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也字解释

作者&投稿:生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有哪些

--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2)“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4)“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5)“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 文言文“也”“乎”“矣”“者”“何”“乃”字的解释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曹公,豺虎也。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5.同“于”。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矣: 1. 表示完成 例: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聊斋志异·狼三则》 2. 表示坚决、肯定 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3. 确实 例:吾老矣 4. 表示感叹 例:毒矣哉;大矣哉 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

的”或“。

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者:指人)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的样子”、“。

似的”。 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

的话”。 例: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 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何: 1.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怎么样 例: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3.谁 例: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万章下》 4.哪样,哪点 例: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 乃: 代词 1.你,你的 例: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2.他的 例:乃心在咸阳。

—— 曹操《蒿里行》 3.此,这个 例: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4.这样,如此 例: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动词 是,就是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竟,竟然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3.却 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汉· 刘向《列女传》 4.于是;就 例: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连词 可是,然而 例: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3. 文言文之字解释

给你用一段话来说明一下吧

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主谓之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语助,表限制、可译为的。下同)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为了强调宾语菊,之为提宾标志)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菊、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此三句是判断句。

4. 文言文经常出现的字解释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17)摄乎大国之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5. 文言文 字 词解释 求解答

精 jīng① 精米;上等的细米。

《庄子?人间世》:“鼓荚播~,足以食十人。”② 精华。

《阿房宫赋》:“齐楚之~英。”③ 精粹;精纯。

《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铜铸成。”④ 精良;精锐。

《赤壁之战》:“兵~粮多,足以立事。”⑤ 精美;美好。

《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妙细无双。”⑥ 精通;谙熟。

《冯婉贞》:“~技击者不过百人。”⑦ 精湛;精妙。

《卖油翁》:“吾射不亦~乎?”⑧ 精心;专一。《张衡传》:“~思附会,十年乃成。”

⑨ 精神;精力。《秋声赋》:“有动于中,必摇其~。”

⑩ 瘦,不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却才~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案 àn① 盛食物短腿不把盘.《长亭送别》:“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齐眉。”

② 几案,矮长桌.《赤壁之战》:“因拔刀斫前奏~。”《熟读精思》:“凡读书,需整顿几~。”

③ 文书;案卷.《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④ 通“按”.用手压或摁.《订鬼》:“则梦见夫人据~其身哭矣。”

⑤ 通“按”.察看;考察.《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⑥ 按照,依照.《荀子?不苟》:“国乱而治之者,非~乱而治之之谓也。”

⑦ 于是;就.《荀子?臣道》:“是~曰是,非~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系 "xì① 悬;挂。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向牛头充炭直。”② 梆缚;拴。

《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颈,委下命吏。”③ 拘囚;关押。

《谭嗣同》:“君既~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④ 继;连接。

班固《东都赋》:“~唐统,接汉绪。”⑤ 带子。

《陌上桑》:“青丝为笼~,桂枝为笼钩。”⑥ 世系;系统。

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梁日帝王孙。”⑦ 联系;关联。

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于诸侯哉。”⑧ 是。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拐子拐来卖的。”⑨ 附着;随着。

《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之矣。”属 zhǔ① 连接。

《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② 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者百余人耳。”

③ 撰写。《屈原列传》:“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 通“嘱”。托付。

《岳阳楼记》:“~予作文以记之。”【又】劝;劝请。

《赤壁赋》:“举酒~客。”⑤ 通“嘱”,看。

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shǔ① 归属;隶属。

《琵琶行》:“名~教坊第一部。”② 管辖。

《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夸何也。”③ 部属。

《陈涉世家》:“徒~皆曰:‘敬受命。’”④ 家属。

《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贫则面语之。”⑤ 类;辈。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项 xiàng① 脖子的后部。《左传?成公十六年》:“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伏弢。”

【又】泛指脖子。张衡《西京赋》:“修额短~。”

② 种类;款目。

《宋史?兵志七》:“愿应募为部领人者,依逐~名目,权摄部领。” 邪 xié 邪恶;不正。

《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曲之害公也。”yé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马说》:“其真无马~?其真不知马也。” 腼 1.害羞,不自然 [publicity shy;bashful;blushing]未语人前先腼腆。

——《西厢记》 2. 使感到羞愧 相比 xiāng bǐ 1.互相联合,编在一起。 2.相近;差不多。

3.互相考校﹑比较。 4.相互勾结。

瞳子 瞳子,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 黑眼 1.方言词,行为,举止,言行或相貌让人看了不舒服,令人生厌.有时为加强情态也说黑瞎眼.参见"日眼" 例句: 1)这小子日眼(刺眼),却不算黑眼. 2)我们娘儿俩黑瞎你的眼,没有一点是处了. 3)不是看着你黑眼,人家也不会先别人. 黑眼 人体解剖名称。《灵枢·大惑论》:“筋之精为黑睛。”

即黑睛。 2. 慧眼 白眼指的是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刨判和力络 有没有打错字? 追问: 没有 追答: 那么硬要解释 根据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 这刨判应该为 开辟的意思 力络的话 没有具体的例句 难以判断 评论0 0 0 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已解决问题:262,007,030 新手帮助 如何提问 如何回答 权威合作 企业合作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意见反馈及投诉 搜狗问问小程序 企业推广 – 输入法 – 浏览器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帮助 © 2019 SOGOU.COM 京ICP证050897号。

6.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

【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或 <;代>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

或huò

⒈也许。〈表〉不肯定,选择:~许。~者。~近~远。~多~少。这个~那个。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7. 文言文——字的解释

1、武库兵器充足

2、用来

3、帅通率,率领

4、因为

5、向……禀报

6、

7. (对)之疲睡

8.发觉

9.跑

10.表被动,可译为被

11. 价低

12.适逢,恰好

13.食物

14.调戏,调侃

15.离开

16.正在

17.回到

18.现在

19.是“人才出众”的意思

20. 闻(是)语

21.当然

22.隐瞒

实在是太多了,我不行了,写不下去了。我把我学过的/会的都写了。别的我无能为力了



~

也是的文言文
答:“也”的本义属于肯定语气词,有两种情况,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言文的解释
答:言文的解释(1).谓解释法律文字。《史记·曹相国 世家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2). 言语 和文字。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为今之计,能造出最适之新字,使言文一致者上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到这里,我想来猜一下古时候言文是否...

文言文中文和言是什么
答: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

古文中意思是“也”的字有哪些?
答:古诗文中意思是“也”的字有:亦、基本字义:亦 1、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无不可。~步~趋。2、又:“先君何罪?其嗣~何罪?”3、不过,只是:“王~不好土也,何患无士?”4、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呜呼,~盛矣哉!”“学而时习之,不~说乎?”5、姓。亦的组词如下:...

文言文中的言是什么意思
答:言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什么意思?
答: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翻译: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

文言文三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

什么叫语文?
答:问题完全能解决,也肯定有科学的解释。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艺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

文言文古奥
答:之乎者也 [ zhī hū zhě yě ] 释义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文常用的虚词,四字连说常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喜欢古奥。 出处 《敦煌零拾·叹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个生意人家,只见这些‘~’的人来讲呆话,觉得可厌,非止一日。” 近义词 者...

文言文内容解解与概括
答: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