或者某个地主都能占据大片荒地,即便这些荒地没被开垦,可还是其私有物。适合开垦的荒地,或许早在千百年前被某个大家族垄断。



三、

一帮穷人到了远离安全区的地方耕种(安全区内土地都被霸占),期间会经历饥饿、水土不服、疾病、野兽、昆虫等等威胁,物质基础会消耗巨大。还有衣服、金属劳动工具、药物,都是制约平民百姓耕种土地的硬条件。

还有开垦荒地时,劳动者需要吃饭。即使第一年能顺利播种,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还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不会出现天灾人祸。眼看着第二年农作物收获满满,但古代道路运输交通非常不便利,几千斤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怎样从荒地运往集市进行贩卖?那么,开垦期间的种种支出又是从何而来?



大家想想:能负担一群劳动者两年白吃白喝,其家产必定不薄。既然有这些家产去,做些小买卖,或读书、捐官都比开垦荒地要强上百倍千倍吧?

最后总结

以上这三点就是古代平民不愿,或者没有条件去开垦荒地的重要诱因。加之古代平民百姓的思想与现代人有天壤之别,且现代农业科技交通运输发展十分迅速,人类能对抗大部分天灾人祸。古代收成好与坏,主要还是看老天赏不赏饭吃。

更何况开垦荒地间的种种支出,又有谁来负担?第二年长出满满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又怎样运往集市,以及耕地时所使用的农业器具,还有畜力,可都是一大笔的支出!

(牛是更朝代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买卖十分普遍。例如北宋时期的牛价,经历了从2贯到10贯轨迹。)



摘自《中国农史》——河南大学出版

能保证两年之内有饭吃的家底,拿这些钱去干点什么不比种地强吗?因此,古代平民之所以不敢开垦荒地,主要还是因为上层对底层剥削。已开发耕地,早已被那些大家族或者官方把持。适合开垦的土地大部分位居安全区内,非要开垦荒地,就必须去那些土地贫瘠,风险很大的荒郊野岭,收获可能远远达不上支出。

即使从非安全区内找到一块肥沃土地,种上了庄稼,收成也很好,可又该如何判断这块土地的归属权?那些地处大户都是见钱眼开的主,将这块田地抢去,官府也不可能对百姓有任何保护。

再者说,开垦荒地时劳动者要吃,一家老小近两年的支出也不少。有这样的家底和精力却非要去种地,那不是自找苦吃吗?

参考文献:中国农史、齐民要术



这是因为古代对于耕地的人会收非常多的税,而且很多农民在交完税之后自己就所剩无几了,还不如投奔地主能够得到的粮食多一些。

因为不能自己找地耕种,农民是没有土地的,即使开垦了也会被人收回去。

因为你自己开地种的话也是需要钱的,没钱的话就只能投奔别人。

~

您觉得哪个皇帝最关注民生问题体谅民生?
答:做为一个古代帝王来说能勤俭执政、执政为民,先天下之忧,实乃不易呀!执政为民,是一个人民公仆的分内之事。现在我们党也有好多这样的好干部。但不能否认,也不乏有社会的蛀虫。堂堂一个皇帝几年下来都破旧轿子一顶,对家属要求严格。而现在呢?暂不谈他们的二代,就是他们当中有几人不是开着锃亮...

苏轼的故事
答: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

史上两大宦官强势期,唐朝宦官能够废立君王,明朝为何却不能?_百度...
答:唐朝的宦官多是一开始被派去做各个地区的开荒, 因为唐朝的时候,地广人稀,很多地方经济非常落后,而且朝廷管理起来非常的不方便,所以就会给一些官员来管理。所以慢慢的,官员管理的地方就越来越大了。再说明朝,看起来宦官非常的厉害,在朝廷上叱咤风云,完全是因为皇帝给了他们这样了能力,他们才敢这样...

元灭宋,未代皇帝为什么不退守台湾或海南呢?
答:南宋流亡政府,在蒙古骑兵的追击下,于广东崖山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时,末代皇帝为何没有逃往台湾岛或者海南岛?接下来,文史不假与您一道分析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一、蒙古崛起。12世纪,在蒙古草原上长期以来就分布着许多的大小部落,相互之间不断攻伐。逐渐地,在这些大小部落之间,又合并成了几个规模较大...

...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答:宁古塔环境艰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流人的子孙后代也要世代为奴,不可出户为民,死后也不得归乡。在清宫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什么是宁古塔呢?宁古塔又在哪里呢?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地名,是清朝时期在关外流放罪犯的一个...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欢把人流放到宁古塔?
答: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

大明王朝有多少个皇上,大明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揭晓
答: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二、皇权对臣权的完败明朝皇权与臣权之争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幼年登基。此时的明朝经过几十年的磨合,群臣集团已然成型,幼主老臣自然是主弱臣强,皇帝的权力已经被群臣瓜分殆尽。年轻气盛的朱祁镇显然是不满于权力蛋糕的分配方案,十分...

满清为什么能入关
答:2、前车之鉴:早在李自成起义军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之时,满洲贵族就已经意识到,先让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然后再举兵入关。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3、吴部投清: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明亡之时,吴三桂等撤入关内的辽东官员却...

大唐盛世是指的哪个皇帝到哪个皇帝?拜托各位大神
答:唐高宗到唐宪宗。盛唐,在文学上和史学上有着不同的定义,也是后世对唐王朝的赞颂之词。 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其中 盛唐指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这个时期是唐朝相对最美好的时光,藩镇割据还未形成。此时的中国大致...

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