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学生中心课程设计在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学业评价上的主要特点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作者&投稿:天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强调:①学生是课程的核心;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为基础,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其重要作用;③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中心;④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 以奈勒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①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定学习知识,离不开人的主观性;②教材应该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应该由学生主宰教材;③知识与有效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④人文学科是课程的重点。
3) 评价:学习者中心课程论重视的是学习者的兴趣,它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于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致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和学术性,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色彩。

我国中小学新课程设计有哪些特点~

以数学为例说明,各个学科都是各自的特点
第一部分 前 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 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 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关于目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 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 的区别和联系。




(三) 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 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四) 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 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 、作图等技能。
●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 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 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 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 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 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 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 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 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 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 翻猜想。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 的合理性。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 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 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 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 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 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部分分别阐述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 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the objectives model )也称“工艺学”模式,它是指将课程目标的设定视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这种模式发端于 20 世纪初期的科学化课程开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博比特( Bobbit )、查特斯( Charters )等人扮演了旗手和奠基者的角色,经过他们对这种模式的前期理论铺垫,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的另一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Ralph Tyler )将这种模式发展极致,泰勒构建的课程开发模式成为目标模式的经典理论,后继者在泰勒的理论基础上又对目标模式进行了修正和充实。
(一) 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 课程设计模式是在一定的价值哲学基础上所构建起来的,目标模式无论是原初的雏形,还是后期的“完形”,始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因为目标模式本身带有实用主义的“血缘”,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状况为目标模式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性依据。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效果律”及“练习律”构成了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选择与组织、评价的经典性程序,其中,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这样,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二)目标模式的经典性形态——泰勒模式
1 .泰勒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科学化运动中产生了目标模式的初始形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课程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后,美国课程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计划才使课程的科学化研究在实践中正式展开。八年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拉尔夫·泰勒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全部囊括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它是被公认的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经典性形态形成之标志的不朽巨著。
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的。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
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具体地回答这些问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因教育阶段与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于是,他主要侧重于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探讨。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
2 .泰勒对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和目标模式的建构
( 1 )目标的确定 泰勒原理中的目标确定原理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三个来源。泰勒建议课程设计者应以三个方面的来源为依据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一是学习者。泰勒主张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泰勒主张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必须从社区及大的社会背景分析当前的生活,不要让学生学习过去重要但现在已没有意义的内容。三是学科。泰勒认为,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某一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一般公民的用处,而不是以培养该领域的专家为目的。第二,两个过滤器。泰勒建议以社会哲学和心理学作为对这些目标进行筛选的过滤器。
( 2 )经验的选择 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除此之外,泰勒还阐述了有效的学习经验的四种特点:第一,培养思维技能;第二,有助于获得信息;第三,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第四,有助于培养兴趣。
( 3 )学习经验的组织 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即“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 ,以确保学习经验的循序渐进性、相关性。同时,泰勒提出了最高层次、中间层次以及最低层次上的结构要素。
( 4 )结果的评价 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他提出了从教育目标到评价情景再到评价手段的过程和程序,即首先应明确教育目标,然后确认评价情境,在此基础上确定、选择评价手段。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
(三)目标模式的变形、发展及完善
目标模式继泰勒原理之后产生了多种变形,经历了不断被改造、修缮的过程。塔巴( Hilda Taba )、惠勒( Wheeler )、凯尔( John F. Kerr )等人都对泰勒模式进行了改造、发展,完善了目标模式。
1 .塔巴模式 塔巴坚持泰勒原理的直线式课程设计过程,并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课程设计过程的八步模式:( 1 )诊断需要;( 2 )建立目标;( 3 )选择内容;( 4 )组织内容;( 5 )选择学习经验;( 6 )组织学习经验;( 7 )评价;( 8 )检查平衡与顺序。
2 .惠勒模式 英国课程专家惠勒于1967年在其《课程过程》一书中将直线式目标模式改为圆环式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的课程设计路线同样以目的、目标作为起点,然后循序进行的是: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综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然后再回到目的、目标,对其予以调整,进行新一轮的课程设计过程。在目的、目标的确定阶段,惠勒采取的程序为,首先将一般的目的分析成终极目标,然后将每一项终极目标分析为若干个中间目标,再依据中间目标确定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近期目标,最后,依据近期目标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
3 .凯尔模式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凯尔从内部结构层面对目标模式予以更为具体化的分析、阐述。这一模式包括四项要素:目标、知识、学校学习经验和评价。对于目标,凯尔认为课程目标是学校活动的预期结果,是课程研制和设计的逻辑起点,并有学生、社会、学科三个来源。除了以上与泰勒模式的相似之处以外,凯尔在目标选择和确定上还划分了目标的种类,并将布鲁姆的学习行为目标分类法引入课程目标确定过程;在知识上,凯尔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将它们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关于学校学习经验,凯尔认为应该包括学校安排的社会机会、学校社区活动、师生关系、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及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等;评价则包括对目标可行性、内容及方法的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判断。
(四)对目标模式的评价
1 .目标模式的历史功绩
首先,它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由于目标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它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南。正是基于这些,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
2 .目标模式的弊端
首先,目标模式受工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其次,目标模式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这使得设定的目标成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动态发展欠缺考虑。同时,预设性的课程必然难以与学生发展的长期性、综合性、渐进性以及累积性等特征相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将学生加工成所需的某种规格的“标准件”,这种视学校如工厂的隐喻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扭曲。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课程
答:2、学生中心课程(Learner-CenteredCurriculum):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选择和规划他们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3、社会...

课程设计理念怎么写
答:1、目标导向:课程设计应该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实现目标来衡量课程的价值和有效性。2、学生中心: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并为其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3、实践应用:课程设计应该与实践应用相...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答: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2)分析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社会特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班级...

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
答:课程目标可从三方面着手——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6)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实行学科课程的条件下...(5)课堂实践设计应具有典型性和精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主要知识的运用水平...

课程总目标是从什么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_百 ...
答:2、导向性:课程总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导向,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引。在设计课程时,教师需要根据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目标。3...

什么是课程目标
答:关于“什么是课程目标”如下: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接受特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理解和应用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它不仅规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评价...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答: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科中心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科中心课程中得到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三是以综合素质为目标。学科中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

如何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
答: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这实际上是我们目前倡导的学习目标设计。2、目标设计以课标为基础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具体的课程内容...

在目标模式中课程设计的中心是什么
答:行为目标。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其主要的精神在于目标取向的理念。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中,目标固然有许多来源,但中心是行为目标。在目标模式中课程设计的中心是行为目标。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目标模式(theobjectivesmodel)也称“工艺...

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答:同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中心教学设计的含金量:1、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中心教学设计以主题为中心,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种教学设计方法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