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历史 19世纪60年代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作者&投稿:桓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一阶段;有的长期停顿于某一阶段;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但是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非互不相容的矛盾。总的说来,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尽管形式各异,先后不一,这个纵向发展的总的过程,却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基于这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或村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个点上。尽管考古学家以实物证明,这些分散的点并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和隔绝的,曾经有过某些偶然性的接触,但是,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各个点都还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此交换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围的开拓活动。因此,点与点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闭塞的,其横向联系几乎没有,即有也极其有限。在进入农耕和畜牧之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一些地区先后出现阶级社会。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极端狭小的孤立状态,开始结成有一定领域范围的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开始出现较多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但是,在阶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诸阶段,即使在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分工和交换虽有所发展,但毕竟有限,手工业和商业都还处于附属的、补充的地位。只要生产没有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间相对闭塞的状态就依然存在。到了15、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滋长。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112页)。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不是一直存在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到最后联结为世界一体的这一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同样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相邻地区的交换和交往,必然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必然导致彼此之间闭塞状态的突破,彼此闭塞状态逐步突破的过程,也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尽管各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打破闭塞状态的程度和先后并不一致,历史的横向发展过程仍然具有理论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人类,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不会有程度较深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与此相应,人们就不可能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经济上的以及其他方面的交往。不达到较高的物质生产水平,没有程度较深和方面较广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历史就只能是各个地区相互闭塞的历史,而非联系密切的、结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这是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诸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状态,尽管诸阶段的闭塞程度因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别。只有当生产方式日益完善、社会形态走向较高阶段即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的发展才使愈来愈互相依存的社会分工、地区分工和民族分工成为必要,人们对社会的依赖也就愈来愈超越过去对自然的依赖。由此造成的密切而频繁的交换和交往,也就愈来愈超越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一旦物质生产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向高级社会阶段的纵向发展,制约着它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联结为一体的世界的横向发展。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希腊人的早期城市公社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开始向周围地区移民,广泛建立移民点。这些移民点和许多由之分出的城市公社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特别是扩大奴隶来源方面的联系,而这类联系又促进了希腊城市公社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公元 3世纪及稍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诸族,欧洲的日耳曼诸族,当他们有了铁器,知道农耕,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从而具有一定向外扩张条件的时候,或者和平迁徙,或者暴力侵犯,向与他们邻近的先进农耕地区扩展。这在他们的历史上,是适应纵向发展的横向发展。这个横向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他们向先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过渡。这就是说,横向发展促进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在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代西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使世界各地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往,又转过来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势力对封建农业体系的瓦解以及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如果一个地区缺少与其他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发展必然迟滞。美洲的玛雅文明,虽曾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创造了文字,但在横渡大西洋的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和外界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玛雅文明之所以长期停滞,缺少与纵向发展相适应的横向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上可见,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52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世界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吗?~

有规律

从集结到分散(最初都在非洲后来到了世界各地)

再从分散到集结(近代以来世界各地连成一体)

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

1.基本特征: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在世界的统治地位.政治领域出现了三股历史潮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其中主流是自由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组织的形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家的职能进一步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同时以政党制和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基本定型.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出现了两种类型:一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民主制较健全的国家,二是以德、意、日为代表的专制色彩较浓的国家.
2.主体内容: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及19世纪早期欧洲主要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②1848年欧洲革命.③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④工人运动兴起及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⑤各国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怠互糙就孬脚茬协长茅发展要求,加紧推行扩张政策.英、法、美等国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德、俄、日等国保留大量旧的封建残余,政治上带有较浓的封建色彩.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扩张.

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答: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

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
答: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方向如下: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革命(democratic revolution)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而无产阶级最终完成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
答:社会发展的方向一定是进步的,向前的,所谓历史,是过去的时光,历史值得铭记,历史发展的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由落后向先进靠拢

怎样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答:历史方位是指客观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前进方向和所处位置。古人说,“辨方位而正则”。认清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决定发展成功的根本性问题,但要认清历史方位绝非易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发展上既有顺利推进、不断取得成就的时期,也有遇到挫折、走弯路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历史方位的认...

我求世界近代史的全部历史发展趋势
答:在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 新的生存空间, 也跟着不断开拓, 而方向则由东向西, 拓疆的先驱们不但从事农耕畜牧, 也寻找矿产及其它资源. 到了20世纪,美国不但已成为世界强国, 并且也是科学、技术、医药及军事力量的先进国家. 殖民时期以前(1607以前) 在两万多年前, 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 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

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大方向?
答: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这就是我过古代历史发展的方向 ...

世界史近代、现代、当代怎么划分
答:资本主义开始的世纪,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第二,在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选定一个能够集中地反映该时代本质和主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

什么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答: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阶段。简介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关键是经济畅通无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

求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思考
答:会阶级力量,这样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又如何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 展方向,这些新的社会阶级力量怎样同帝国主义、同封建主义作斗争, 去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去准备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的,如此等等.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110年历史来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到了本世纪初 (大约在1901—...

揭秘中国历史上奠定历史发展方向的15大战争
答:从这一年开始,奠定了秦国战胜六国的基础,秦国统一的趋势开始明显。这只是时间问题。2.秦楚巨鹿之战秦末起义,项羽率领数万楚军最后一战,破釜沉舟。与名将韩、王力一起,40万是巨鹿之战的主力。攻占秦军后,国王被20万军队消灭了。八个月后,他又迫使20万张寒人和秦军人投降。从此,项羽奠定了他在各路义军中的...