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正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1.雅尔塔体制及其实质与作用
  (1)雅尔塔体制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三大国首脑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2)雅尔塔体制的内容与实质
  ①内容: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战略步骤;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协议或协定.
  ②实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美、英、苏三国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做出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美苏最终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3)雅尔塔体制的主要作用
  ①积极作用: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共处,有利于防止战后法西斯主义复活、维持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消极作用: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危险的主要因素.
  2.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1)两大阵营形成的原因
  ①德、意、日 三国被彻底战败,英、法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②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苏联国际威望增强.
  ③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相继建立.
  (2)两大阵营形成的标志
  ①西方阵营:帝国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②东方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共产主义阵营)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两极政治格局动荡分化改组
  1.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①万隆会议召开(1955-04-18-24)
  ②不结盟运动诞生(1961-09)
  ③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64-04)
  2.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①波匈事件(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10)
  ②“布拉格之春”(1968-08-20)(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③中苏关系破裂(1960-1989) (中苏大论战:1962-12-15----1964-07-14)
  ④莫斯科会议(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1965-03、05).
  3.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①经济上: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逐步丧失;
  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
  ②政治上:
  法国的“戴高乐主义” (1959-01-08 法德、法苏、法中合作);
  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1969);
  日本的“亚洲自主外交”(1968)
  三.20世纪70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强
  ①中国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971-10-25),
  中美关系改善(1972-02-17)并建交(1979-01-01),
  中日建交(1972-09-29).
  ②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①促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②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3.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①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1972-1975).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1981).
  ③东欧国家要求独立自主.
  4.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缓和
  (1)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
  ①苏联在军事经济力量方面大大增强:
  1972年军费超过美国;
  1975年获得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同时,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
  1978年支持越南(洪森)侵柬反华(波尔布特);
  1979年12月27日公然出兵入侵阿富汗.
  ②美国实行尼克松主义(1969),在全球开始战略收缩.
  (2)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攻苏守.
  ①美国“扩军抗苏,重振国威”,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
  ② 1985年3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 “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
  (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缓和.
  1985年11月—1990年9月美苏首脑会晤8次,外长会谈46次,达成了《美苏中导条约》(1987-12),《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990-10)
  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① 1989年12月2日美苏马耳他首脑会晤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②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是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2.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
  ①军备竞赛 加剧,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发展中国家崛起 .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①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②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一个渐进过程,时间长,复杂化.
  ③目前世界局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1.雅尔塔体制及其实质与作用
  (1)雅尔塔体制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三大国首脑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2)雅尔塔体制的内容与实质
  ①内容: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战略步骤;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协议或协定。
  ②实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美、英、苏三国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做出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美苏最终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3)雅尔塔体制的主要作用
  ①积极作用: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共处,有利于防止战后法西斯主义复活、维持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消极作用: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危险的主要因素。
  2.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1)两大阵营形成的原因
  ①德、意、日 三国被彻底战败,英、法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②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苏联国际威望增强。
  ③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相继建立。
  (2)两大阵营形成的标志
  ①西方阵营:帝国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②东方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共产主义阵营)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两极政治格局动荡分化改组
  1.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①万隆会议召开(1955-04-18-24)
  ②不结盟运动诞生(1961-09)
  ③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64-04)
  2.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①波匈事件(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10)
  ②“布拉格之春”(1968-08-20)(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③中苏关系破裂(1960-1989) (中苏大论战:1962-12-15----1964-07-14)
  ④莫斯科会议(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1965-03、05)。
  3.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①经济上: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逐步丧失;
  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
  ②政治上:
  法国的“戴高乐主义” (1959-01-08 法德、法苏、法中合作);
  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1969);
  日本的“亚洲自主外交”(1968)
  三.20世纪70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强
  ①中国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971-10-25),
  中美关系改善(1972-02-17)并建交(1979-01-01),
  中日建交(1972-09-29)。
  ②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①促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②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3.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①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1972-1975)。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1981)。
  ③东欧国家要求独立自主。
  4.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缓和
  (1)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
  ①苏联在军事经济力量方面大大增强:
  1972年军费超过美国;
  1975年获得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同时,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
  1978年支持越南(洪森)侵柬反华(波尔布特);
  1979年12月27日公然出兵入侵阿富汗。
  ②美国实行尼克松主义(1969),在全球开始战略收缩。
  (2)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攻苏守。
  ①美国“扩军抗苏,重振国威”,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
  ② 1985年3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 “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
  (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缓和。
  1985年11月—1990年9月美苏首脑会晤8次,外长会谈46次,达成了《美苏中导条约》(1987-12),《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990-10)
  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① 1989年12月2日美苏马耳他首脑会晤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②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是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2.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
  ①军备竞赛 加剧,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 ③发展中国家崛起 。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①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②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一个渐进过程,时间长,复杂化。
  ③目前世界局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战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9月成立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对抗,这样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并形成冷战局面。所谓“冷战”,是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诸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讹诈和军事威胁等等。它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虽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但还不是主要的抗争因素。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说,美苏争霸态势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还是美攻苏守,那么到70年代就变为苏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和“重振国威”的口号,美国又扭转了不利局面,加上苏联国力的下降,苏联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使困扰世界的紧张局势出现了缓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这主要是因为:
  (1)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现在的联合国已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有利场所和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过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2)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冲突和解体
  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苏南冲突中暴露出来,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现。1968年,苏联侵捷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的突出表现。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最重要的表现。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寻求经济政治的联合自主。1958年戴高乐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提出“戴高乐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了一直依附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内阁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谋求“国际国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原因是:①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②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2。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3。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它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2)新旧格局转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a、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b、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发言权。“化”——指一种趋势而非指现实。2、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的物质基础。②多个经济政治中心的出现 ...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怎么样的演变历程(4个阶级段需阐述清楚...
答:战结束,战时同盟关系解除,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差异导致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对的政策;两方各自结成军事同盟,开展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对抗,形成东西对立,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多极化趋势出现表现为中国的崛起,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共体的成立(原子能,煤钢等三...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哪三次剧变?背景、过程和影响分别怎样...
答:第三次:从两极对峙到一超多强。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美苏爆发冷战、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分化和三个世界的形成,美苏争霸、苏东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

国际格局经历了哪几种演变类型?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体系。其内部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剧,这一体系...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
答:中文名 世界政治格局 外文名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world 性质 政治 解释 政治利益的划分情况 快速 导航 政治新格局 发展趋势 演变过程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基本上是由英殖民到美殖民的演变过程。整体看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海外殖民时期 第一阶段是19世纪,...

当代世界格局演变的特点
答: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逐步丧失;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②政治上:法国的“戴高乐主义” (1959-01-08 法德、法苏、法中合作);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1969);日本的“亚洲自主外交”(1968)三.20世纪70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

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1、丛林战争。即世界各国各自为政,全球化全面倒退,呈现碎片化。此种世界格局出现的可能性小。2、国际多边体系加快进入瓦解与重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强,可能成为替代多边化和全球化的重要一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其基础在于二战后美国精心策划并打造的国际体系。当前美国放弃使自身...

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随着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1991年),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形成了"一超(指美国)多强(多指中国、欧盟、俄罗斯与日本)"的世界格局,但是这一世界格局并不稳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欧盟一体化建设、俄罗斯振兴经济的计划以及日本的经济力量,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

二战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确立了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但是战后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试图倚仗经济军事实力...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多极化。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化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